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完也許沒有想到那麼多,但他受命而來,有一點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盡量避免與諸侯聯軍開戰。然而,要楚國承擔“周昭王南征而不複”的罪行也是不行的。所以他權衡一番,隻能避重就輕,暫時解決眼前的危機再說。他對管仲說:“周王室已經衰微很久了,朝綱混亂,而各家諸侯越來越強大,朝貢廢缺,天下都是這樣,豈止是楚國?”接著他話鋒一轉,繼續說道:“雖然如此,多年沒有進貢包茅,確實是我們的過錯。至於昭王南征未回發生在漢水,你們還是去漢水邊打聽好了。就算是發生在我們的國家內,也不是我們的過錯造成的,而是由於他所乘的舟不牢固的緣故,我們國君不敢隨便引咎請罪。這些我會回複給我們國君的。”說完回車而退。
管仲見楚使屈完的態度不軟不硬,僅靠談判還不能解決問題,要使其屈服還必須依靠相應的軍事手段,於是就命令八國大軍直至陘山(今河南郾城南),在陘山駐紮下來。諸侯都不明白管仲的深意,急忙趕來問:“我們的大軍已經長途跋涉來到楚國邊境,為什麼不渡過漢水和他決一死戰而逗留在這呢?”管仲說:“楚國既然已經派遣使臣來我們這談判,必然是有所準備了,兵鋒一交,勝負難以預料。如今我們駐紮在此,遙觀其勢,楚國懼怕我們人多勢眾,定會遣使求和。此次征戰,我們以討蔡之名而出,以降服楚國而歸,達到了我們的目的,這次征伐難道還不可以結束嗎?”諸侯都不能相信,議論紛紛。
(三)南北兩軍的相持
南北兩軍相持,從春季到夏季,已經半年。楚國大臣對楚成王說:“管仲通曉軍事,沒有萬全之策決不會發兵。現在他率領八國之軍,陳兵在我們的疆界,逗留不進,其中一定有什麼謀劃。我們不可輕舉妄動,不如派遣使者再次前往,和他休戰講和。”於是楚國又派屈完和齊桓公、管仲談判。屈完到達齊國軍營,麵見齊桓公,說明來意,“我們國君已經知道了不貢之罪。您若肯退避一舍,我們國君怎敢不唯命是從呢?”齊桓公和管仲本就無意打仗,隻是想通過這次軍事行動來顯示霸主的威風,嚇唬楚國罷了。齊桓公答應講和,很快就達成了協議,將軍隊後撤三十裏到召陵(今河南偃縣)。楚王命屈完用八車金帛犒勞八路諸侯的軍隊,表示求和的誠意。還準備了一車包茅,向周天子進貢。
當時齊國的兵力有八百乘,號稱千乘。宋國和魯國都是大國,兵力與齊國也在伯仲之間。鄭國也是當時的強國之一,兵力比宋、魯弱不了多少。衛國本來也比較強,但自狄滅衛後,衛國的主要兵力是齊國給予的五百乘戰車和五千名甲士。陳、許、曹三國國力較弱,但若以上諸國各出一半兵力,那麼伐楚的諸侯聯軍當在一千五百乘以上。即使齊國出一半兵力,而其他諸國各以三分之一兵力出征,那麼諸侯聯軍合計也有一千多乘。楚國的兵力大約與齊國相當,即使全部出動,也遠遠少於諸侯聯軍。
因此,當屈完來到諸侯聯軍中談判時,齊桓公把諸侯的伐楚大軍陳列起來,然後請屈完同乘一輛車去“檢閱”這支龐大的隊伍,想以此來威嚇楚人。齊桓公在車上對屈完說:“諸侯歸服,並非附我,而是看在先君的麵上。你們也與我友好吧,怎麼樣?”屈完回答說:“承蒙您的恩惠及於敝邑之社稷,寬容地接納敝國之君,這正是我們的願望。”齊桓公得意地指著諸侯的軍隊對屈完說:“指揮這樣的軍隊去打仗,什麼樣的敵人能抵抗得了呢?指揮這樣的軍隊去夾攻城寨,有什麼樣的城寨攻克不下呢?”屈完很沉靜地回答:“國君,你若用德來安撫天下諸侯,誰敢不服從呢?如果隻憑武力,那麼我們楚國可以把方城山當城,把漢水當池,城這麼高,池這麼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無濟於事。”回答得委婉有力。屈完的一席話讓齊桓公和管仲都不禁從心底為之讚歎。
齊桓公知道不能以武力迫使楚國屈服,就同意與楚國結盟,楚國也表示願加入齊桓公為首的聯盟,聽從齊國指揮,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製了楚國北侵,保護了中原諸國。召陵之盟不能看成是齊國壓服了楚國,而應看成是以齊國為首的北方集團(也可稱為中原華夏集團)壓服了以楚國為首的南方集團。
管仲於是下令班師,途中鮑叔牙問管仲:“楚軍之罪,僭號為大。你卻以包茅為辭問罪,我不明白。”管仲笑了,“楚國僭號已三世之久,倘若責備其僭越,楚國豈肯俯首聽命於我啊?如果楚國不服,勢必交兵,一旦開戰,彼此報複,後患將數年不解,南北從此爭鬥不寧了。”
這次戰爭之初,八國軍隊如潮水般地向蔡國湧去,楚王起初並沒有覺察出管仲的用意,說明管仲提出的“以討蔡之名,行伐楚之實”的方略確實達到了蒙蔽楚國的目的。而消息泄露後,管仲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地變換策略,終於達到了討楚的目的。這樣南北軍事對峙就體麵地結束了,南北出現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