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天災人禍改革失敗(2 / 2)

鄭俠自幼在孔孟的熏陶中度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和曆代儒者的論說,使他深信天命的存在。他覺得這場大旱,是上天示警。新法不罷,大旱是不會停止的。他知道王安石的脾氣和想法,知道勸諫王安石是沒有結果的。他決定置師生情誼於度外,冒死為這些可憐的百姓申訴。於是,他利用自己的特長,在家中做了一幅《流民圖》,把京城流民的種種慘狀形神畢肖地描摹在紙上,準備進呈給皇帝,以使皇帝猛醒。

用了三天時間,圖畫好了。接著,他起草了一封奏折,寫了自己獻圖的目的。可是,如何把這幅畫呈進上去,卻讓他犯了愁。因為他官階實在太小了,沒有給皇帝進奏折的權利,也沒有機會接近皇帝。他先是托朝中同年進士、吏部侍郎趙無極,趙無極一口回絕。他又將之送到禦史台,而今的禦史台已經全是王安石的人馬,雖是諫諍之地,可還是沒有人敢收這樣的東西。這幅畫,隻好靜靜地躺在家中的案上。

不久以後,鄭俠終於找到了把畫卷獻給皇帝的辦法,原來他來到中書門下側門,找到一個朋友想辦法,那個朋友建議他可通過驛站馬遞之途,繞過銀台司而直達福寧殿。第二天一大早,鄭俠身著朝服,懷揣印記,馳馬出南熏門三十裏,走進驛站,佯稱自己是大內派出的督察官員,有密集奏狀上呈通進銀司台。驛站官員見其身著朝服,不敢怠慢,即發快騎傳遞,奔向京都。

這封奇特的奏折就這樣到了皇帝手裏。這卷鄭俠苦心構思的畫圖,生動地描繪了這場大災的景象:麵無血色的人民、幹裂的田野、焦枯的禾苗。在畫圖的中央,是一個人市,一個瘦弱的兒童頭上插著草標,抱著大人的腿哭著不肯離去,其情其景讓人落淚……

生長在深宮裏的神宗,哪裏見過這樣的情景!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就是朕治理的天下嗎?朕天天廢寢忘食,兢兢業業,就得了這樣的結果嗎?這就是朕日夜祈求的中興景象嗎?

他拿過旁邊的奏折讀起來,讀到奏折裏對流民慘狀的描寫,他確實感動了。這個小小官吏的一片忠心,在奏折中卓然可見。這個小官的建議也讓他心中一動:陛下觀臣之圖,行臣之言,十日不雨,即乞斬臣於宣德門外,以正欺君之罪。這是多麼正義凜然自信不疑的話啊!

史書上記載,看了《流民圖》之後,神宗“反複觀圖,長籲數四,袖以入。是夕,寢不能寐”。

皇帝失眠了。第二天一早,皇帝沒有征求王安石等大臣的意見,在早朝之上直接頒布諭旨:

“在東京城廣設粥廠,傾盡官府存糧,賑濟百姓。命各地官員迅速詳細彙報災情。新法暫停,令天下人對新法發表意見。”

新法暫停後不久,王安石被罷相,反對變法的大臣上台。雖然熙寧七年,王安石又得以複相,但是變法無法再推行下去。王安石變法以失敗告終,但他畢竟為了扭轉大宋王朝的命運而做了努力,作為後人我們應該記住變法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