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分析清楚透徹,說得孫權滿心歡喜,愁眉頓展,增強了他戰勝曹操的信心。但當時的孫權集團內部,主戰派與主降派的鬥爭非常激烈,尤其是主降派的代表人物張昭,在曹軍氣勢洶洶的威逼下,更是嚇破了膽,力主不戰而降,而當時主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周瑜,他正奉命去鄱(pó)陽調集水軍,不在柴桑,主降派的呼聲更是甚囂塵上甚囂塵上:原形容軍中作戰的倩況。後形容眾人議論紛紛。今多形容某種論調囂張。,這種情形,使孫權感到無所適從。
在魯肅的建議下,孫權迅速從鄱陽召回周瑜。周瑜回來之後,力排眾議,並信心十足地對孫權說:“請將軍給我精兵數萬,進屯夏口,我一定為將軍擊破曹操!”周瑜堅決抗曹的態度,感染了孫權,孫權下定決心迎擊曹操。在召開江東文武大臣的會議上,孫權毅然抽出寶劍,砍掉奏案上的一角,斬釘截鐵斬釘截鐵:比喻說話做事果斷堅決。地說:“如果有誰再敢說向曹操投降,就和這個木案一樣!”
在此期間,由於魯肅的引見,周瑜會見了諸葛亮。諸葛亮向周瑜提醒說:“孫將軍雖然下了決心,恐怕還有反複,因為此處主張投降的勢力還很大。依我之見,公瑾(周瑜字)還得再向孫將軍說說,主要是把曹軍兵馬多寡的實際情況再說清楚明白,讓孫將軍放心。”
周瑜很重視諸葛亮的意見,當天夜晚立即進見孫權說:“據諸葛先生了解,曹操所稱80萬水軍完全是恫嚇(dònɡhè)恫嚇:嚇唬。之詞,實際兵馬超不過20萬,並且已是疲憊不堪,而荊州降兵,對曹操尚存狐疑之心。這樣看來,曹軍人數雖多,一點兒也不可怕。隻要與劉備將軍聯合起來,打敗曹操是沒有問題的。”
周瑜一席話,更堅定了孫權抗擊曹操的決心。就這樣,孫、劉聯合抗曹的局麵正式形成了。
孫、劉聯盟的實現,是由當時的政治軍事鬥爭形勢所決定的。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孫、劉聯盟是雙方與曹操爭存亡的共同願望。孫、吳聯盟局麵的出現,不能不歸功於諸葛亮、魯肅、周瑜的卓越識見。而諸葛亮在這關鍵時刻前往柴桑,向孫權反複陳說利害,促進了孫、劉聯盟的實現,這對戰爭的結果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出使柴桑、遊說吳主這場活動中,諸葛亮顯示了他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遠見卓識,也表現了他出色的外交才能。
孫權和劉備結盟後,他們的軍隊在赤壁(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大敗曹軍。這場戰爭的實踐,充分證明了諸葛亮、魯肅、周瑜等的分析和論斷是科學的、英明的。諸葛亮在赤壁大戰前後,還有過哪些活動,史書上沒有記載,因而無法查考。但作為劉備一方的主要決策人物諸葛亮,他不可能不參與一些聯軍作戰問題的討論和協商,提出作戰的主張和建議,比如戰爭的主要形式是利用進行火攻等等,諸葛亮很可能參與了計謀。至於像《三國演議》上所描寫的“舌戰群儒”、“草船借箭”、“披發仗劍”、登壇借東風等等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那就完全是小說家的藝術創造罷了。
以法治蜀令出必行
赤壁之戰後,劉備占有荊州不少地方,以後又從劉璋手中奪得益州,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力量發展非常快。此間,諸葛亮為劉備鎮守後方,安撫民眾,供給軍備糧草以及兵源,為蜀漢政權的建立,作出了很大貢獻。
劉備死後,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蜀漢的政事,不論大小,都由諸葛亮一手處置,實際上諸葛亮已成了蜀漢政權的主持者。
“內修政理”是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策略步驟,在劉備集團跨有荊州、益州、漢中,諸葛亮負責治理西蜀之後,這個問題就提到了議事日程來了。
為了維護劉備集團在益州的統治,為了蜀漢政權的長治久安,諸葛亮首先把實行法治擺在“內修政理”的首位。這是針對益州當時“亂”的局麵而采取的強有力措施。
益州原來的政治狀況很不穩定。在劉焉、劉璋統治益州時期,法令鬆弛,政治腐敗,地主豪強和官僚專橫自恣(zì),侵奪百姓,魚肉人民,因而階級矛盾非常尖銳。在公元188年,即劉焉擔任益州牧之時,就曾經發生了以馬相等為首的農民起義。起義雖然被鎮壓,但階級矛盾並沒有緩和,縱容豪強官僚欺壓、侵淩百姓的局麵還是愈演愈烈。
這種嚴重的“亂”的局麵,勢必大大不利蜀漢政權的穩固。嚴厲打擊豪強的不法行為,就是諸葛亮解決“亂”的一個重要手段。而益州地方的土著豪強,正是諸葛亮要著力打擊的對象。
諸葛亮以法治蜀的思想內容,具體體現在他主持製訂的《蜀科》的法典上(今丟失)。在《蜀科》上的相應條文,規定了對蜀土著豪強采取抑製並打擊的措施。而在實踐上,諸葛亮也執法嚴明,依法行事,不避權貴,不徇私情,刑罰有準,輕重比較適當。如對破壞法紀的蜀中豪強彭羕(yng),堅決鎮壓,毫不留情;對以私廢公、放肆專權的李嚴、廖立等,繩之以法,該罷官的罷官,該刑罰的刑罰;對挑撥是非、妖言惑眾的來敏,堅決予以革職。這些典型事跡,顯示了諸葛亮執法如山、鐵麵無私的政治家作風。相反,對於嚴明奉法、法廉自持的官吏,如蔣琬(wǎn)、費禕(yī)等,則大加褒揚、提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