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182-252),即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甘元229--252年在位。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繼其兄孫策據有江東六郡。建安13年(208年),與劉備聯合,大敗曹操於赤壁。後在吳蜀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稱帝於武昌(今湖北鄂州),國號吳,不久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曾大規模派人航海,加強對夷洲(今台灣)的聯係;又設置農官,實行屯田;並在山越地區設立郡縣,促進江南土地開發。
孫權從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的手中接過割據江東的事業,在隨後的30年裏,將其不斷擴大,從一個割據軍閥成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權。而且,孫權在立國後,便不再與蜀、魏兩國兵戎相見,而是用心發展江南的社會生產,為江南在日後逐漸成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奠定基礎,從這點來看,孫權是三國統治者中惟一的真正的政治家,也是三國當中惟一有作為的皇帝,所以南宋愛國將領辛棄疾才會有“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賞!
割據江東聯劉抗曹
當曹操和袁紹在北方激烈爭奪的時候,南方有一支割據勢力逐漸壯大起來,這就是占據江東的孫策、孫權兄弟。
孫策的父親是長沙太守孫堅,原是袁術的部下。孫堅死後,孫策帶兵投靠袁術,但袁術並不重用孫策。孫策的舅父吳景在江東丹陽(今安徽宣城)當太守,被揚州刺史劉繇(yáo)逼走。孫策向袁術要求讓他到江東去幫舅父打劉繇。袁術跟劉繇也有矛盾,才撥了一千人馬給孫策。孫策向南進兵,一路上,有許多人投奔他。到了曆陽(今安徽和縣)兵力擴充到五六千人。孫策的至交周瑜,也帶了人馬來會合,孫策的力量就壯大了。
孫策作戰驍勇驍(xiāo)勇:勇猛。,再加上他的軍隊紀律嚴明,得到百姓的支持。因此,很快就渡過了江,不但打敗了劉繇的人馬,奪回丹陽,還攻下了吳郡和會稽郡。這樣,江東六個郡的大片土地,都被孫策占領了。
孫策趁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的機會,雄心勃勃地準備北伐,奪取中原,但想不到出了一件意外的事。原來,孫策攻下吳郡的時候,殺了那裏的太守許貢。許貢手下的門客趁孫策上山打獵的時候,放了一支暗箭,射中了孫策的麵頰。
孫策知道自己不行了,就把部下張昭等找來囑咐,說:“現在天下大亂,如果據有吳、越之眾,保有三江之固,足以坐觀成敗,進而兼取天下。請諸君好生照顧吾弟。”然後又將官印授予孫權,對孫權說:“若論率江東之眾,衝鋒陷陣,與天下英雄爭高下,你不如我;若論舉賢任能,使眾人齊心協力保衛江東,我不如你,你當善自為之!”當夜,孫策身亡,年僅26歲。
孫權倒在床前哭個沒完,張昭勸住了他,叫他立刻換上官服,騎著馬到軍營裏去巡視一遍,一麵趕快派人通知當時駐紮在巴丘(在今湖南嶽陽)的周瑜。周瑜連夜帶兵回到吳中,跟張昭兩人一起輔助孫權。
孫權繼承其父兄的事業之時,雖已擁有會稽、丹陽、吳郡、豫章、廬陵和廬江六郡,但這些地方新占不久,人心並未歸服,統治並不鞏固。將士新喪主帥,見繼位者年輕,放心不下。許多江東英豪和北方僑寓之士,也多徘徊觀望,有人甚至想改換門庭,另投新主。在此關鍵時刻,江東名士周瑜從駐地巴丘率軍前來,穩住了軍心,與張昭等說服眾人齊心輔佐幼主,到處宣傳孫權有帝王之相,可以共成大業,於是,江東人心漸安。
孫權記住他哥哥的話,用心搜羅人才。周瑜對孫權說:“我有個好友魯肅,是個很有見識的人,請他來幫助將軍,準沒有錯。”
孫權派人把魯肅請來,兩個人一見麵,就談得非常開心。有一次,孫權會見賓客,等別人走完了,把魯肅單獨留下來談心。
孫權說:“現在漢室衰落,天下擾亂。我想繼承父兄的事業,像齊桓公、晉文公一樣,來扶助天子,建立霸業,您看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