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陽悶熱、心力疲憊,費了很大周折終於來到了兵馬俑曆史博物館。
過了第一道安檢門,便進入了兵馬俑的園林。鬆樹映襯著柏樹,恣意盎然的撐起了一片片綠蔭。灌木叢稀稀落落,絲毫感受不到兩千多年前始皇帝統一六國的威嚴。或許那份暴戾的霸王之氣耐不住千年雲霧的籠罩,耐不住九曲黃土的塵封。如今的秦始皇帶著他的兵馬大軍沉睡在驪山地宮,麵朝東方,一麵鎮守者降服的六國,一麵等候著徐福帶著長生不老的丹藥歸來。徐福再也回不來了,來的隻是兩千年後的慕名而來、蜂擁而至的遊客,小心翼翼、崇敬萬分、甚至頂禮膜拜的心態瞻仰秦始皇陵。然而,比肩接踵,擁擠喧囂,沸沸揚揚,汗流浹背,卻是參觀兵馬俑的最強烈、最直接的感受。難道當年的秦始皇生前耗費36年、死後又繼續2年的陵墓僅僅就是為了向後世炫耀一份曠世的榮耀?緊緊地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渴望在揮汗如雨的人流中聽清每個介紹詞;渴望得到一丁點我想要的答案;渴望透過塑造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泥土去窺探那個風雲際會,百家爭鳴的時代..
聽了講解員走馬觀花的講解,大失所望,於是脫離隊伍,獨自去參觀,一個人靜靜的去感悟秦始皇的軍隊對於中國曆史的震撼。後來聽同伴說,在講解闌珊之際,講解員強製大家去購物了。這解釋了解說的膚淺與急切的原因,也讓我對於這段承前啟後的曆史更加的著迷,同時還有對於這群講解員深深遺憾。中華文明集大成的朝代怎麼就被幾件簡簡單單的兵馬俑仿製品詮釋了呢?天氣依舊燥熱,可是我的心卻一片冰涼..
走進一號坑展館,就被大廳裏麵的驪山地理模型吸引過去。細細數來,驪山共有九個山頭,或如盤龍、或如臥虎、或如饕餮、或如金蟾..從東至西整齊的排列著,承天地之氣,容日月之輝,吞吐山川,孕納水玉,真乃天造地設的風水寶地也。據考證,秦始皇陵就在第五座山頭下,九五之尊也就是從秦始皇這裏由來了。驪山向北延伸出三條河流,澆灌著關中平原。自始皇帝以來,關中平原風調雨順,祥和安寧,從未發生過一次較大的天災,直到1974年的春天。這年春天,異常幹旱,三秦大地,土地龜裂,西楊村幾位村民在驪山腳下隨意挖了一口井。一開始黃土板結,堅硬難掘。往下三米之後,很奇怪地出現了紅土層,好奇之下繼續挖掘,就這樣舉世聞名的秦兵馬俑重見天日了。幸好,秦兵馬俑沒有過早的鑽出泥土。若是早個幾十年,外辱淩略的背景下,我們的國家是保護不了這批文物的;要是早個幾百年,這批兵馬俑會不會變成現在的敦煌莫高窟的悲劇--任人破壞、販賣、偷竊與糟蹋..幸好,秦兵馬俑沒有在晚幾十年出土,那時候我們這一代人恐怕早已暮顏蒼蒼,何來足夠的腳力走完這三處地坑?
走進一號坑的大廳,黃色的土麵很溫暖的映入眼簾,走上觀台,俯視千軍萬馬。眼前的這個兵馬俑,栩栩如生,目光如炬,手中的兵刃雖然不知去向,卻依然保持著隨時出戰的準備。緊緊地凝視著、深深地思索著,仿佛我就變成了那個英姿卓越的兵俑,為秦朝的輝煌立下汗馬功勞。
想到秦朝,第一個浮現在我腦海的是商鞅。公元前395年,衛國一戶普通人家一聲啼哭,一個嬰兒便出生了,家人為他取名為:衛鞅。36年後,衛鞅因破魏有功,被秦孝公賜以商姓,委以重任,實行中國曆史上著有成效的一次“變法”,史稱商鞅變法。變法三年而圖自強。其中實行的耕戰原則,極大地發展了秦國的實力,使之一躍成為七國之雄。而商鞅本人也因為觸動秦國老貴族的利益被新任的秦惠王處以車裂。秦國商鞅,身雖敗,名卻百世流芳。秦國的天空揮散不去的不僅有商鞅嘔心瀝血的成就,還有注定將要被法家思想創造的輝煌。到了嬴政這裏,獎勵軍功這一條鼓勵了像我這樣的底層人物能夠在自己的國土上建立功勳,光宗耀祖,改換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