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省法

這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方法,是指通過內省,即用自我觀察的陳述方法來研究自身的心理現象。自私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心理傾向,要克服自私心理,就要經常對自己的心態與行為進行自我觀察。觀察時要有一定的客觀標準,這些標準有社會公德與社會規範和榜樣等。加強學習,更新觀念,強化社會價值取向,對照榜樣與規範找差距。並從自己自私行為的不良後果中看危害找問題,總結改正錯誤的方式方法。

2.多做利他行為

一個想要改正自私心態的人,不妨多做些利他行為。例如,關心和幫助他人、給希望工程捐款、為他人排憂解難等。私心很重的人,可以從讓座、借東西給他人這些小事情做起,多做好事,可在行為中糾正過去那些不正常的心態,從他人的讚許中得到利他的樂趣,使自己的靈魂得到淨化。

3.回避訓練

這是心理學上以操作性反射原理為基礎,以負強化為手段而進行的一種訓練方法。通俗地說,凡下決心改正自私心態的人,隻要意識到自私的念頭或行為,就可用縛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筋彈擊自己,從痛覺中意識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自己糾正。

4.學會節製

私欲這種東西,能否連根鏟除呢?不能。世界上還沒有這種一勞永逸的良方。如何防止私欲的發作呢?有人說,隻能節製。蘇東坡給自己立下一條規矩:“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他給自己訂下明確的原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分文不取。有了這一條,對遏止自己自私心理較為有效。

男人自閉就是關閉了成功的大門

自我封閉是指個人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裏,不與他人來往。自我封閉者都很孤獨,沒有朋友,甚至害怕社交活動。自我封閉的心理現象在各個年齡層次都可能產生。兒童有電視幽閉症,青少年有因羞澀引起的恐人症、社交恐懼心理,中年人有社交厭倦心理,老年人有因“空巢”(指子女成家)和配偶去世而引起的自我封閉心態。

有封閉心態的人不願與人溝通,很少與人講話,不是無話可說,而是害怕或討厭與人交談,前者屬於被動型,後者屬於主動型。他們隻願意與自己交談,如寫日記、撰文詠詩,以表誌向。自我封閉行為與生活挫折有關,有些人在生活、事業上遭到挫折與打擊後,精神上受到壓抑,對周圍環境逐漸變得敏感,變得不可接受,於是出現回避社交的行為。

自我封閉心理實質上是一種心理防禦機製。由於個人在生活及成長過程中常常可能遇到一些挫折,這些挫折引起個人的焦慮。有些人抗挫折的能力較差,使得焦慮越積越多,他隻能以自我封閉的方式來回避環境,降低挫折感。

自我封閉心理與人格發展的某些偏差有因果關係。從兒童來講,如果父母管教太嚴,兒童便不能建立自信心,寧願在家看電視,也不願外出活動。從青少年來講,同一性危機是產生自我封閉心理的重要原因。該危機是青年企圖重新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產生的自我意識的混亂,即指青年人向各種社會角色學習技能與為人處世策略。如果他沒有掌握這些技能與策略,就意味著他沒有獲得生活自信心以進入某種社會角色,他不認識自己是誰,該做些什麼,如何與他人相處。於是,他就沒有發展出與別人共同勞動和與他人親近的能力,而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裏,不與別人有密切的往來,這樣就出現了孤單與孤立。

自閉的人往往有些孤獨。生活中犯過一些“小錯誤”,由於道德觀念太強烈,導致自責自貶,自己做錯了事,就看不起自己,貶低自己,甚至辱罵討厭摒棄自己,總覺得別人在責怪自己,於是深居簡出,與世隔絕。有些人十分注重個人形象的好壞,總是覺得自己長得醜。這種自我暗示,使得他們非常注意別人的評價,甚至別人的目光,最後幹脆拒絕與人來往。有些人由於幼年時期受到過多的保護或管製,他們內心比較脆弱,自信心也很低,隻要有人一說點什麼,就胡亂對號入座,心裏緊張起來。

自閉總是給我們的生活和人生帶來無法擺脫的沉重的陰影,讓我們關閉自己情感的大門,沒有交流和溝通的心靈隻能是一片死寂。因此,一定要打開自己的心門,並且從現在開始。

二十幾歲自閉的男人,需要改變自己。

第一,要樂於接受自己,有時不妨將成功歸因於自己,把失敗歸結於外部因素,不在乎別人說三道四,“走自己的路”,樂於接受自己。

第二,要提高對社會交往與開放自我的認識。交往能使人的思維能力和生活機能逐步提高並得到完善;交往能使人的思想觀念保持新陳代謝;交往能豐富人的情感,維護人的心理健康。一個人的發展高度,決定於自我開放、自我表現的程度。克服孤獨感,就要把自己向交往對象開放。既要了解他人,又要讓他人了解自己,在社會交往中確認自己的價值,實現人生的目標,成為生活的強者。

第三,要順其自然地生活。不要為一件事沒按計劃進行而煩惱,不要對某一次待人接物做得不夠周全而自怨自艾。如果你對每件事都精心設計以求萬無一失的話,你就不知不覺地把自己的感情緊緊封閉起來了。

應該重視生活中偶然的靈感和樂趣,快樂是人生的一個重要標準。有時讓自己高興一下就行,不要整日為了目的,為解決一項難題而奔忙。

第四,不要為真實的感情刻意去梳妝打扮。如果你和你的摯友分離在即,你就讓即將湧出的淚水流下來,而不要躲起來。為了怕別人道短而把自己身上最有價值的一部分掩飾起來,這種做法沒有任何意義。

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事都是這樣,遵從你的心,聽取你心靈的聲音,如巴魯克教授所說,這樣即使做錯了事,我們也不會太難過。

暴躁的性格是發生不幸的導火索

一個人性格暴躁的最直接表現就是非常容易憤怒,因此,憤怒是一種很常見的情緒,特別是年輕人,比如,血氣方剛的小夥子。他們往往三兩句話不對,或為了一點芝麻綠豆大的事情就大打出手,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

其實,憤怒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它本身不是什麼問題,但如何表達憤怒則是個問題。有效地表達憤怒會提高我們的自尊感,使我們在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脅的時候能勇敢地戰鬥。

脾氣暴躁,經常發火,不僅是強化誘發心髒病的致病因素,而且會增加患其他病的可能性,它是一種典型的慢性自殺。因此為了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必須學會控製自己,克服愛發脾氣的壞毛病。

如何有效地抑製生氣和不友好的情緒呢?這主要在於自己的修養和來自親人及朋友的幫助與勸慰。實驗證明,在行為方式有改善的人中,死亡率和心髒病複發率會大大下降。為了控製或減少發火的次數和強度,必須對自己進行意識控製。當憤憤不已的情緒即將爆發時,要用意識控製自己,提醒自己應當保持理性,還可進行自我暗示:“別發火,發火會傷身體。”有涵養的人一般能控製住自己。同時,及時了解自己的情緒,還可向他人求得幫助,使自己遇事能夠有效地克製憤怒。隻要有決心和信心,再加上他人對你的支持、配合與監督,你的目標一定會達到。

一般來說,性格暴躁的人都有如下的一些表現:

1.情緒不穩定。他們往往容易激動。別人的一點友好的表示,他們就會將其視為知己;而話不投機,就會怒不可遏。

2.多疑,不信任他人。暴躁的人往往很敏感,對別人無意識的動作,或輕微的失誤,都看成是對他們極大的冒犯。

3.自尊心脆弱,怕被否定,以憤怒作為保護自己的方式。有的人希望和別人交朋友,而別人讓他失望了,他就給人家強烈的羞辱,以挽回自己的自尊心。這同時也就永遠失去了和這個人親近的機會。

4.不安全感,怕失去。

5.從小受嬌慣,一貫任性,不受約束,隨心所欲。

6.以憤怒作為表達情感的方式

有的人從小父母的教育模式就是打罵,所以他也學會了將拳頭作為表達情緒的唯一方式。甚至有時候,憤怒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

7.將別處受到的挫折和不滿情緒發泄在無辜的人身上。

應當說,脾氣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體現。大凡有文化、有知識、有修養者,往往待人彬彬有禮,遇事深思熟慮,冷靜處置,依法依規行事,是不會輕易動肝火的。而大發脾氣者,大多是缺乏文化底蘊的人,他們似幹柴般的思想修養,遇火便著,任憑自己的脾氣脫韁奔馳,直至撞牆碰壁,頭破血流,惹出事端。

所以,情緒容易暴躁的人,提高自己的素質修養刻不容緩。

下麵的八條措施將幫助你完成改變暴躁性格這一心理、生理轉變過程,臻於性格的完善。

1.承認自己存在的問題。請告訴你的配偶和親朋好友,你承認自己以往愛發脾氣,決心今後加以改進,希望他們對你支持、配合和督促,這樣有利於你逐步達到目的。

2.保持清醒。當憤憤不已的情緒在你腦海中翻騰時,要立刻提醒自己保持理性,你才能避免憤怒情緒的爆發,恢複清醒和理性。

3.推己及人。把自己擺到別人的位置上,你也許就容易理解對方的觀點與舉動了。在大多數場合,一旦將心比心,你的滿腔怒氣就會煙消雲散,至少覺得沒有理由遷怒於人。

4.詼諧自嘲。在那種很可能一觸即發的危險關頭,你還可以用自嘲解脫。“我怎麼啦?像個3歲小孩,這麼小肚雞腸!”幽默是改掉發脾氣的毛病的最好手段。

5.訓練信任。開始時不妨尋找信賴他人的機會。事實會證明,你不必設法控製任何東西,也會生活得很順當。這種認識不就是一種意外收獲嗎?

6.反應得體。受到不公平對待時,任何正常的人都會怒火中燒。但是無論發生了什麼事,都不可放肆地大罵出口。而該心平氣和、不抱成見地讓對方明白,他的言行錯在哪兒,為何錯了。這種辦法給對方提供了一個機會,在不受傷害的情況下改弦更張。

7.貴在寬容。學會寬容,放棄怨恨和報複,你隨後就會發現,憤怒的包袱從雙肩卸下來,顯然會幫助你放棄錯誤的衝動。

8.立即開始。愛發脾氣的人常常說:“我過去經常發火,自從得了心髒病,我認識到以前那些激怒我的理由,根本不值得大動肝火。”請不要等到患上心髒病才想到要克服愛發脾氣的毛病吧,從今天開始修身養性不是更好嗎?

一位哲人說:“誰自詡為脾氣暴躁,誰便承認了自己是一名言行粗野、不計後果者,亦是一名沒有學識,缺乏修養之人。”細細品味,煞是有理。願我們都能遠離暴躁脾氣,做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修養的人。

因此,能夠自我控製是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之一。脾氣雖與生俱來,但可以調控。多學習,用知識武裝頭腦,是調節脾氣的最佳途徑。知識豐富了,修養提高了,法紀觀念增強了,脾氣這匹烈馬就會被緊緊牽住,無法脫韁招惹是非,甚至剛剛露頭,即被“後果不良”的意識所製約,最終把上竄的脾氣壓下,把不良後果消滅在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