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完曹、孫兩大集團的情況,接著諸葛亮又分析了荊州劉表和益州劉璋的情況:
“荊州這地方北依漢水,南達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是個四通八達的戰略要衝,是一個用武的好去處。可惜現在的荊州之主是沒有能力守住它的。這大概就是老天爺特意要留給將軍的,將軍您難道不想得到它嗎?”
“再看西邊的益州。這也是一個地形地勢相當險固之地。它腹地遼闊,有千裏的肥沃土地,曆來被人稱為‘天府’之國。漢高祖就是憑借這塊地盤取得天下、建立帝業的。然而,如今益州之主劉璋懦弱昏庸,統治無能,不注意安撫百姓。那裏的有識之士都希望能夠找到一位英明之主去取代他。再加上北麵漢中的張魯時時刻刻都在窺伺窺伺(kūisì):暗中觀望動靜,等待機會(多含貶義)。著川蜀,威脅著益州。因此,益州的情形剛好和江東相反,是一個可取之地!”
談到此處,諸葛亮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溢於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辭和神情上。,他接著說:
“將軍您是漢朝皇室的後裔,名聲早就顯播於天下,您要是能夠占據荊、益二州,守住險要之地,西麵和好諸戎族,南麵安扶夷越各部落,對外結盟於孫權,對內則修明政治,一旦曹操內部發生變化,時機一到,您命令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洛陽推進,將軍您親自統率益州大軍出秦川(今陝西、甘肅省秦嶺以北平原地帶),到那時候,老百姓誰個會不擔著飯食、盛著酒漿來迎接您呢?真能這樣,那麼統一天下的霸業就可以成功,漢朝的天下也可複興了。”
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剖析天下形勢的這一番話,記載在陳壽的《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上,這就是被後人稱之為《隆中對》或《草廬對》的名文。
諸葛亮這一番宏論,根據當時的客觀現實,從政治、軍事、經濟、地理、人事等各個方麵進行了分析,在反複比較的基礎上,為劉備提出一整套的戰略方針。就實現最終的戰略目標來說,就是為了達到“霸業可成,漢室可興”,也就是說,要使曆史上再度出現“光武中興”的局麵。
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占有荊州、益州作為根據地,然後從荊、益兩路出兵,構成鉗形攻勢,直撲兩京(長安、洛陽),剿滅剿(jiǎo)滅:用武力消滅。曹氏篡逆集團,達到複興漢室,統一天下的目標,但諸葛亮又認為,在當前情況下,曹操集團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巨大的政治優勢,暫時還不能與之正麵爭鋒,也就是說,先不要打曹氏集團的主意,而把他擱一邊。
對於江東的孫氏集團,諸葛亮提出“結好”,這是他預見天下必然會出現三分鼎立的形勢而為劉備確立的一個重要策略方針。要消滅曹氏,聯合孫權是應該引起高度重視的策略手段。日後形勢的發展,就顯示了這個策略手段的巨大威力:取得了赤壁大戰的輝煌勝利。赤壁大戰的勝利,是孫、劉兩家聯手抗曹的勝利,由於這一勝利,劉氏集團才有可能在荊州站穩腳跟,才有可能西進川蜀,打開蜀漢立國的壯麗局麵。因此,可以說“聯孫”的策略,事關蜀漢立國的根本,也是關係其盛衰存亡的基本國策。隻要看看後來關羽失荊州、劉備興兵伐吳慘遭失敗等事實,就可以明白這一點。
《隆中對》淋漓盡致地表現了27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它為劉備提出了一套正確的戰略方針,對以後劉備集團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指導作用。以後形勢的發展變化,證明了諸葛亮對局勢的分析,是非常符合客觀現實的。
諸葛亮的精辟分析和建議,為劉備展示了光明的前景,使劉備由衷地產生敬意,司馬徽和徐庶的舉薦一點也沒有錯,諸葛亮確是了不起的一代人才,是他夢寐以求的好謀士、好軍師。劉備誠懇地邀請諸葛亮出來輔佐自己,實現複興漢室、統一天下的計劃,諸葛亮感激劉備的尊重和信任,慨然應允道:“蒙將軍不棄,我就為將軍奔走效勞吧!”就這樣,諸葛亮結束了十年隆中的“隱居”生活,正式踏上了政治舞台。
諸葛亮在隆中待時而動,“擇主而從”,選來選去,偏偏選中了東逃西竄、寄人籬下寄人籬下:比喻依附別人生活。、勢單力薄的劉備。劉備難道真的是諸葛亮心目中的如劉秀那樣的“中興之主”?這情形雖然令人奇怪,但也不難理解。諸葛亮選中劉備為輔佐之主,主要原因不外有這幾方麵:
首先,劉備是漢室宗親,他的奮鬥目標就是複興漢朝事業。而諸葛亮以“興微繼絕”,即複興漢室為己任,這同劉備的目標是一致的,共同的理想和奮鬥目標把他們結合在一起。
其次,中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士為知己者用(死)”。劉備“三顧茅廬”,一再屈尊下顧,向他虛心討教,這使諸葛亮非常感動,他願意為劉備這個“知己”效勞。20年後諸葛亮回顧這件事時,在《出師表》中道出了發自肺腑的由衷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