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儒家養生:“三綱八條”,養德盡性3
第三章 醫易同源:《易經》中的養生智慧
為什麼說醫易同源
《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書中有64卦,每一卦中有6種變化,合起來記載了384類變化。它是我們祖先生活及生產鬥爭實踐的產物,是對自然界發生、發展、變化規律的總結。《易經》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萬物之情,窮天人之際,探討宇宙及人生必變、所變、不變的機理,進而闡明人生知變、應變、適變的大法則。這種學術思想,正是中醫養生思想的理論淵源。而人體知識也曾是易學素材之一,《易傳?係辭》曾說“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易學把人體髒腑器官納入“易”的框架,例如《易傳?說卦》:“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身,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這是在巫術醫學時代以占斷病所依循的。孫思邈說“不知《易》,不足以言知醫”,可謂“醫易同源”。
由此可見,中醫的理論基礎是與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相通的,“醫易同源”就是對這種相通性的一種客觀認識。隨著醫學的發展,易的基本觀念也便成為醫學的基本觀念,這些觀念集中體現於《黃帝內經》並延續至今,其中的天人相應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化學說、經絡學說、髒象學說、藥物歸經、藥的升降沉浮、四氣五味學說、五運六氣學說、子午流注學說等,以及養生理論中的順四時、平陰陽、居安思危、未病先防等原則,都與《易經》有著深厚的淵源。特別是陰陽五行學說,它直接來源於《易經》,並在中醫理論中得到了詳盡的發揮。
中醫的根本和核心是陰陽平衡。《黃帝內經》開篇就講“提挈天地,把握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這與《易經》是一致的,易醫同源,而從發展脈絡上講應該是易為醫之源。陰陽平衡之道是“不易”的,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無論東南西北,以不變應萬變,萬變不離其宗,這就是中醫的生命力所在。
《易經》對醫學理論的影響還不隻如此,中醫學還根據《易經》中豫卦、頤卦等象義,開發了武術、導引、氣功等養生保健手段。為此,《內經》把“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作為理論綱領,這正是最恰當的概括。
與《易經》同出一門的中醫學,在不斷發展中逐漸係統化、體係化,演繹了“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這才是《易經》對中醫學最大的貢獻。
陰陽平衡則百病不生
陰陽理論是《易經》的根本和核心,《周易?係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意思是說天下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陰和陽組成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陰陽呢?陽、陰在《易經》中是具有普遍意義的範疇。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山為陽、水為陰。在動物中雄為陽、雌為陰。天道有陰陽,地道有剛柔,人道有仁義。在人類社會中,君為陽、臣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總之,宇宙的一切,都是由相互對立的陰、陽所組成。爻有陰陽、卦有陰陽,這些都是對客觀世界中陰陽的描寫和反映。
後來,陰陽學說被廣泛應用於中醫學,中醫學上認為“陰”代表儲存的能源,具體到形上包括血、津液、骨、肉,性別中的雌性等,而“陽”則代表能源的消耗,是可以通過人體表麵看到的生命活力,無形的氣、衛、火,性別中的雄性等都屬於陽,而“陽”的這種生命活力靠的是內在因素的推動,即“陰”的存儲。
在我們國家,西北的溫度要較東南低得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大的差別呢?《黃帝內經?素問》中說:“西北方陰也,東南方陽也。”陽就是用,就是釋放;陰就是體,就是收藏。從地域上講,整個西北方向以收藏為主,整個東南方向以釋放為主,所以就產生了溫度上的差異。
“陰陽”的收藏也相當於人體內部的新陳代謝,是吸收和釋放的過程。陰的收藏是合成代謝,而陽卻是分解代謝。總結起來就是“陰成形”、“陽化氣”,比如我們吃的食物就是屬“陰”,食物進入體內就會被消化吸收,供養生命活動的需求,這就是“陰成形”的過程,是一個同化外界物質的向內的過程;而人吃飽後會感覺精力充沛,整個人顯得很有活力、很精神,做事的時候思維也比較敏捷,這就是“陽化氣”的過程,即消耗體內有形物質而釋放能量的過程。
陰陽就好比是收入和支出,我們不可能隻存不花,也不能隻花不存,要讓二者找到利益的平衡點。養生也是這個道理,陰陽平衡,則正氣充盈,人體抵抗外邪的能力強,外邪不侵。不論環境有多惡劣,也不論遭受何種挫折,都能保持健康。但如果陰陽失衡了,疾病也就隨之而來了。一個人必須注意養收、養藏,儲存能量,還得要耗散適度、適量,這樣才能讓身體處在陰陽平衡的狀態,才能不生病。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成就健康
《易經》說:“生生之謂易。”“生生”就是變化、更新,這句話就是說生命在於運動。堅持體育鍛煉可以使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氧供給,這就是祖國醫學中所說的氣血衝和,經絡通達,百病不生,就好像門戶的轉軸一樣,由於經常轉動,也就不會發生蟲蛀而腐朽。
但是,重壓下的現代人隻顧埋頭於無休無止的工作,對運動卻不十分重視,他們的理由是身體還行,不鍛煉也可以,認為運動是浪費時間,精力應放在事業上。也有人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時斷時續,一旦工作緊張就把鍛煉完全置之腦後。其實,工作越緊張時,越應注意機體運行均衡,越需要適度運動;否則,部分器官和組織出現過度疲勞,極容易“積勞成疾”導致各類疾病發生。
運動養生的方法有很多,我國傳統的健身術五禽戲、太極拳,現代流行的散步、慢跑、打高爾夫等都可以達到養生健體的作用,但是不論進行哪一種運動,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1動靜結合。在運動時,一切順乎自然,進行自然調息、調心,神態從容,摒棄雜念,神形兼顧,內外俱練,動於外而靜於內,動主練而靜主養神。這樣可以在鍛煉過程中內練精神、外練形體,起到動靜兼修的作用。
2持之以恒,不應時斷時續。無論何種運動,要想對機體真正起到調節作用,去除運行失衡帶來的隱患,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絕非一朝一夕能實現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運動時能做到持之以恒。如果因為工作忙,難以按原計劃時間堅持,每天擠出10分鍾、8分鍾進行短時間的鍛煉也可以。如果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場鍛煉,在院內、室內、樓道內做做原地跳、廣播操、太極拳也可以。
3運動適度,不宜過量。運動結束後,如果出現食欲減退、頭昏頭痛、精神倦怠等現象,就說明運動量過大,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身體也會因過勞而受損。所以,我們要根據自己的體質掌握運動量,以每次鍛煉後感覺不到過度疲勞最為適宜,也可以以脈搏及心跳頻率作為運動量的指標,如果運動量過大,心率及脈率就會加快。正常成年人的運動量,以每分鍾心率增加至140次為宜;而老年人的運動量,以每分鍾增加至120次為宜。
4舒適自然,循序漸進。我們在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後,不宜一開始就過量鍛煉,要允許自身的體力有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比如跑步,剛開始練跑時要跑得慢些、距離短些,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再逐漸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離
5運動時間,因時製宜。一般來說,早晨運動較好,因為早晨的空氣較新鮮,而室內的氧氣經過一夜的睡眠後,大部分被人吸收了,二氧化碳的濃度相對較高,到室外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運動鍛煉,可以把積聚在身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出來,吸進更多的氧氣,使身體的新陳代謝加快,為一天的工作打好基礎。此外,午睡前後或晚上睡覺前也可進行運動來消除一天的緊張,輕鬆地進入夢鄉。
另外,不同人群也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運動效果。
《易經》裏的飲食養生奧秘
飲食是供給機體營養物質的源泉,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功能,保證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漢書?酈食其傳》中說的:“民以食為天”就是這個意思。其實,《易經》中早就認識到了飲食與養生的重要關係。《易經》的陰陽理論,認為世上萬事萬物皆對立而統一,如天地、日月、水火、男女、雌雄、上下、黑白、甘苦,等等。在飲食方麵,則分象形和象義、葷素、寒熱、鹹淡等,這些無一不體現《易經》“太極生兩儀”的一陰一陽的原理。
飲食養生的目的在於通過合理而適度地補充營養,以補益精氣,並通過飲食調配,糾正髒腑陰陽的偏頗,從而增進機體健康、抗衰延壽。那具體到日常的飲食養生方麵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我們就從《易經》的象形和象義食品說起。
所謂“象形食品”,就是指某一食品的形狀像什麼,它就滋養什麼、補什麼。比如,木耳長得很像人的耳朵,所以常吃木耳對治療耳鳴、耳聾等疾病效果最好;核桃的外形則像人的大腦,所以常吃核桃可以健腦益智,延緩腦細胞的衰老;還有腰果長得像腎,所以補腎效果最好;而小棗長得像心,所以小棗小米粥最適宜養心。於是,就出現了很多能夠直接滋養髒器的食療法,如豬肝炒胡蘿卜可以治療女人血虛症;腰果炒腰花則可以補男人的腎虛;吃魚眼就可以改善視力,這是因為魚眼能提供幫助促進視網膜發育、預防視網膜病變及白內障的DHA,以及提供視網膜上皮生長的維生素A;多食豬皮就有利於美膚養顏,因為豬皮中含有大量維持皮膚貯水功能所需的膠原蛋白和彈性蛋白,能保持皮膚的彈性,預防皮膚鬆弛,等等。由此可見,食用象形食品可以起到直接滋養相應髒器的功效,簡單實用。這和傳統中醫推崇的“以髒補髒”的治病方法不謀而合。
所謂“象義食品”,是根據食物本身的偏性來說的。我們知道,食物有溫、熱、寒、涼四種偏性。中醫認為,寒涼食物可養陰,溫熱食物可養陽。另外,那些生長在背陰處的、向北麵的以及水中的食物,如蘑菇、藕、蓮子、水稻等,或者是在冬天成熟的食物,如白菜、蘿卜等,均可養陰;相反,那些生長在向陽的、向南麵的以及地麵上的食物,如南瓜、向日葵等,或者在夏天成熟的食物,如小麥、石榴等,則可養陽。這些能夠滋陰養陽的食物都屬於象義食品。
由於人的體質有寒、熱之分,因此與飲食的熱性與寒性有著密切的聯係。熱體者,宜進寒食,特別是得了中醫稱的“熱性病”,如高血壓、咽喉炎、便秘等,適宜進食芹菜、薺菜、藕、荸薺、銀耳、綠豆等寒性食物;而寒體者,則宜進食熱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辣椒、黃酒、紅參,等等。在飲食養生中,我們一定要認清各種食物的偏性,對自己的身體進行適當、適度的進補,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卦象體質的人的養生方案
《易經》有言:“陰陽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卦者,掛也,是一種現象掛在我們的眼前,故而稱其為卦。《易經》所說的卦,是宇宙間的現象。是我們肉眼可以看見的現象,宇宙間共有八個基本的大現象,而宇宙間的萬有、萬事、萬物,皆依這八個現象而變化,這就是八卦法則的起源。用“〖CDF1〗”代表陽,用“〖CDF*2〗〖KG*3〗〖CDF*2〗”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即為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或方位,它們是:乾(天、西北)、坤(地、西南)、巽(風、東南)、震(雷、東)、坎(水、北)、離(火、南)、艮(山、東北)、兌(澤、西)。
醫易同源,我們也可以用八卦之象來探尋人類的體質,並根據人的不同體質進行養生保健。比如,在八卦中,乾卦對應的部位在首,也就是人的頭;坤卦對應的則是人體的肚子和腹部;震卦在足;巽卦在臀、股;艮卦則在手;坎卦是耳朵;離卦是眼睛;而兌卦則對應了嘴。不同卦象的人的體質是不一樣的,養生方法也必然有所區別,下麵就為大家分別介紹一下。
1乾卦人
乾為天卦象:上乾下乾純陽卦。乾卦為八卦之首,象征陽剛,剛健,自強不息。這一卦象的人通常組織能力比較強,領導能力比較強,具備領導者的素質,一般多為上級、領導、有錢而富貴者。除了頭,乾卦還對應人的胸、肺和大腸,所以乾卦人的頭都比較大,而且胸廓很發達,骨骼好,具備擔當重任的身體條件。乾卦在五行中代表“金”,乾卦人也就代表了一種陰陽平和的狀態,所以他們的壽命都比較長。但是,“金”在五行中屬燥,所以乾金之人容易患肺方麵的病,比如肺燥;肺又和大腸相表裏,因此也容易得腸燥、便秘,甚至哮喘病、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