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根·龐巴維克(1851-1914年)是奧地利學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於奧國卜龍。曾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法律。1875年到1877年在德國海德堡、萊比錫及耶拿大學跟隨曆史學派人物克尼斯、羅雪爾和希爾德布蘭等人學習經濟學。1880年任維也納大學講師。不久,受英斯布魯克大學聘請任教授。1889年入奧國財政部任職。1895年起三度任財政部長。1904年離職,去維也納大學任經濟學教授。1911年被選為奧地利科學院院長。

龐巴維克的主要著作有《資本與資本利息》(1884-1889)及《馬克思體係的崩潰》(1896)。前者是兩卷本的著作,第一卷題為《資本利息理論的曆史和批判》(1884)。從形式上看,這是一本以利息理論為專題的經濟學說史,對於從古希臘起直到和他同時代的經濟學家們的各種利息理論都有所論述和批評,實質上它主要攻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獨創了所謂時差利息論。這一卷是龐巴維克的利息理論的正麵論述。《馬克思體係的崩潰》一書,則企圖利用已被馬克思科學解決了的平均利潤率規律和價值規律的矛盾,攻擊《資本論》第三卷同第一卷自相矛盾。

按龐巴維克的說法,《資本實證論》重點是利息理論,而利息由資本產生。資本和資本理論可出現在生產領域裏,也可出現在分配領域裏。在生產領域,資本被當作生產要素或工具;在分配領域,資本被作為利息來源。

在價格理論方麵,龐巴維克做出了重要貢獻。龐巴維克清晰而周詳地分析了主觀價值和客觀價值的區別,尤其重要的是關於客觀價值或購買力的闡述,把門格爾和維塞爾未能分析清楚的主客觀價值的關係調和起來,使奧國學派的價值理論構成完整的體係。

為了把依存於個人的主觀評價同市場的客觀價值(價格)結合起來,龐巴維克提出了有名的“邊際對偶”(marginalpairs)理論。他從一對孤立的買者和賣者出發來分析價格的決定問題。在此場合,價格將以買者對商品的主觀評價為最高界限,賣者的主觀評價為最低界限,並決定於兩者之間的某一點上。接著,龐巴維克又分析許多買者間的單方麵競爭,此時的價格必然確定在他的估價(願多付的價格)和最能幹的競爭失敗者的估價之間。此種情況在通常的拍賣場中就是這樣進行的。類似的分析也可以應用於許多賣者間的單方競爭。

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龐巴維克又擴展到許多買者和許多賣者間的雙邊競爭,從而提出所謂“邊際對偶”概念。

奧國學派的追隨者推崇龐巴維克的這一價格理論,認為它成功地將一個純主觀的價值理論和純客觀的交換價值聯係起來。它的特點在於通過邊際對偶分析,確認了兩點:一是每一個市場價格本身都是一種邊際價格,二是價格為主觀評價的產物。盡管從科學的價值理論考察,這一分析是毫不足取的,但從主觀價值論的發展過程來看,龐巴維克的確邁出了極為突出的一大步。

龐巴維克的另一重要理論是他的資本利息學說。關於資本和利息的關係,以往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從未做過深入的分析,一般為資本有其生產性,獲得利息為理所應當,未進一步探討與此產生有關的問題。龐巴維克第一次提出“迂回生產方法”或“無回生產過程”的理論。他舉例說,荒島上的魯濱遜可以直接雙手捕魚,也可先結漁網,然後用漁網捕魚。顯然用漁網捕魚較好的生產方法,有其技術優越性。由於使用生產工具愈複雜,其優越性就愈大,龐巴維克就用這一事實,論證資本的生產性能。他進一步指出:“迂回”方法必然較直接方法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方法愈迂回,花費的時間愈長,要使迂回生產的時間延長,就得增添更為複雜的生產設備,也就是增加資本。因此,要在生產中使用資本就須考慮時間這個因素。他的這些觀點以往雖曾經出現過,但隻在他的手中才得到係統論證,並賦予“迂回生產方法”這個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