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治國之本在足民(3 / 3)

(三)大膽的內政改革

百姓富足了,這時齊桓公就提出“百姓已經富足安樂,兵甲不足又該怎麼辦呢?”管仲說:“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戰鬥力要強,士氣必須旺盛。士氣旺盛,這樣的軍隊還怕訓練不好嗎?”管仲具體分析了齊國的現狀,確立了新的社會編製。首先對齊國行政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改革:劃分和整頓行政區劃和機構,把國都劃分為六個工商鄉和十五個土鄉,共二十一個鄉。土鄉就是農鄉,平時耕種農田,戰時當兵,實行兵民合一。十五個土鄉是齊國的主要兵源。齊桓公自己管理五個鄉,上卿國子和高子各管五個鄉。把國政分為三個部門,製訂三官製度。官吏有三宰,手工業立三族,商業立三鄉,川澤業立三虞,山林業立三衡。郊外三十家為一邑,每邑設一司官。十邑為一卒,每卒設一卒師。十卒為一鄉,每鄉設一鄉師。三鄉為一縣,每縣設一縣師。十縣為一屬,每屬設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大夫。每年年初,由五屬大夫把屬內情況向齊桓公彙報,督察其功過。於是全國形成統一的整體。

軍隊方麵,管仲強調寓兵於農,規定國都中五家為一軌,每軌設一軌長。十軌為一裏,每裏設裏有司。四裏為一連,每連設一連長。十連為一鄉,每鄉設一鄉良人,主管鄉的軍令。戰時組成軍隊,每戶出一人,一軌五人,五人為一伍,由軌長帶領。一裏五十人,五十人為一小戍,由裏有司帶領。一連二百人,二百人為一卒,由連長帶領。一鄉兩千人,兩千人為一旅,由鄉良人帶領。五鄉一萬人,立一元帥,一萬人為一軍,由五鄉元帥率領。齊桓公、國子、高子三人就是元帥。這樣把保甲製和軍隊組織緊密結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獵來訓練軍隊,於是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同時又規定全國百姓不準隨意遷徙。人們之間要團結居住,做到夜間作戰,隻要聽到聲音就辨別出是敵是我;白天作戰,隻要看見容貌,大家就能認識。這是一種社會與軍事相結合的戰鬥體製,亦為後來大規模的作戰作了準備。

為了解決軍隊的武器,管仲製定了贖刑,就是人民如果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來贖罪。犯重罪者,可用盔甲、武器、犀皮的脅驅和兩隻戟贖罪。犯輕罪者,可以用兵器架、盾牌、胸甲皮與兩隻戟贖罪。犯小罪者,可以用金屬一均半;其他薄罪,繳納一束箭,以示懲罰。然後用質量好的金屬鑄造武器,質量差的製作勞動工具。這樣既可補充軍隊裝備的不足,又可以為農民提供農具。

在對外交往中,管仲從大處著眼,強調齊國的長遠利益。他對齊桓公說:“君若想稱霸於天下,不如尊崇周室,親善鄰國。審查我國的邊境,歸還侵占別國的土地,多拿出皮幣不斷地聘問各國諸侯,而不接受他們的財物,這樣四鄰之國都會親附於我國。同時派出遊士八十人,供給他們車馬衣裘及財幣,使之周遊四方,以收攬天下賢士。再派人帶上皮幣玩好,賣與各國諸侯,以了解各國上下的嗜好。選擇國家混亂的先征伐,這樣就可以樹立威嚴了,這樣天下諸侯也就會朝於齊國了。國君您再率領諸侯拜周,使諸侯各盡職責。如此,王室地位重新尊貴,諸侯的首領方伯的美名您就是推辭不就,也是不行的。”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潤,非一流之歸也。”因此,管仲還十分重視選拔人才,要求各鄉都要推舉賢士,不得“蔽明”、“蔽賢”。他還主張凡孝悌忠信、賢良俊才,不論什麼地位,都要加以合理運用。他善於任用人才之所長,避其所短。齊桓公向管仲請教如何任命官吏,管仲說:“升降揖讓,以明禮待賓,我不如隰朋,請立為大司行;墾荒草,辟農田,盡地之利生產粟米,我不如寧戚,請立為大司田;戰場上三軍成陣,使士兵視死如歸,我不如王子成父,請立為大司馬;決獄公正,不殺無辜,不誣陷無罪之人,我不如弦高,請立為大司理;犯言直諫,不避死之,我不如鮑叔牙,請立為大諫之官。”管仲通過對每個人個性的分析,抓住人才各自的特點,並使之有機利用,相互配合補充,成為一個堅強有力的政治集團,這充分體現了管仲傑出的組織才能。

管仲采取的一係列政治、經濟、軍事等措施,使齊國由一個分封在海濱的百裏小國,成為春秋時期舉足輕重的大國,展示了管仲治國安邦的雄才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