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命的限製,在人類社會自認為已經不可一世的秦始皇當然有信心去突破大自然的生死輪回,一方麵派遣方士尋找長生之法、升仙之藥;一方麵為自己建造地下皇陵,即使死了也依舊可以在另一個世界稱霸稱雄,這其中還有嬴政的一個夢想:在若幹個世紀之後回陽複活,依舊統領千軍萬馬。其實,對於生命的感悟,已經超出了法家運用範圍。在這裏是道家與陰陽家的天地,於是,秦始皇信奉道家,命各處方士為他搜尋長生之法,驕傲自大的嬴政開始從宗教中尋求解脫之法。死亡是生命的最終的歸宿,脫離死亡的生命是沒有靈魂的走肉,歸附死亡的靈魂最終才能獲得安息。隻是,嬴政不願接受死亡對於他的收容,因而在中國的曆史上一直都是負麵的典型。中國曆史上一直有一個默認的觀共識:好像企求長生不老的帝王,蓋棺定論,難有佳名。孔夫子說過:始作俑者,不得好死。秦始皇雖然不是第一個製作(陶)俑的人,可是卻是第一個求仙長生的帝王。因此,嬴政的命運,不僅不得好死--死於巡回路途的沙丘之上,而且在後世留下了暴烈的代名詞,同時也對後世的帝王有一個警醒:不滿足於生前,必禍亂於身後。
始皇死後,胡亥篡位,扶蘇刺死,蒙毅受辱,生靈塗炭,苛政猛於虎。始皇安葬兩年之後,按照我接到的密令,所有工匠一律陪葬,包括始皇最喜愛的我也要盡忠。唯一的巷道被土木密封,最後的一道光線被遮蓋之後,再見到光明就是公元1974年。突然一下子,腦袋一陣鑽暈,緩過神來之後,發現我又成了一名站在看台上的遊客,周圍依舊是密不透風的人牆,耳邊仍然回響聒噪喧擾的雜音,看來了看那個目光依舊淩然俊俏的兵俑,深吸了一口氣,原來,那就是剛才我幻化成的“秦國將軍”。
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技藝、藝術、軍事和文化等能夠保存兩千年的時光,透過一個物品,形象自然,完整無缺的展現給後來人,除了中國的秦朝與秦兵馬俑。秦朝是中華文化第一次在曆史上的歸結,像是一個大壩,把奔騰絢麗的先秦百家彙聚在一起,交織、發酵、彙聚,兩岸的山石止不住的搖動,峽穀裏的山風欲罷不能的煽動,秦朝管得太嚴了,不懂得水的奧妙在於疏導,等到有一天,水高出堤壩,也就是陳涉吳廣起義了,這個時候的秦朝徹底的決堤了。洶湧波濤,一瀉千裏,前赴後繼,所向彼靡。這一衝就把中華文化綿延了20多個世紀。
眼前站著的兵馬俑,就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連亙不絕的最好鑒證。我在西安,參觀兵馬俑,經曆秦朝的興衰與中華文化不息的傳承。此時的天氣還是燥熱煩悶,隻是我的心已經不再悲涼了,因為兵馬俑讓我看到了中華文化生命力的強盛。
14年8月14日寫於官湖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