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巴蒂斯特·薩伊(1767-1832年)是法國資產階級庸俗政治經濟學的創始人。1767年出生於法國裏昂市的一個商人家庭,在日內瓦長大。早先曾當店鋪學徒,後隨其兄赴英國,在倫敦附近一家商業學校學習,畢業後回國。雖然他酷愛文學,但遵父命,不得已進入一家人壽保險公司任職。公司經理就是後來擔任財政部部長的格拉維爾。當時,格拉維爾將斯密的《國富論》推薦給薩伊,薩伊如獲至寶。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在革命初期大資產階級執政時,他曾熱烈擁護革命,1792年參加誌願軍。但雅各賓派上台後,他就離開軍隊,跟隨大資產階級一道反對革命。1816年起,他在亞森尼學院講授政治經濟學,這是法國第一個政治經濟學講座。1830年,在法蘭西學院擔任政治經濟學教授,1832年病逝。
1803年薩伊最重要的著作《政治經濟學概論》出版,該書以通俗形式解釋斯密的經濟學說。資產階級經濟學把薩伊稱為亞當·斯密學說在歐洲大陸的繼承者和普及者。他既用簡單的方式把斯密的理論條理化、係統化,又把斯密經濟理論中的非科學成分分離出來並加以發揮,創立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第一個較為係統的庸俗理論體係。薩伊的著作還有《政治經濟學全書》六卷(1828-1829)等。
他提出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三分法,效用價值論,生產要素論,三位一體公式和銷售論等,對以後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和三分法
薩伊認為,在長時間裏,人們把政治經濟學和政治學混為一談,他區分了政治經濟學和政治學,認為前者研究的是社會秩序所根據的原則,而後者研究的是財富的生產、分配和消費。相應地他把政治經濟學劃分為生產、分配、消費三部分。這就是幾乎被後來所有的西方經濟學家所接受的所謂的三分法。薩伊還把政治經濟學和自然科學相比較,認為政治經濟學和化學、物理學一樣,是實驗科學的一部分。
薩伊把財富作為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在嚴格科學規律名義下,把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係變為人與物之間的關係。他的三分法把生產、分配和消費看成一般形態,抽去了他們的特殊性和曆史性。這些都使他能用對物質生產一般要素(勞動,資本,土地)的研究代替對資本主義生產的研究。
效用價值論和生產三要素論
薩伊認為生產不創造價值,隻創造效用。所謂的效用是指物品滿足人類需要的內在力量(使用價值),它是物品價值的基礎。薩伊認為,勞動、資本和自然力(土地)是生產的三個要素,它們在生產中共同創造了效用,從而共同創造了價值。薩伊企圖用使用價值來說明價值,但使用價值千差萬別難以比較,無法確定。於是他轉而求助於供求論和生產費用論,他說物品價值是測量效用的尺度,價格又是測定價值的尺度,而價格是由供求決定的。但市場供求隻能說明價格與價值背離程度,並不能說明價格與價值本身,薩伊又用工資、利潤、地租這三種收入說明價值,回到生產費用價值論上來。
薩伊的效用價值論在說明價值上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這使後來的經濟學家拋棄了他的效用的使用價值內涵,逐漸發展起一套主觀效用價值論。但他的生產三要素論卻被以後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推崇和應用。
分配論
薩伊在效用價值論和生產要素論基礎上闡明了分配論。他認為既然勞動、資本和土地共同創造了價值,那麼這三種要素的所有工人、資本家和地主就應該得到各自的報酬:工資、利息和地租。根據這種觀點,社會各階級的收入都有自己獨立的源泉。馬克思稱之為三位一體公式:土地--地租、資本--利息、勞動--工資。薩伊的三位一體公式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分配理論的徹底庸俗化。它既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關係,又抹殺了資本主義分配的曆史性。這一公式一直被西方經濟學家用來作為分析收入的依據。
銷售論
銷售論在薩伊的理論體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薩伊認為產品的銷售是產品與產品的交換。他認為,在產品換錢、錢換產品的過程中,貨幣隻起瞬間作用,交換結束時將發現總是一種產品交換另一種產品。所以,在交換中,賣者同時也是其他商品的買者,供給會創造需求,整個社會中總供給和總需求一定相等,產品過剩的經濟危機不可能發生。市場上有時會出現某種產品的滯銷,這是暫時現象,自由競爭會自動調節,使各種產品的供求趨於平衡。他由此得出四個結論:生產越多銷路越快;一個企業成功,可以幫助其他企業達到成功;進口國外商品不會損害國內的生產;僅僅鼓勵消費無益於商業,重要的是激勵生產。
薩伊的銷售論的根本錯誤在於混同了資本流通和簡單商品流通,又把商品流通歸結為物物交換,否認全麵的經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