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李斯和韓非子的到來,秦國正式走上了法家道路。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遠交近攻、分化離間、合縱連橫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也正是我們這些征戰沙場之人的建立軍功的大好時機。
揮師滅韓。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內史騰掛帥,我為先鋒,長驅直入,直搗黃龍,直接俘虜了韓王安,在韓國故地設置了穎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縣),韓國宣告滅亡,我立首功,提升職位。而韓國的滅亡則是法家思想最為顯著的奏效,也是秦國統一天下的號角。
破趙逼燕。秦滅韓之後,緊接著就是趙國。公元前229年,趙國接連發生大地震和大饑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楊端向趙國發動全麵進攻。王翦施行反間之計,命我用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大肆誹謗李牧等人,說他們要謀反,促使趙王將李牧殺害。公元前228年,我等大破趙軍,攻克邯鄲,俘獲趙王遷,占領趙國本土。接著揮師北上,屯於中山(河北定縣),駕馭戰車,長戈直指燕國。
攻破燕國。我軍逼近燕國,引起燕、代一片恐慌。燕國的太子丹收容秦國叛將樊於期,並通過燕國勇士田光結識了刺客荊軻,企圖刺殺秦始皇,可是秦始皇拿起太醫的藥箱抵擋住了,使得荊軻未能殺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對燕國的憤怒。公元前226年,秦王下令,我親自率軍攻占了燕都薊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遼東。
占領魏地。我軍攻克燕都薊城後,矛頭指向了魏國。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兒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去攻打魏國。王賁看到大梁城地勢較為低下,又離黃河、鴻溝不遠,遂令秦軍開渠,將黃河、鴻溝之水引至大梁城下。三個月後,城垣崩塌,我軍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被我識破,封喉而死,由此魏國滅亡。
大舉伐楚。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率軍攻楚。李信輕敵冒進,先勝後敗。公元前224年,秦始皇親請老將王翦,令率60萬大軍伐楚。王老將軍命我為副帥,南征北戰這麼多年,大破楚軍於蘄南,殺楚將項燕,占領楚國大片領土。公元前223年,我與蒙武合攻楚都壽春,俘獲楚王負芻。次年我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楚國的江南地區,降服百越之君。楚國宣告滅亡。
吞滅齊國。楚國滅亡後,秦始皇派王賁率軍深入東北,掃除燕、趙殘餘勢力。公元前222年,王賁攻占遼東,俘虜了燕王喜。接著攻下代城,俘虜了代王嘉。燕、趙兩國徹底滅亡。至此,東方六國中就隻剩下齊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賁率秦軍從燕國邊界南下進攻齊國。王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沒有遇到什麼抵抗的情況下,猝然攻入齊都臨淄(山東淄博)。齊王建入秦投降,齊國也被納入秦國的版圖。至此我大秦帝國徹底完成了統一的使命。
沙場歸來的我們,加官進爵,披金掛銀,衣錦掛玉,榮歸故裏。由於卓越的軍功,我被秦始皇派到驪山腳下秘密地建造地宮,百千近衛軍,由我執掌,始皇才安心。並且特命匠工按照我的模樣在兵坑第一排建造我的陶俑,即使死後也要率領鐵鷹銳士鎮守地下皇陵。秦始皇以法家思想統一中國,我們秦國最底層的人以墨家堅韌不拔、赴湯蹈火的精神蛻變了自己的命運。當六個國家都臣服在嬴政腳底下的時候,從他的心底冒出了絲絲的憂慮:一是憂慮東方六國會反叛崛起;一是憂慮時光終將奪取自己的性命。
於是,命我在鎮守驪山地宮的同時,嚴密地監視東方六國,稍有異樣,即刻帶兵剿滅。可是,有這麼一群人,他們不是以劍戟為兵器而是言辭,倚仗滿腹的經綸妄想左右這個新興帝國的命運。這群書生卻沒有看到,這是個完全不同於先前的時代,絢麗的思想薈萃的時代已經被秦朝的軍隊踐踏在曆史的塵埃中;尊重士子大夫的社會風氣也早已被崇尚軍功的秦軍將士們唾棄在坍圮的廢墟中了。生之為人的尊嚴使得這群儒生冒死而言論,剛愎自用的統治使得嬴政使出殺手鐧--坑殺儒生。妄想以死亡的手段達到世界隻有一個聲音的寧靜,那就意味這個時代的殘酷與冰冷。妄想以殘酷流傳萬世基業,曆史卻偏偏不然。我幻化成一尊陶俑,千萬年地鎮守著地宮,卻未曾想到秦二世之際就被一群山野農民燒毀了阿房宮,奪走了我手中的鐵劍。嬴政的雄心壯誌之所以能夠立下萬世之功,是因為順應曆史的趨勢;始皇帝的暴行苛政之所以斷送基業,是因為違背了曆史潮流。曆史之大勢,恢恢然如滔滔江水,順之興旺,逆之流亡。有時候,一個人能夠掌控整個國家,無往不勝,,卻贏不了最脆弱的人心。在龐大的帝國在人心麵前顯得如此的嬌小羸弱,秦始皇永遠也不會明白這個道理了,因為他沒有看到帝國是怎麼被一把火炬燒得灰飛煙滅,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