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181-234),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臥龍”。建安12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他向劉備提出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重慶)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所謂“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後劉備根據其策略,聯孫攻曹,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並占領荊益,建立了蜀漢政權。曹丕代漢,他勸劉備稱帝,任丞相。建興元年(223年),劉禪繼位,他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論大小,都由他決定。當政期間,勵精圖治勵精圖治:振奮精神,想辦法把國家治理好。,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曾五次出兵攻魏,爭奪中原。建興十二年(235年),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於五丈原軍中,葬定軍山(今陝西勉縣西南)。諡為“忠武侯”。相傳曾經革新新連弩,能同時發射十支箭,又製造“木牛流馬”.有利於山地運輸。著有《諸葛亮集》。

“管樂”之才待時而動

提起諸葛亮,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諸葛大名垂宇宙”(杜甫詩句),人們一直把他看作智慧的化身,人們景仰和崇敬他。諸葛亮之所以能有這樣大的影響,這和曆代統治階級對他的推崇,小說戲劇對他的描繪和渲染是分不開的。然而,曆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和小說戲劇中塑造的諸葛亮並不完全相同。曆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又是怎樣一位人物呢?

諸葛亮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一個門第不高的官僚地主家庭裏。其父諸葛珪(guī)曾做過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和當時的豪強貴族袁術、劉表等都有往來。諸葛亮兄弟三人,哥哥諸葛謹,弟弟諸葛均,此外還有兩位姐姐。由於父親很早去世,諸葛亮和他的兄弟、姐姐都依靠叔父諸葛玄過活。

諸葛亮的童年是在戰亂中度過的。在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漢靈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爆發,繼之而來的是在鎮壓黃巾起義中壯大起來的豪強地主武裝之間為爭奪地盤的廝殺、混戰。琅琊郡屬於徐州,是豪強們心目中的一塊肥肉,陶謙、呂布、曹操都曾先後占據和搶奪過這塊地方。徐州戰亂不止,使諸葛玄一家再難安身下去。為了逃避戰亂,諸葛玄帶領家人,離開家鄉,先投奔袁術,後又投奔荊州劉表,最後在襄陽住了下來。

諸葛亮17歲那年,叔父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失去了依靠,就帶著弟弟諸葛均在襄陽城西20裏地的隆中村,置了一點田產,蓋了幾間草房,開始過著他20年後在《出師表》中所說的“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一麵耕種、一麵讀書的隱居生活。

隆中的生活,一過就是10年。這10年,諸葛亮閱讀了大量的經史和諸子百家的著作,尤其喜歡讀《申子》和《韓非子》等法家著作。諸葛亮深為春秋戰國時期法家人物經世致用的理論所折服折服:信服。,他知道,在這動亂的時世,法家的思想,包括其治國的經驗、法術是最切合、最實用的。廣泛地閱讀、刻苦地鑽研、學習,使他獲得了豐富的政治、軍事和曆史等方麵的知識。

這10年,也是諸葛亮拜師、交友、增長見識、學問的過程。那時候,荊州地區相對戰亂較少,中原地區的學者名士紛紛避亂至此地。比諸葛亮年長的,有大名士龐德公、號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沔(miǎn)南名士黃承彥(即後來諸葛亮的嶽父)等,他們都成了諸葛亮的忘年之交。這些人思慮精密,學識淵博,見解卓絕,諸葛亮虛心向他們請教,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東西。由於司馬徽的介紹,諸葛亮又拜了一位稱“酆(fēnɡ)公”的汝南靈山隱士酆玖為師。酆玖熟諳(ān)韜略韜(tāo)略:《六韜》、《三略》都是古代的兵書,後來稱用兵的計謀為韜略。,精通兵法,在諸葛亮“奉事惟謹”的精神和行為的感動下,酆玖傳授了他三部兵書。這對諸葛亮日後輔佐劉備帶軍打仗,無疑起著極大的幫助作用。

諸葛亮在交往的朋友當中,也有一些青年學者,其中有日後成為劉備重要謀士的龐德公的侄兒龐統,穎川的徐庶、石廣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他們經常在一起切磋切磋:比喻互相商量研究,學習長處,糾正缺點。學問,評論天下大事,抒發自己的抱負。

在讀書、學習、廣交朋友之餘,諸葛亮也未忘懷當時政治形勢。隆中的10年,政治風雲變幻無常,此時曹操官渡一戰,打敗袁紹而統一北方;孫權繼父兄基業坐領江東,和當時曹操稱霸中原;坐鎮荊州的劉表是一個務虛名、尚空談,不足與謀大事的人,為豪強所吞並隻是遲早的事……群雄紛爭的結果,必然會出現鼎立的局麵。由於諸葛亮注意研究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從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應對的策略方針。當和朋友談論起現實社會形勢時,他洞若觀火洞若現火:比喻對事物觀察得清楚透徹。、了如指掌,卓有識見,因之被司馬徽稱之為“識時務”的“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