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齊楚對鄭的爭奪
然而,不幸的是,在召陵之盟之後的一年,北方集團就出現了分裂的苗頭。
公元前655年夏天,齊桓公召集魯僖公、宋桓公、衛文公、鄭文公等,與太子鄭在衛國的首止(今河南睢縣東南)開會,要諸侯都支持太子鄭即位。首止之會鞏固了太子鄭的地位,周惠王再不敢有易儲的念頭。周惠王卻由此而非常憎恨齊桓公,想組成一個以楚、鄭、晉、周為軸心的新陣線來與齊國抗衡。這年秋天,上述各國諸侯在首止結盟,周惠王派王卿周公宰孔慫恿鄭文公說:“我支持你背叛齊國投靠楚國,並讓晉國也支持你。有楚、晉做後盾,也不怕齊國了。”當時晉國還沒有歸服齊國,也不甘心聽命於人,所以對齊國有所戒懼。而鄭國曆來就與齊國貌合神離,加之楚國連年對其用兵,雖然齊國每次都出兵援助,但總不能及時趕到。因此鄭國難以依靠齊國,還不如與楚修好,免得受其侵擾。鄭文公雖然承認齊國的霸主地位,卻沒有像其他諸侯一樣去朝見齊桓公,正怕齊桓公因此而對鄭國進行懲罰,所以在周惠王的慫恿之下,就決定背齊靠楚,在舉行結盟儀式前逃回鄭國。
鄭國背齊逃盟,與楚修好,當然為齊所不容。公元前654年正月,齊桓公聯絡宋桓公、魯僖公、衛文公等一道出兵伐鄭,包圍了鄭國的新密。
楚國極力爭取鄭國,而齊國對鄭國也抓得很緊,絕不會輕易放手。對鄭國的爭奪就是齊、楚最直接的較量。鄭文公逃盟,齊國率諸侯聯軍伐鄭。但由於楚國以伐許救鄭,諸侯救許而歸,不但鄭國的背叛沒有得到懲罰,反而使許國投靠了楚國,齊國組織的這次伐鄭實際上是失敗了。齊國當然不會甘心,又在第二年(公元前653年)春以討伐申侯為幌子出兵伐鄭。這年夏天,鄭文公殺掉申侯來向齊國交代。同年秋,齊桓公召集魯僖公、宋桓公和陳、鄭兩國的太子在齊國的寧母(今山東金鄉東南)為鄭國的重新歸服舉行盟會。在盟會開始前,管仲為齊桓公製定了一個安撫諸侯的原則,他說:“以禮對待曾背叛過的諸侯,以德柔懷邊遠的方國,隻要德禮不廢替,就沒有人不來歸服。”齊桓公於是修禮於諸侯。在西周時,各封國諸侯要定期向周王室貢獻,所貢之物,主要是封地的地方特產,如楚國貢包茅之類。後來周王室衰微,諸侯也就沒有按規定進貢方物。為了“尊王”,齊桓公又以霸主的身份重新規定了各國諸侯應該向王室進貢方物的種類和數量。
在盟會開始前,代表鄭文公出席盟會的鄭國太子華以鄭國歸服於齊為條件請齊桓公幫他除掉政敵。齊桓公正準備答應太子華的請求,管仲連忙製止他說:“您靠禮和信來使諸侯歸服,但到後來又破壞它,這恐怕不行吧?兒子和父親不相互擾亂叫做禮,遵守諾言叫做信,違背禮與信,沒有比這更大的奸詐了。”齊桓公被說服,拒絕了鄭太子華的請求。
雖然鄭文公沒有參加寧母的結盟,但鄭文公因為感激齊桓公拒絕太子華分裂鄭國的陰謀,便於同年冬天親自到齊國去與齊桓公結盟。從此鄭國才完全歸服於齊,齊、楚兩國對鄭的爭奪以齊國的勝利而畫上了一個句號。
(五)謙遜有禮成霸主
公元前653年底,周惠王帶著對未易王儲的深深遺憾和對齊國幹涉王室內政的滿腔仇恨離開了這個早不由他做主的人世間,把一個支離破碎的爛攤子留給了他的後繼者。公元前652年,在齊桓公的支持下太子鄭即位,這就是周襄王。周襄王即位後,命宰孔賜齊桓公文武胙(祭祀用的肉)、彤弓矢、大路(古代的一種車),以表彰其功。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大會於葵丘(今河南蘭考、民權縣境),舉行受賜典禮。受賜典禮上,宰孔請周襄王之命,因齊桓公年老德高,不必下拜受賜。齊桓公想聽從王命,管仲從旁進言道:“周王雖然謙讓,臣子卻不可不敬。”齊桓公於是答道:“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敢貪王命,而廢臣職嗎?”說罷,隻見齊桓公疾走下階,再拜稽首,然後登堂受胙。眾諸侯見此,皆歎服齊君之有禮。齊桓公又重申盟好,訂立了新盟,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葵丘之盟”也是齊桓公霸業的頂峰。
至此,經過近三十年的苦心經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先後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輔助王室一次,史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成為公認的霸主。管仲雖然為齊桓公創立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但他謙虛謹慎。周襄王鄭五年(公元前647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帶勾結戎人進攻京城,王室內亂,十分危急。齊桓公派管仲幫助襄王平息內亂。管仲完成得很好,獲得周王讚賞。周襄王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準備用上卿禮儀設宴為管仲慶功,但管仲沒有接受。最後他接受了下卿禮儀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