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儒家養生:“三綱八條”,養德盡性2(3 / 3)

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說吃東西一定要吃精致、美味、可口的食物,吃肉的時候要把肉切成很細的絲。這是大有道理的,因為越精致、精細的食物越容易消化,尤其是老年人的牙齒不好,腸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減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細,不煮爛,便咬不動,會引起消化不良。孔子堅持了這一飲食原則,保證了營養的攝入,這是他長壽的重要保證。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意思是說食物經久變質,魚、肉腐爛變壞,都不要吃;食物變色難看的也不吃;食物氣味難聞的不吃;烹調手法不對的不吃,比如吃鴨子,鴨子一定要烤著吃,因為鴨子是屬於寒性的,烤鴨子可以把它的寒涼性質去掉一些,然後取其平補之性。而雞是不可以烤的,因為雞是屬於火性的,所以吃雞隻能燉,否則就違反它的本性了。不按照食物的本性進行烹飪的食物,吃了之後就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損害。

“不時不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不按季節、不按節氣上市銷售的東西都不要吃。因為食物有自己的屬性,飲食就要順應四時,不合時宜的飲食不但不會為身體補充營養,還會起到相反的作用。比如西瓜,西瓜性寒,夏天吃西瓜可以幫助除去體內的暑氣,防暑降溫,但如果冬天吃西瓜,則會助長體內的寒氣,使身體受損。所以孔子提倡一定要吃應季的食物。

“割不正不食”,是說在烹飪的過程中,如果食物的切割方法不對,也不要吃。這不是說孔子對飲食挑剔,而是考驗一個廚師做事的態度,如果他連食物要切成方的,還是長條的都搞不清楚,做不好,那做其他事情也必然會漫不經心,不負責任。這樣的廚師做出來的飯菜又怎麼能放心食用呢?

“不得其醬不食”,是說調味品配伍不恰當的食物不要吃。古人非常講究配伍的原則,就像中藥一樣,哪幾種藥配在一起療效最好是很有講究的。孔子認為調味品也是一樣,調味品隻有配伍得當,做出來的飯菜才會鮮美可口,讓人食欲大增,促進胃腸消化。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即便吃很多肉,但肉的量不能代替和超過主食。古人認為,肉食營養價值很高,對人體有很好的補益和補精血的作用,但是如果過量食用,則會加重身體負擔,所以不能貪圖口福,超過主食的量。這一觀點也很符合中醫“五穀為養、五菜為充”的飲食養生原則,是說穀物類的飲食才是汲養身體的根本,菜隻不過是作為主食的一種補充而存在的,所以不能把菜當主食吃。現在很多女孩為了減肥不吃主食,把菜和水果當飯吃,這是極不符合養生之道的。

“唯酒無量,不及亂”,是說飲酒可不限量,但是不要讓自己喝醉了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適量飲酒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但是酒後容易亂性,對肝髒的傷害也很大,所以盡量不要喝多。

“沽酒市脯不食”,意思是說從集市上買的酒不要喝,買的肉脯也不要吃。孔子認為商人都是重利的,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必然在飲食的衛生、選材、製作等方麵降低要求和成本,人吃了不衛生、不好的食物,必然會生病。

“不撒薑不食,不多食”,意思是說生薑可以經常吃,但不能過量。薑可蔬可藥,兼具藥食兩用價值,有發表、散寒、化痰、止嘔、開胃的功效,用於防治胃脘疼痛、食欲不振、細菌性痢疾等療效頗佳。但薑性味辛、溫,多食可致積熱傷陰,損傷正氣,出現目紅、口舌幹燥、身熱汗出等症狀,所以孔子餐桌上少不了薑,但又不多吃它。

“食不語”,是說孔子強調吃相,就是吃飯的時候不要多說話。如果吃飯的時候說話、談笑的話,很有可能造成很多危險的狀況,如噎住、嗆著等。

總之,孔子很重視飲食衛生,提出飲食要新鮮、清潔,要定時、定量,飲食要有規律,符合禮教法度,從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從現在的保健、飲食衛生觀點看,孔子的這些飲食觀點大部分也是正確的,值得我們現代人參考和借鑒。

音樂養生:孔子“無一日不歌”

孔子非常喜愛音樂,而且精通音律。據史書記載,“孔子無一日不歌”(唯喪事除外),說明他每天都要詠詩和唱歌。在《論語?述而》中也有記載,說:“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意思是說,孔子聽別人唱歌,如果唱得好聽,就一定請別人再唱一遍,自己跟著唱。孔子還善撫琴,他在彈琴時“神情莊重,四體通泰,目光遠大,壯誌淩雲”。孔子在詠歌擊磬時,能將自己的精神與磬聲融彙在一起,達到物我兩忘、物我合一的境界。可見,孔子的音樂修養是很高的。孔子晚年時,整理詩歌300多篇,使之能上管弦(能譜上樂曲演唱),使其大眾化,易於在群眾中推廣和流傳。

孔子喜歡那些鼓舞人們健康向上的音樂。他在周遊列國時,在齊國聽到老百姓演奏《韶》樂,激動得竟廢寢忘食,並稱讚《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意思是說《韶》樂既有美的形式(曲調),又有美的內容(《韶》樂是反映大舜帝治理天下之功德的),對《韶》樂推崇備至。孔子極不喜歡“鄭聲”(鄭國的民歌,內容多反映男女情愛,過於直露)。他認為“鄭聲淫”,容易刺激人的欲望,煽動欲火,於社會風氣不利。孔子竭力主張音樂應當“歌者直己而陳德”,既要有優美的曲調,又要有健康的道德內容,鼓舞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靡靡之音隻能銷蝕人們的意誌,腐蝕人們的靈魂,使人墮入惡俗。

由於孔子一生伴隨著音樂,而音樂又具有淨化心靈,使人達到良好精神狀態的作用,這無疑對增進孔子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音樂可以怡情,也可以治病。這並不是虛妄之談。音樂應用於醫學已經有數千年的曆史了。《內經》中將音階中的“宮商角徵羽”與人體的“脾肺肝心腎”對應起來,提出了“五髒應五音”之說。所以在我國古代就有“以戲代藥”的療法,即用音樂治療病痛。

現代醫學也證明:人處在優美悅耳的音樂環境之中,可以分泌一種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活性物質,調節體內血管的流量和神經傳導,改善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內分泌係統和消化係統的功能。而音樂聲波的頻率和聲壓會引起心理上的反應,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性,改善情緒,振奮精神。同時也有助於消除心理、社會因素所造成的緊張、焦慮、憂鬱、恐怖等不良心理狀態,提高人的應激能力。

音樂無形的力量遠超乎個人想象,所以聆聽音樂、鑒賞音樂,是現代人極為普遍的調劑生活的方式。不過音樂療法也需要“辨證施治”,針對不同的症狀選擇不同的音樂,才能取得很好的療效。

1性情急躁:宜聽節奏慢、讓人思考的樂曲。這可以調整心緒,克服急躁情緒,如一些古典交響樂曲中的慢板部分為好。

2悲觀消極:宜聽宏偉、粗獷和令人振奮的音樂。這些樂曲對缺乏自信的病人是有幫助的,樂曲中充滿堅定、無堅不摧的力量,會隨著飛逸的旋律而灑向聽者“軟弱”的靈魂。久而久之,會使病人樹立起信心,振奮起精神,認真地考慮和對待自己的人生道路。

3記憶力衰退:常聽熟悉的音樂,熟悉的音樂往往是與過去難忘的生活片段緊密纏繞在一起。聽到這些音樂可以喚起病人對過去生活的追憶。試驗證明,記憶力衰退的病人常聽熟悉的音樂,確有恢複記憶的效用。

4產婦:宜多聽舒緩的、抒情性強的古典音樂和輕音樂,這樣可幫助產婦消除緊張情緒,避免抑鬱情緒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