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誌向學,因誌而成學,學以致用,是諸葛亮所一貫恪守的治學思想。那麼諸葛亮的誌向是什麼呢?從下麵兩個例子可以窺(kūi)見他的理想和抱負。
據《魏略》記載,有一天諸葛亮和石廣元、徐庶、孟公威三位好友一起交談,諸葛亮從容地對他們說:“諸位要是做官的話,是可以做到郡守、刺史的職位的。”三人反問諸葛亮又如何,諸葛亮隻是“笑而不言”。這“笑而不言”,就已經表明了諸葛亮胸存大誌。
又據《三國誌》傳載,諸葛亮在高臥隆中常以管仲、樂毅自比。他認為當世既無像管仲那樣的賢相,也沒有像樂毅那樣的名將。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大政治家,曾經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國成為強大的諸侯國。樂毅是戰國時期燕國的名將,他扶持弱燕,統帥強兵,一舉攻下齊國70餘城,使燕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出,諸葛亮把自己比做管仲、樂毅,是認為自己具有宰相的治國之策,也具有名將的帶兵之道。他身處亂世,決心像管仲、樂毅一樣,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要幹出一番驚人的功業,他誌在掃除群雄,結束分裂。
治亂世必以才智,盡其才智又必依明主才能取成,所謂“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從”,說的就是要謹慎選擇可以輔佐的“明主”的意思。那諸葛亮心目中的“明主”又是什麼樣的人呢?在未遇到劉備之前,我們可以說在諸葛亮此時的思想中還沒有明確具體對象,但如果聯係他周圍朋友對當時豪強車間評價的言論以及日後的《隆中對》、《論光武》等文章來看,諸葛亮對選擇“明主”是有自己的標準的。
諸葛亮從小就受封建正統觀念的熏陶,在隆中十年間係統地學習經史子集,食君祿、報君恩的忠君報國思想更在頭腦中根深蒂(dì)固根深蒂固:比喻基礎紮實穩固,不可動搖。。當時最有勢力的軍閥是北方的曹操,此人雄才大略,影響很大,但在正統的觀點看來,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卻令人所不齒。龐統曾經跟諸葛亮談起曹操,認為他雖是一個治世的能臣,卻又是一個亂世的奸雄。像曹操這樣的人,諸葛亮會認為他是“明主”而去投靠他、輔佐他,是不可能的。而實際上,在下文將要談到的《隆中對》中,諸葛亮也是把消滅曹氏集團作為目標確定下來的。
劉表此人的行為品質,諸葛亮更是耳聞目睹,再熟悉不過了。連他的內親黃承彥老先生都不願出來幫助他,諸葛亮當然不會認為他是“明主”。
東吳的孫權呢?雖是位有作為的人物,但卻野心勃勃想“建號帝王以圖天下”,也是一位誌存篡逆的野心家。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已赴江東輔佐他,而諸葛亮並沒有尾隨著到江東,應該說,孫權在諸葛亮的心目中,也不是一位能夠為之赴湯蹈火的“明主”。
至於盤踞盤踞:霸占(地方)。川蜀、以“(n)弱”著稱的益州牧劉璋,更不值一提。
從諸葛亮撰的《論光武》一文中,我們更可以窺測到諸葛亮擇主的準則。光武帝劉秀是東漢中興之主。諸葛亮在文章中,對劉秀的“策慮深遠”的作用極為欣賞,對光武君臣“謀合議同”,中興漢室的事業極為向往。南陽郡是當年劉秀中興的發祥地,曆史能否重演呢?當今世界能否再出現如光武帝那樣的“聖君”“明主”呢?這個問題隻有等劉備出現在諸葛亮麵前才能明白。
總而言之,隆中十年,是諸葛亮學習、增長才幹的十年,也是他“待時”、“待主”的時期。這個未出茅廬的青年,正如龐德公送給他的雅號“臥龍”那樣,一旦風雲際會風雲際會:舊指君臣遇合,現多指有才能的人遇到難得的機會。,就能騰雲駕霧,大顯身手,一展抱負了。
這個時機終於到來,“劉皇叔”劉備於漢建安12年(公元207年)親自前來隆中,拜訪請教諸葛亮。
隆中之對驚世駭俗
47歲的老將軍劉備“三顧茅廬”到隆中拜訪請教27歲的諸葛亮,這種真心實意虛心求教的精神著實使諸葛亮感動。劉備懇切深沉、坦露胸懷的一番話語,使諸葛亮看到了他誌存複興漢室、撥亂反正的忠肝熱腸。於是諸葛亮就不緊不慢,從容不迫地把他對早已了如指掌的天下大勢的看法告訴了劉備。他首先分析曹操和孫權:
“自從董卓入京作亂以來,各地豪傑蜂起,搶州奪郡、割據稱雄的人多得數不清。經過一番較量之後,現在的局勢已經比較明顯,成功與失敗者各自都有其經驗、教訓可以總結。就拿曹操和袁紹相比來說,曹操名望既低,兵力又少,可他居然最後能戰勝袁紹,由弱變強,這其中的道理何在?這不僅僅是由於曹操占據有利的時勢,更不是天命使然,而是由於曹操的主觀努力,在於人的智謀所決定!現在曹操基本上已統一了北方,擁有百萬大軍,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處處假借漢帝的名義來對各地諸侯發號施令,在這樣的情況下,暫時是很難同他較量、爭強比勝的。”
“北方的曹操是如此,南方的孫權的情況又是如何呢?孫權占據江東,從他父親孫堅,至其兄孫策到現在,已經曆了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百姓歸附,加上還有一批有德行、有本事的人輔佐他,他的力量絕不能低估。因此江東此地,不能希圖占領。而要和曹操爭奪天下,應該和孫權結成聯盟,作為外援,而不能同他們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