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對劉備“寬仁有度”、“知人善任”、“折而不撓”的性格特點,諸葛亮也是有所了解的。諸葛亮認為,在劉備手下,他能夠做到尊重和信任,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能、抱負,這也是在當時眾多軍閥之中,諸葛亮挑中劉備這個認為他是理想“明主”的原因之一。
諸葛亮來到劉備軍中,深受劉備的器重,劉備把他當作良師益友來對待,朝夕相處,兩人的關係越來越親密。這不禁引起長期跟隨劉備的關羽和張飛的不滿,甚至在劉備麵前發起牢騷來。劉備覺察之後,坦率而又嚴肅地對關、張說:“諸葛孔明卓有識見,我有了他,就好像魚兒有了水。今後你們不要再說長道短了。”這充分說明,劉備已經意識到諸葛亮對他的事業所起的作用了。
遊說吳主共同抗敵
諸葛亮出山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幫助劉備擴大軍隊。當時劉備手下隻有幾千人馬,這麼少的武裝力量肯定是難以抵禦強敵的。諸葛亮建議把荊州一帶沒有戶籍的遊民加以選拔訓練,劉備依照他的辦法去做,果然從中選拔了不少壯丁,使軍隊擴充到幾萬人。這支軍隊經諸葛亮加以訓練,成為劉備開創基業的核心武裝力量。
諸葛亮為劉備擴充實力,目的是想借機奪取荊州,但是這些事情還來不及做,曹操的大軍就壓境了。
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秋天,曹操率軍南征荊州。不久劉表病死,其次子劉琮任荊州牧,聽說曹軍到來,嚇得不戰而降。屯兵樊城的劉備,向江陵撤退時,在當陽長阪坡被曹軍打得大敗。劉備和諸葛亮等突圍到夏口,接著又退到樊口。
在強敵曹操的進逼之下,孫權、劉備雙方都有聯盟抗曹的願望。孫權派魯肅去見劉備,希望和劉備聯盟。魯肅跟著劉備退到樊口後,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情已經很緊急了,我願親自前往東吳,向孫將軍求援。”劉備也感到形勢緊迫,立即派遣諸葛亮隨魯肅去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見孫權。
孫權在柴桑密切地注視著局勢的發展,戰火即將燃燒到自己身上,使他感到有同劉備聯合的必要,但能否戰勝曹操的進攻,他還缺乏信心,態度有些猶豫不決。
諸葛亮會見孫權後,針對孫權思想上的疑慮從分析天下大勢著手。說:
“現在天下大亂,孫將軍起兵占據了江東,劉將軍也招募部隊在漢南(漢水之南),和曹操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已經平定了河北,戰勝了不少對手,又攻下荊州,威震四海。劉將軍無力擋其兵鋒,英雄無用武之地,因此遷到此地。這就是擺在我們麵前的嚴重情況。”
接著諸葛亮又故意反激孫權說:
“情況如此緊迫,我希望將軍根據自己的力量,考慮相應的對策。如果能以江東之眾與曹操抗衡,就應該趁早和他斷絕關係,爭取時間早定戰守之策;如果不能這樣,為什麼不投戈卸甲,向曹操投降呢?現在將軍表麵上服從曹操,而內心卻猶豫不決、舉棋不定。在這緊急關頭不能當機立斷,恐怕大禍就要臨頭了。”
孫權聽了,很是惱火,他萬沒想到諸葛亮會這麼小看他,不禁生氣地反唇相譏反唇相譏:受到指責不服氣,反過來譏諷對方。道:“既然像您所說的那樣,那麼劉將軍為什麼不投降曹操呢?”
諸葛亮理直氣壯地回答:
“漢初的田橫,不過是齊地的一位壯士,他尚且能守義而不屈(注:田橫為秦漢間田齊的宗族,漢高祖劉邦稱帝後,他不願稱臣,率領徒屬五百餘人,入居海島;劉邦使人召請,他不從,最後自刎而死),何況劉將軍是王室的後代?他的英雄才氣,蓋世無雙,天下的士人都仰慕他,就像水歸大海一樣。若真的大事不成,那也隻是天意,哪能夠屈辱投降曹操呢?”
這一來,孫權可真的是被激怒了,他再也忍耐不住,勃然變色地說:“我也不能以江東之地和十萬之眾,受製於人,我決心抗擊曹操了。”
孫權的話雖然說得很硬氣,但他清楚自己一方的兵力,而劉備又剛剛在當陽吃了敗仗,又有多大的能耐呢?他不禁又懷疑地對諸葛亮說:“固然現在除了劉將軍,沒有人能夠和我共同抵抗曹操。但劉將軍戰敗之後,還能抵擋得住曹操嗎?”
針對孫權的懷疑,諸葛亮滿懷信心、胸有成竹地向孫權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他說:
“劉將軍雖然在長阪(bǎn)戰敗,但現在部下陸續歸來的,以及關羽、劉琦率領的江夏之軍,總共不下兩萬人。曹軍兵力眾多,但遠道而來,長途跋涉,為了進行追擊,一日一夜行軍三百多裏,早已疲憊不堪,像一支飛到盡頭的箭,連穿透一層薄薄綢子的力量都沒有了。況且北方人不習水戰,更是曹軍的一大弱點,還有,荊州的民眾暫時歸附曹操,那是迫於兵勢,並非心服。”
最後,諸葛亮鼓勵孫權說:
“現在孫將軍您真能派出猛將,帶領數萬大軍和劉將軍聯合起來,同心協力作戰,那就一定能夠打敗曹操。曹操兵敗之後,必然向北方撤退。這樣,荊州、江東不但都能安然保全,而且勢力大大增強,那麼天下鼎足而立的局麵就形成了。成敗的關鍵,在於今日,孫將軍您切不可坐失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