第5章 神宗即位君臣遇合(1 / 3)

(一)神宗皇帝

治平四年,英宗皇帝駕崩,20歲的神宗皇帝即位。神宗皇帝是中國曆史上為數不多的傑出帝王。說他傑出,並不是以他的治績為標準,因為曆史證明他也沒有扭轉北宋王朝每況愈下的統治局勢。但與大多數平庸的君主的不同之處在於,他性格比較強健,思維不拘定式,勇於進取。同時又少年老成,綿裏藏針,鋒芒內斂,善於聽取不同意見。也許是曆史的巧合,他的個性、思想也和王安石有許多相同之處。比如這兩個人都毅力剛健,富於魄力,看不慣因循苟且;比如他們都不為正統儒家思想所蔽,能夠旁窺諸子百家之言,以自己的經驗加以取舍。

因為好學深思,雖然即位時剛剛20歲,他對當時的形勢已經有了明確的看法。這些看法也與王安石有著不謀而合之處,那就是開國百年,承平日久,人心怠惰,積弊甚深。財政困窘已經直接威脅了政體的運轉,政風吏治每況愈下,百官

隻求營私,不思振作,行政效率十分低下。百姓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在不斷的搜刮下,生活越來越艱難,一旦有災害,就流離失所。同時,北遼西夏就像覬覦在臥榻之側的惡狼,歲歲攫取大量帛金也無法安心。總之,已經到了非改革不行的地步。

朝中許多大臣也為窘迫的政治局勢憂心忡忡,力求尋找解決辦法。神宗即位才一個月,一個叫劉述的大臣上前陳述目前的困難。翰林學士承旨張方平也上書極言天下困極,朝廷卻不圖營救,如果繼續因循苟且,一旦出現饑饉或者邊患,就沒法挽救。

看來關於改革,朝廷上下基本已有共識,所麵臨的問題就是怎麼改了。對這一點涉世不深的神宗也心中有數,“慶曆新政”已被廢除,人們記憶猶新,有範仲淹那樣的能臣,阻力還那麼巨大,何況現在局勢比範仲淹那時更加複雜。因此,選擇一個改革的策劃執行者,是當務之急。

神宗是個慎重沉穩的人,他要在朝臣中進行廣泛考察、比較,最後,才能確定誰可托付大任。進入他視野的有這樣一些人:三朝元老富弼、禦史中丞司馬光、吏部侍郎吳奎等。因此,在半年之內,神宗頻頻召見這些可能的入選者,不動聲色地進行考察。

他最先看好的是做過多年宰相的老臣富弼,此人德高望重,當年也曾積極參與慶曆新政,此時為樞密使。然而,慶曆新政的失敗已經徹底挫傷了他的銳氣。

神宗又把眼光轉向了司馬光,此人名望很高,口碑甚好,而且學識深厚。但神宗聽了他的治國之要,隻覺得淡而無味,書呆子氣十足,他覺得此人有些迂腐。再考察吳奎,又覺得為人過於軟弱。舉朝上下,或保守,或迂腐,或謹小慎微,竟無一人可以入眼。那麼,現在隻剩下一個候選人了:王安石。

(二)爭議王安石

神宗與王安石,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淵源。原來,神宗的侍讀韓維是王安石眾多崇拜者中的一個。他視王安石為古今一人,道德文章,皆為天下法。在他的影響下,讀書時期的神宗閱讀了大量王安石的著作,王安石縱橫矯健的文筆本來就容易感染讀者,那些驚駭世俗、精辟獨到的觀點贏得了青少年時期的神宗的由衷敬佩,而王安石又特立獨行、行高於眾,關於他的種種逸事傳說都傳到了神宗耳朵裏,在這個少年人腦海中形成了一個幾近完美的高大形象。青少年時期是很容易崇拜人的,尤其是崇拜那些卓爾不凡的特殊人物,王安石就是少年神宗心中的偶像之一。那個時候,神宗就想召王安石做自己的侍讀官,以便朝夕得到教誨,可惜英宗沒有應許。神宗即位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了解王安石的近況,想一睹這位“偉人”的風采。可惜得到的回饋是王安石正臥病江寧,讀書養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