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個無賴,但並非沒有長處,他在用到你的時候可以叫你爺,畢恭畢敬,下跪都行,當天下到手之後,他就翻臉不認人了。
劉邦的妻子是呂公的女兒呂氏,呂公是單父人,和沛縣的縣令是好友,他在家鄉得罪了人,為了避仇便來到沛縣投奔縣令,也就把家安在沛縣。沛縣的許多上層人物聽說了他和縣令的關係,便來上門拜訪,拉關係,套近乎。由於客人很多,就由在沛縣擔任主簿的蕭何負責接待賓客,他宣布了一條規定:凡是賀禮錢不到一千錢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座,就是說連屋裏都不讓進。
來祝賀的人都按賀禮錢數的多寡,找好了座位。劉邦雖然隻是個亭長,地位很低,但平日跟縣衙官吏們交往很多,說話也很隨便,就假稱立刻去拜見呂公,說:“我要馬上去拜會呂公,不能久等,請先給我記上賀禮一萬錢!”
接著遞過去一封賀信。其實,他一文錢也沒拿出來,隻是為了避免尷尬的局麵,就空言“一萬錢”而慌忙去拜見呂公。
劉邦一進呂公的屋子,呂公就驚訝地站起身來,到門口兒迎接劉邦,領劉邦到上座位置坐下。這時,蕭何走近前來,連真帶假地說:“劉邦這人,一貫好說大話,卻很少真正辦成事情。”
劉邦明知蕭何諷刺自己“萬錢賀禮”是撒謊,卻不以為然,照舊跟呂公談笑風生。
呂公善於給人相麵,他隻顧端詳劉邦的相貌,沒太注意聽蕭何的話。眾賓客見呂公跟劉邦很親熱,便跟劉邦親熱起來,劉邦於是跟眾人談笑風生。
人們祝賀完畢,就開始宴飲。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祝賀的人逐漸離席而去。
呂公怕劉邦也隨眾人離去,就用眼神示意,再三挽留,因而劉邦最後一個離席位。
這次劉邦不但白吃一頓飯,酒足飯飽之後,呂公又將他盛情留下,提出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為妻。劉邦自然同意,可是呂公的夫人卻不願意,罵呂公道:“你常說這個女兒有出息,要嫁給貴人,沛縣令要娶她,你都不肯,怎麼會嫁給毫無出息的劉邦?”呂公說:“這不是你們女人家能知道的。”還是把女兒嫁給了劉邦。
劉邦臉皮之厚,可見一斑。
然而臉皮能值幾個錢,劉邦和項羽爭天下,劉邦就是憑借著厚臉皮,在鴻門宴上講盡項羽好話;他父親身在疽下,項羽以他父親性命相要挾,他竟然要分一杯羹;親生兒女,楚兵追至,他能夠推其下車。項羽就不同了,臉皮甚薄。鴻門宴上聽好話多了就不好意思殺劉邦;本來中原失利後退至烏江,還可在江東發展,日後東山再起,無奈臉皮太薄,來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江邊,劉邦就穩坐天下了。
我們在職場中跌打滾爬,也要記住這條經驗,該出手時就不能客氣,達到目的才是關鍵。
免費的午餐裏大多有“毒藥”
不勞而獲的“利”往往是“害”的影子。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白來的利益,但偏偏有人抱著僥幸心理,一次次被空幻的利益牽著鼻子走,一步步陷入人家挖好的陷阱。
古時有個讀書人叫張生,博學,口才極好,本來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但他很愛占小便宜,被一個騙子騙去了一大筆銀子。張生自然又氣又恨,想到各地去漫遊,希望能抓住那個騙子。事有湊巧,忽然有一天,他在蘇州的閭門碰上了那個騙子。不等他開口,騙子就盛情邀請他去飲酒,並且誠懇地向他道歉,說是上次很對不起,請他原諒。過了幾天,騙子又跟張生商量說:“我們這種人,銀子一到手,馬上就都花了,當然也沒有錢還給你。不過我有個辦法,我最近一直在冒充三清冠的煉丹道士。東山有一個大富戶,和我已經說好了,等我的老師一來,就主持煉丹之事,可我的老師一時半會兒又來不了,你要是肯屈尊,權且當一回我的老師,從那富戶身上取來銀子,我們對半分,作為我對你的賠償,而且還能讓你多賺一筆,怎麼樣呢?”張生聽說有好處,就答應了那個騙子的要求。於是這個騙子就讓張生剪掉頭發,裝成道士,自己裝作學生,用對待老師的禮節對待張生。那個大戶與扮成道士的張生交談之後,深為信服,兩人每天隻管交談,而把煉丹的事交給了騙子。大戶覺得既然有師傅在,徒弟還能跑了?不想,那個騙子看時機成熟,就攜大戶的銀子跑了,於是大戶抓住“老師”不放,要到官府去告他。倒黴的張生大哭,然而等待著他的,卻是一場牢獄之災。
張生是那種一有好處便昏了頭腦的人,甚至連多考慮一下也等不及,便答應了騙子的要求,竟然為了一點錢財與騙子一起幹起行騙的勾當。他沒有想到,騙子許下的承諾根本不可能兌現。
抱著僥幸心理,企盼擁有免費的午餐,就會像張生一樣被人利用,無法脫身。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應該在誘人的利益麵前,低聲問問自己:“這種好事怎麼會落在我頭上?”多一分小心謹慎,才能少一些危險和磨難。
凡事有利必有害,而“免費的午餐”背後更可能隱藏著大害。自古至今,隻有能明事非、辨利害,才能不會身受其害。
交朋友不可全拋一片心
人往往最容易在自己最好、最親密的朋友身上吃虧。正如在安全的地方,人的思想總是鬆弛的一樣,在與好友交往時,你可能隻注意到你們友誼逐漸深厚,每天在一起無話不談。對外人你可以驕傲地說:“我們之間沒有秘密可言。”但這一切往往會對你造成傷害。
好友親密要有度,切不可自持關係密切而無所顧忌,正如中國的一句古話“見麵隻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親密過度,就可能發生質變,好比站得越高跌得越重。過密的關係一旦破裂,裂縫就會越大,好友勢必變成冤家仇敵。
也許有一天,你興衝衝地闖進了朋友的家裏,一見麵甩著自己頭發上的雨珠,一麵高聲喊叫,而你的朋友卻慌慌張張地藏著什麼東西。此時,請你不要追問,因為這是他獨有的秘密,你更不要因此而認為他有意疏遠你,不相信你。
心中藏著屬於自己秘密的人會認為,這是他們的權利,朋友沒有必要占有它。
朋友要保守秘密並不是對你的不信任,而是對自己負責。你同樣也需要保守自己的秘密,這一切並不證明你和好友之間的疏遠;相反,明智的人會認為,如此友誼更加可靠。斤斤計較,你一定會失去好友。同樣,在你朋友覺得難為情或不願公開某些私人秘密時,你也不應強行追問,更不能私自以你們的關係好而去偷聽、偷看或悄悄地打聽朋友的秘密,因為保守秘密是他的權利。一般情況下,凡屬朋友的一些敏感性,刺激性大的事情,其公開權利應留給朋友自己。擅自偷聽或公開朋友的秘密,是交友之大忌。
此外,對朋友放肆無禮,最容易傷害朋友,也容易傷害到你自己。其表現有如下幾種,不可不小心約束。
1.過度表現,言談不慎,使朋友的自尊心受到挫傷
與朋友在一起時,如果你鋒芒太露,表現自己,言談之中會流露出一種優越感,這樣會使朋友感到你在居高臨下對他說話,在有意炫耀、抬高自己,他的自尊心會受到挫傷,不由產生敬而遠之的意念。所以,在與朋友交往時,要控製情緒,保持理智平衡、態度謙遜、虛懷若穀,把自己放在與人平等的地位,注意時時想到對方的存在。
2.彼此不分,違背契約,使朋友對你產生防範心理
朋友之間最不注意的是對朋友物品處理不慎,常以為“朋友間何分彼此”,對朋友之物,不經許可便擅自拿用,不加愛惜,有時遲還或不還,朋友一次兩次礙於情麵,不好意思指責,久而久之會使地認為你過於放肆,產生防範心理。
3.乘人不備,強行索求,使朋友認為你太無理、霸道
當你有事需求人時,朋友當然是第一人選,可你事先不通知,臨時登門提出所求,或不顧朋友是否情願,強行拉他與你同去參加某項活動,這都會使朋友感到左右為難。他如果已有活動安排,不便改變,就更難堪。對你的所求,若答應則打亂了自己的計劃,若拒絕又在情麵上過意不去。或許他表麵樂意而為,但心中總有幾分不快,認為你太霸道,不講道理。所以,你對朋友有求時,必須事先告知,采取商量口吻講話,盡量在朋友無事或情願的前提下提出所求,同時要記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4.不知時務,反應遲緩,使朋友對你感到厭嫌
當你上朋友家拜訪時,若遇上朋友正在讀書學習,或正在接待客人,或正和戀人相會,或準備外出等,你也許自恃摯友,不顧時間場合,不看朋友臉色,一坐半天,誇誇其談,喧賓奪主,卻不管人家早已如坐針氈,極不耐煩了。這樣,朋友一定會認為你太沒有教養,不識時務,不近人情,以後就會想方設法躲避你,害怕你再打擾他的私生活。
5.泛泛而交,大肆渲染,使朋友感到你是輕佻之人
你可能由於虛榮心或榮譽心所驅,也可能交友心切,認為交友愈多,本事愈大,人緣愈好,往往不加選擇考察,泛認知己,患“好交症”。此時,朋友已在微微冷笑,認為你是朝三暮四的輕佻之人,不可真心相處,你反而會失去真正的朋友。所以,交朋友,理應真誠相待、感情專一,萬不可認為泛交會使自己顯赫。
或許,任何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和感覺,覺得和某個人或某幾個人很是投緣,談得來,坐在一起便覺得心裏熱乎乎的,總有說不完的話,舍不得分開,甚至近似癡狂,隻願形影不離才好。然而,這種交往甚密的結局往往是令人傷心的分離,而且很可能造成難以愈合的創傷。其實,傷口一旦產生,無論愈合得怎樣好,也難免會留下疤痕,恰似瓷器上無論怎樣細的一道裂紋,總會留下一道陰影,抹不去,擦不掉。這不就是失了分寸的緣故嗎?
交友時,掌握“平淡似水,和而不流”,便可以在處理朋友關係方麵遊刃有餘、其樂融融。朋友會稱讚你善解人意、謙和大方、恭儉可信,關係淡而不淡、遠而不遠。朋友相處時熱情大方,互相照顧,甚是周全。旁觀者也會稱讚你對朋友盡心盡力、禮至心盡,無可挑剔,自然而然會使人敬佩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