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能夠加入竹林之遊的行列得益於阮籍。他與阮籍相識時隻有15歲。當時王戎的父親王渾官任尚書郎,與阮籍是同事,常有往來。阮籍早就聽說王渾有個兒子很是出眾。一次阮籍去拜訪王渾,看到王渾正與王戎弈棋。阮籍沒有上前打擾,而是在一旁靜靜觀看。當時王渾布錯了一個棋子,想要悔棋。王戎並沒有阻止,而是斷言他舉棋不定,必定是心中有事。正巧王渾那幾天有事不決,要與阮籍商量。見到王戎一語點破王渾的心理,阮籍暗暗稱奇。從此以後,阮籍每一次來拜訪王渾,談不到幾句話,就轉到王戎的房間,這對忘年之交,一談就是大半天。阮籍這樣對王渾說:“濬衝清俊絕倫,不是你比得上的。與阿戎說話,比與你說話來的有趣多了。”阮籍比王戎大二十多歲,王戎能與他相談甚歡,說明他有著很深的才學和高超的言談本領。但是,加入竹林之遊不久,阮籍就發現王戎有世俗之氣,便找機會對他進行挖苦調侃。有一次,七賢中的幾人在竹林中飲酒談天,等了很久才見到王戎的身影。望著姍姍來遲的王戎,阮籍調侃地說:“俗物又來敗人的興!”王戎也不示弱,笑嘻嘻地說:“誰又能掃了像你們這樣人的興呢!”
公元257年,24歲的王戎被司馬昭征為相國掾,此後,王戎又擔任了散騎常侍、荊州刺史、豫州刺史、吏部尚書、太子太傅,最後官至司徒,位及三公之列。置身險惡的宦海,王戎如履薄冰。為了保全自己,減少政治衝突帶來的危害,他不大過問政事。王戎的這種為官態度,是他處在危難之世,旨在避禍的一種策略。據史書記載,王戎把日常事務都放權給下屬,他自己卻身著便裝,騎著小馬,到處遊山玩水。見到他的人,都不知道他是一位權貴。王戎奉行的是儒道合一的原則,他的人格也呈現出亦儒亦道混跡於世的圓滑特點。
另有傳說王戎慳吝貪財。他的一位從侄結婚的時候,他“大方”地送了一件單衣,婚禮完畢之後又覺得心疼,火燒火燎地跑去要了回來。甚至對兒女他也並不大方。傳說他女兒成家後,有次問他借了幾萬錢。幾萬錢雖不算少,但對於王戎來說,也不過九牛一毛。後來女兒回家探望父親,沒有提到還錢的事情,王戎的臉色就很難看。女兒趕緊掏出錢來還給父親,王戎馬上“然後乃歡”。
王戎也碰到過危險。西晉晚期,幾個王爺帶著兵互相征伐,打得不亦樂乎。齊王一度控製洛陽,另一個王爺河間王要組織聯軍討伐齊王。齊王召集會議,討論對敵策略。王戎當時擔任尚書令的官員,級別很高。他在會上侃侃而談,建議齊王安享天年,急流勇退,放棄權力。齊王的謀士勃然大怒,要把王戎處死示眾。王戎當即要求退場去出恭。沒過多久,就聽外麵傳來呼救的喊聲:“了不得了了不得了,王大人掉茅坑裏頭了!”這位渾身惡臭的王大人就這樣被平安送回了府第。王大人自稱是因為“藥發”才會失足跌入茅坑,但真相如何,我們不得而知。然而一通混亂下來,王戎逃得一命,倒是千真萬確的。
又據史書記載,王戎在擔任豫州刺史的時候,他的母親病故了。在居喪問題上,他的表現與阮籍驚人的相似。他因悲痛至極而大量吐血,容貌毀損。以至於身體虛弱得需要扶著拐杖才能站立。但是,同阮籍一樣,王戎在居喪期間,不拘禮製,依然喝酒吃肉。他還走出靈堂觀看別人下棋。可見,在他們心中,更注重的是內心的真實感受。他們顯然認為,隻要內心充滿敬意,就不需要外在形式上的謙遜和客套;如果內心充滿哀思,為什麼還要遵照禮教的條條框框呢?在他們崇尚自然、不拘禮節的背後隱含的是合乎禮製的人性精神。
公元305年,王戎病逝,享年72歲。《晉書·本傳》記載,王戎生前到過竹林聚會的地方重遊。並對陪同他的人發出這樣的感歎:“我過去曾與嵇康、阮籍在此暢飲,共為竹林之遊,自從他們兩個去世後,我便被事務羈絆了。今日故地就在眼前,當年的事情卻邈若山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