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8

悲觀的男人要懂得自拔

人們都經曆過一些小的失意,有人遇到這些失意時,覺得一切都不盡如人意,憂鬱不安,悲觀自憐,結果更加失意,以致失去了幸福和歡樂。正確的做法是尋找產生沮喪悲觀心理的原因,一旦找到並能作出答複,就可能翻然醒悟,得以解脫。

多數沮喪悲觀者對未來的擔憂,正為自己建立越來越狹窄、有限的世界;假如你做些與他人合作的工作,受到他人的約束,你就得考慮自己以外的事情,生活也就會出現新的意義。愉快的社交活動對人們情緒的影響是任何一項獎賞都不能比擬的。當人們掌握了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後,自重感增加,也會慢慢地趕走沮喪心情。

一個沮喪悲觀的人老待在屋子裏,便會產生禁錮的感覺。然而,當他離開屋子,漫步在林蔭大道,就會發現心緒突然變了,怒氣和沮喪也消失了,心中充滿了寧靜,自然的色彩給人帶來陣陣快意。另外,體育鍛煉有助於克服沮喪,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會使人精神振奮,避免消極地生活下去。

因此,轉換自己的悲觀情緒,其實並不難。

人類的所有行為,無論樂觀,還是悲觀,都是“學”得的。因而悲觀者的悲觀性格,並非“命中注定”,而是“後天養成”的。悲觀者可以力強而至,學成樂觀。那麼,哪些辦法能幫助我們正確地克服悲觀性格所帶來的負麵影響呢?當我們遭遇到失敗或挫折而沮喪時,不妨試試下麵這幾招:

1.越擔驚受怕,就越遭災禍。因此,一定要懂得積極心態所帶來的力量,要相信希望和樂觀能引導你走向勝利。

2.即使處境危難,也要尋找積極因素。這樣,你就不會放棄取得微小勝利的努力。你越樂觀,克服困難的勇氣就越會倍增。

3.以幽默的態度來接受現實中的失敗。有幽默感的人,能輕鬆地克服厄運,排除隨之而來的倒黴念頭。

4.既不要被逆境困擾,也不要幻想出現奇跡,要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全力以赴去爭取勝利。

5.不要把悲觀作為保護你失望情緒的緩衝器。樂觀是希望之花,能賜人以力量。

6.當你失敗時,你要想到你曾經多次獲得過成功,這才是值得慶幸的。如果10個問題,你做對了5個,那麼還是完全有理由慶祝一番,因為你已經成功地解決了5個問題。

7.在閑暇時間,你要努力接近樂觀的人,觀察他們的行為。通過觀察,你能培養起樂觀的態度,樂觀的火種會慢慢地在你內心點燃。

8.要知道,悲觀不是天生的。就像人類的其他態度一樣,悲觀不但可以減輕,而且通過努力還能轉變成一種新的態度——樂觀。

9.如果樂觀態度使你成功地克服了困難,那麼你就應該相信這樣的結論:樂觀是成功之源。

別讓自負提前注定了你的失敗

每個人總是把自己看得很重要,但事實上,少了一個人,事情往往可以做得一樣好。所以,自大的人曆來就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你要切記這樣一個道理:自大是失敗的前兆。

自大往往不是空穴來風,自大的人總有一些突出的地方。這些突出的特長,使他們有一種優越感。這種優越感達到一定程度,便使人目空一切,不知天高地厚。深究其原因,則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過分嬌寵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個人自負心理產生的第一根源。對於青少年來說,他們的自我評價首先取決於周圍的人對他們的看法,家庭則是他們自我評價的第一參考係。父母寵愛、誇讚、表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相當了不起”。

2.生活中的一帆風順

人的認識來源於經驗,生活中遭受過許多挫折和打擊的人,很少有自負的心理,而生活中的一帆風順,則很容易養成自負的性格。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果他們在學校出類拔萃,老師又寵愛他們,就會養成自信、自傲和自負的個性。

3.片麵的自我認識

自負者縮小自己的短處,誇大自己的長處。缺乏自知之明,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對別人的能力評價過低,自然產生自負心理。這種人往往好大喜功,取得一點小小的成績就認為自己了不起,成功時完全歸因於自己的主觀努力,失敗時則完全歸咎於客觀條件的不合作,過分地自戀和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的舉手投足都看得與眾不同。

4.情感上的原因

一些人的自尊心特別強烈,為了保護自尊心,在挫折麵前,常常會產生兩種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護心理。一種是自卑心理,通過自我隔絕,避免自尊心的進一步受損;另一種就是自負心理,通過自我放大,獲得自卑不足的補償。例如,一些家庭經濟條件不很好的學生,生怕被經濟條件優越的同學看不起,便會假裝清高,在表麵上擺出看不起這些同學的樣子。這種自負心理是自尊心過分敏感的表現。

一個人不知道並不可怕——人不可能什麼都知道,但可怕的是不知道而假裝知道,知道一點就以為什麼都知道。這樣的人就永遠不會進步,就像老愛欣賞自己腳印的人,隻會在原地繞圈子。

當然,自負並非不可克服,隻要我們自己努力並加上正確的方法,就可以避免自大:

首先,接受批評是根治自負的最佳辦法。自負者的致命弱點是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態度或接受別人的觀點,接受批評即是針對這一特點提出的方法。它並不是讓自負者完全服從於他人,隻是要求他們能夠接受別人的正確觀點,通過接受別人的批評,改變過去固執己見、唯我獨尊的形象。

其次,與人平等相處。自負者視自己為上帝,無論在觀念上還是行動上都無理地要求別人服從自己。平等相處就是要求自負者以一個普通社會成員的身份與別人平等交往。

再次,提高自我認識。要全麵地認識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又要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抓住一點不放,未免失之偏頗。認識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評價,應該放在社會中去考察,每個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都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時又有不如人的地方,與人比較不能總拿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不足,把別人看得一無是處。

最後,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自負,既要看到自己的過去,又要看到自己的現在和將來,輝煌的過去可能標誌著你過去是個英雄,但它並不代表著現在,更不預示著將來。

生活中,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己變作一個注滿水的杯子,容不下其他的東西。因而,學會把自己的意念先放下來,以虛心的態度去傾聽和學習,你會發現大師就在眼前。

多疑的人首先猜測的是自己

有一個寓言,說的是“疑人偷斧”的故事:

一個人丟失了斧頭,懷疑是鄰居的兒子偷的。從這個假想目標出發,他觀察鄰居兒子的言談舉止、神色儀態,無一不是偷斧的樣子,思索的結果進一步鞏固和強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標,他斷定賊非鄰子莫屬了。可是,不久他在山穀裏找到了斧頭,再看那個鄰居的兒子,竟然一點也不像偷斧者。

這個人從一開始就自己給自己先下了一個結論,然後自己走進了猜疑的死胡同。由此看來,猜疑一般總是從某一假想目標開始,最後又回到假想目標,就像一個圓圈一樣,越畫越粗,越畫越圓。最典型的恐怕就是上麵這個例子了。現實生活中猜疑心理的產生和發展,同這種作繭自縛的封閉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維密切相關。

猜疑似一條無形的繩索,會捆綁我們的思路,使我們遠離朋友。如果猜疑心過重的話,那麼就會因為一些可能根本沒有或不會發生的事而憂愁煩惱、鬱鬱寡歡。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較狹隘,因而不能更好地與身邊的人交流,其結果可能是無法結交到朋友,變得孤獨寂寞,對身心健康都有危害。

疑心重重,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甚至毫無根據地猜疑他人的人,在猜疑心的作用下,會把被猜疑的人的一言一行都罩上可疑的色彩,即所謂“疑心生暗鬼”。有些人疑心病較重,乃至形成慣性思維,導致心理變態。一個人如果心胸過於狹窄,對同事、朋友乃至家人無端猜疑,不但會影響工作、影響人際關係、影響家庭和睦,還會影響自己的心理健康。

猜疑是建立在猜測基礎之上的,這種猜測往往缺乏事實根據,隻是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毫無邏輯地去推測、懷疑別人的言行。猜疑的人往往對別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歡分析深藏的動機和目的,看到別的同學悄悄議論就疑心在說自己的壞話,見別人學習過於用功就疑心他有不良企圖。好猜疑的人最終會陷入作繭自縛、自尋煩惱的困境中,結果導致自己的人際關係緊張,失去他人的信任,挫傷他人和自己的感情,對心理健康是極大的危害。為此英國思想家培根曾說過:“猜疑之心如蝙蝠,它總是在黃昏中起飛。這種心情是迷惑人的,又是亂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敵友,從而破壞你的事業。”因此,消除猜疑之心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

怎樣矯正自己的猜疑心理呢?

1.自信最重要

相信自己,相信他人。在自己的心理天平上增加“自信”和“他信”這兩塊砝碼。首先是“自信”。“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猜疑心理大多源於缺少自信。其次是“他信”,即相信別人,不要對別人報以偏見或者是成見。當你懷疑別人的時候,一定要想想如果別人也這樣懷疑你,你會是什麼樣的感受,這樣去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就能真正去信任別人了。

注意調查研究。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不能聽到別人說什麼就產生懷疑,不要聽信小人的讒言,不能輕信他人的挑撥,要以眼見的事實為據。況且,有時眼見的未必是實。因此,一定要注重調查研究,一切結論應產生於調查的結果。否則就會被成見和偏見蒙住眼睛,鑽進主觀臆想的死胡同出不來。

2.堅持“責己嚴,待人寬”的原則

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對自己的要求不嚴、不高,對別人的要求卻很苛刻,總是要求別人做到什麼程度,沒有想一想自己會不會做到。因此克服疑心必須從嚴格要求自己做起,對別人過高的要求,別人達不到,就認為人家存在問題,必然會妨礙你對別人的信任。因此,堅持寬以待人,嚴於律己的原則,這也是克服猜疑心的一條重要途徑。

3.采取積極的暗示,為自己準備一麵鏡子

平時,不要總想著自己,想著別人都盯著自己。要對自己說,並沒有人特別注意我,就像我不議論別人一樣,別人也不會輕易議論我。隻要自己行得正,站得直,又何必怕別人議論呢?有時不妨采用自我安慰的“精神勝利法”,別人說了我又能如何呢?隻要我自己認為,或者感覺絕大多數人認為我是對的,我的行為是對的就可以了,這樣在心理的疑心自然就會越來越小了。

4.拋開陳腐偏見

記得一位哲人說過:“偏見可以定義為缺乏正當充足的理由,而把別人想得很壞。”一個人對他人的偏見越多,就越容易產生猜疑心理。我們應拋開陳腐偏見,不要過於相信自己的印象,不要以自己頭腦裏固有的標準去衡量他人、推斷他人。要善於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必要時應調換位置,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多想想。這樣,我們就能舍棄“小人”而做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