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語?衛靈公》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思是說:孔子在陳國斷了糧,跟著的人都餓病了。子路怨氣衝天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這樣窘困的嗎?”孔子說:“君子在窮困時能固守節操,但小人窘困了,就會胡作非為。”
從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君子和小人在麵對困境時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而這種行為的差異就來源於他們道德修養和思想情操上的差距,進而影響到他們的情緒,情緒不穩,必然會做出有悖常理的事情來。而如果情緒過於波動的話,還會導致疾病。據調查,目前由社會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占綜合醫院門診病人的1/3左右。惡劣的生活和勞動條件、人際關係緊張等都是引起情緒波動的刺激源,但是這些外界刺激是否足以導致情緒的劇烈變化,卻與個人的道德修養、思想情操等密切相關。
許多事例告訴我們,心地善良、光明磊落、奉公守法、廉潔清正、樂於助人、人際關係融洽、注意個人道德修養的人,大體上都會健康長壽。因為他們任何時候都心胸坦蕩,心情舒暢,情緒穩定。現代醫學認為,60%的疾病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所以,如果能保證大腦皮層生理功能的活動正常進行,各係統、各器官的新陳代謝也就會得以正常運轉。生命活動有條不紊,抵抗力提高,疾病就不容易侵入。即使有了疾病,也能夠靠自身免疫功能的調節作用,使之盡快恢複健康。良好的心理還有利於改善大腦功能,既延緩腦衰,又延緩了各係統、各器官的衰老。所以,壽命當然也就會比較長了。倘心術不正、陰險狡詐、鉤心鬥角、假公濟私、中飽私囊、常玩點陰謀詭計、心懷嫉妒憎恨的人,他們的心裏,一定焦慮、緊張、不安、多疑、恐懼,日夜不得安寧。其大腦功能容易紊亂,神經功能便會失調,免疫功能就會降低,從而可能會引發神經官能症、高血壓、消化道潰瘍等疾病。即便常服補品,對於健康長壽也是無益的。
由此可見,一個人的情緒和疾病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係。學會在不同的環境中及時調整自身心態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僅能讓我們時常保持良好的心情,有一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更重要的是還可以使我們免受疾病的困擾。
勤用腦是保持大腦活力的靈丹妙藥
在《論語?述而》中有這樣一段對話: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意思是說: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我們知道,孔子的成就涉及政治、經濟、文化、醫學、養生學等諸多方麵,這些無不得益於他發憤圖強、廢寢忘食、勤用腦、善思考的為學精神。大腦是人體生命的活動中樞,精髓和神明高度彙聚之處,人之視覺、聽覺、嗅覺、感覺、思維記憶力等,都是由於腦的作用,這些都說明腦是人體極其重要的器官,是生命要害的所在。大腦具有用進廢退的特點,所以腦健則壽長,腦衰則命短。也就是說,愛學習、勤用腦是促使大腦保持活力的靈丹妙藥。
〖TPP04大腦.TIF,BP#〗
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我們不要害怕用腦,因為腦的潛力是驚人的,人的一生,隻不過用了腦的20%,還有80%的貯備量。人腦有150億個神經細胞,一生中也隻用了百分之幾,所以隻要善於開發腦,就不怕腦衰老。腦用得越多,大腦內各種神經細胞之間的聯係就越多,形成的條件反射也越多,腦子就更靈活。科學家經常測試,發現勤用腦的人,大腦不易疲勞,腦神經細胞保養良好,盡管年齡增長,卻能避免老年性癡呆。而整天無所事事、無所用心的人,不僅智力會下降,而且大腦容易萎縮和早衰。古人主張“博學強記”,“博學”可增強記憶,“強記”又可促進“博學”,二者相輔相成,要想達到這樣的目的,關鍵是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老年人身體機能都在退化,大腦也是如此,如果老年人能夠積極有效地參加任何一種需要用腦的娛樂活動,如閱讀、猜謎、下棋、打撲克和做手工藝品等,不僅可以延緩大腦衰老,而且可以預防老年性癡呆症的發生。
但是,還要切忌不要過度用腦,過度用腦會加速腦細胞的死亡。人的腦細胞以驚人的速度在消耗著,雖然腦細胞貯備量是很大的,但加速常用腦細胞的死亡,仍然是導致早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人的一生中隻有150億個腦細胞,損耗一個就少了一個,因此不要過度用腦。勤用腦與不過度用腦是辯證統一的,“中青年人不能過度用腦,老年人要保持適度用腦”,這是腦養生的總原則。
所以,當你工作、學習之後,如果感到大腦疲憊,可以用手指梳梳頭,給大腦做做按摩,這樣可使頭部毛細血管擴張,加速頭部血液循環,營養物質可充分供給腦組織,有益於醒神爽腦,加強神經中樞的正常活動,利於智力提高和全身新陳代謝。梳頭時不要用力過量,每次約梳2分鍾左右,梳頭時用手將整個頭皮和麵部按摩幾下,然後再梳理一遍,這樣效果更佳。
益友利養生,損友傷身心
在日常生活中,朋友是最重要的。朋友是自己的一麵鏡子。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的為人,隻要觀察他周圍的朋友就知道了,這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孔子在《論語》中為我們明確指出了交友的標準。他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意思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交為人坦率、講究誠信、博聞多識的人為朋友很有益處;交為人善於逢迎諂媚、當麵柔順討好、以花言巧語取悅於人的人為朋友則有害處。
的確,交友不可不慎重,交了德高學博的好朋友,既可得到幫助,利於個人成長,也很利於養生保健;交了品質惡劣的壞朋友,就有可能跟著走歪門邪道,甚至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還會嚴重損傷身心健康,其危害是很大的。因此,選擇朋友就顯得非常重要。
那麼,我們怎麼來分辨好朋友與壞朋友呢?孔子已經告訴我們了。
這三種朋友都是你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人,如果你身邊恰好有了這些朋友,那麼請你一定要珍惜。即使有些朋友正處於人生的低穀、生活落魄,你也不應疏遠他,而是應該幫他渡過難關。因為,當人們落難的時候,不僅自己倒黴,而且也是對周圍人們,特別是對朋友的考驗。遠離而去的,可能從此成為陌路人;同情、幫助其渡過難關的,他可能記你一輩子。所謂莫逆之交、患難朋友,往往就是在困難的時候形成的。這時形成的友誼是最有價值、最令人珍視的。
古人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這三種朋友都是萬萬不能交的,否則我們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論語》中的飲食養生秘訣
在《論語?鄉黨》中,孔子明確提出了自己的飲食觀念: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撒薑不食,不多食。……食不語。”
這段話如何理解呢?其中都包含了哪些飲食養生的秘訣呢?下麵就為大家一一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