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道教養生:天人合一,與道同體4(1 / 3)

第二篇 道教養生:天人合一,與道同體4

第四章 陶弘景和《養性延命錄》

陶弘景的養生法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號華陽居士,晚號華陽隱居,南朝梁時丹徒秣陵(今江蘇江寧縣)人。南朝南齊南梁時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醫學家、煉丹家、文學家。陶弘景自幼聰明,十歲讀葛洪《神仙傳》,便立誌養生。成年在朝為官,但因企慕養生道術,辭去高官厚祿,隱居深山。朝廷深慕其名,屢加禮聘,婉辭不就。皇上每以國家大事書信問之,故時人稱之為“山中宰相。”

他的思想源自老莊哲學和葛洪的神仙道教,雜有儒家和佛教觀點。他的工草隸行書尤妙,對曆算、地理、醫藥等也有一定研究。陶弘景一生著書很多,有《本草經集注》、《肘後百一方》、《夢書》、《效驗施用藥方》、《服食草木雜藥法》、《服氣導引》、《養性延命錄》等。其中《養性延命錄》一書是他根據其自身養生實踐和體會所寫的,為後世曆代養生家所重視。

陶弘景去世時已經81歲了,如此高壽必然與他善於養生有關,下麵我們就來看看他是如何養生延年的。

1博學多識,興趣廣泛

陶弘景自幼酷愛讀書,八九歲時就已經讀書超過千卷,十歲時讀葛洪《神仙傳》,十五歲就寫了《尋山誌》,二十歲被引為諸王侍讀,經史子集無所不通。一生勤於著述,對陰陽、五行、風角、星算山川、方物、醫術、本草無不通曉,他也從事金丹燒煉。一個人能博學如此,是保持腦筋至老不衰的最好見證。在興趣愛好方麵,琴棋騎射,陶弘景也是無所不通。他還擅書法,喜愛鬆風,所居之處,必親手植鬆樹,每聞其聲,欣然為樂,自稱“神交鬆友”。

2為人圓通謙謹,心態平和

陶弘景為人謙虛謹慎,善於圓通處世,能看透一切事務,卻從不斤斤計較,所以,與他交往過的人對他都很敬服。另外,他還很善於調整自己的情緒和心態,每個人都有七情六欲,但是他卻“少憂戚,無嫉妒,淡哀樂,節喜怒”,始終保持七情平和,世俗戲謔等事一概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平和的心態對健康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這也是陶弘景能夠長壽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3熱愛大自然,喜愛遊山玩水

陶弘景一生淡泊名利,視功名利祿如糞土,這與他對大自然的熱愛是分不開的,據說當時的名山大川都遍布了他的足跡。他身體輕健敏捷,善攀緣登涉,每遇懸崖斷壁,必攀緣跳越,或逢幽穀深澗,便吟嘯盥滌,或坐臥其間,或采摘花藥,還常獨自夜宿於麋鹿群之中。這種熱愛大自然,回歸大自然,置身於大自然而自得其樂的生活狀態,進一步促進了他的身心健康。

4精於養生,富有愛心

陶弘景受葛洪《神仙傳》的影響,一生致力於養生,對醫藥、辟穀、服食、煉丹、導引等養生術都極有研究,並從中獲得了很多的樂趣。自從他辭官入山隱居後,齊武帝就命人每月給他送五斤白茯苓、二斤白蜜,以供他服食養生之用。雖然他隱居在山中,但也並非不問世事,每當有病人需要他醫治的時候,他都心懷憫恤,熱心診治。他還經常照顧那些缺吃少穿的窮苦人家,免費為他們送藥治病,因此深受人們的愛戴。

陶弘景對當時流傳的養生方法、養生著作、養生有成的人都很熟悉,這樣才能集各家之長,成百家之文。他的養生方法一直在道教中流傳,《養性延命錄》也一直被道教奉為重要經典。

攝養、保精、養神是養生大法

壽至81歲的陶弘景非常精通益壽延命之道,他所著的《養性延命錄》是他通過自己養生的心得體會,在前人的基礎上,對養生學做了較為全麵的總結。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養生益壽學專著,比較全麵地反映了陶氏的養性延命思想。

在靜養方麵,陶弘景強調攝養、保精、養神是養生大法。他認為“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斃”,還指出養生宜順天時、適地理、和陰陽,取其中和,無太過,勿不及。例如“勿大溫消骨髓,勿大寒傷肌肉,勿咳唾失肥液,勿卒呼驚魂魄,勿久泣神悲戚,勿恚怒神不樂,勿念內誌恍惚”。隻有這樣,“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1壽命長短的關鍵在於後天的攝養

陶弘景認為,人雖然在先天稟賦、體質上有強弱的差異,但是這並不能完全決定一個人壽命的長短,人的壽命長短關鍵還在於後天的攝養。如果一個人的先天稟賦優厚,後天再注意節製食欲和色欲,那麼這個人壽命必定會長;如果一個人的先天稟賦本來不足,後天又不知節製,過於飽食和放縱情欲,那麼這個人必然短命。如果先天稟賦不足,而後天調養得法的話,壽命也會延長。

在性格方麵也是如此,陶弘景認為:“靜者壽,躁者夭。靜而不能養,減壽;躁而能養,延年。”意思是說,性格溫和安靜的人會長壽,而性格粗暴急躁的人通常都短命。但是如果性格安靜而忽視後天的攝養,同樣會減壽;而性格雖然粗暴急躁,如果注重後天的攝養,同樣可以延年益壽。所以說,後天的攝養對人的壽命長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人們應該怎樣調養才能達到長壽的目的呢?陶弘景已經為我們做出了總結: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去肥濃,節鹹酸,減思慮,捐喜怒,除馳逐,慎房事。如果能做到這些,自然可以避免損傷而能壽享高齡。

2節製房事以保精

陶弘景高度重視房室生活,他在《養性延命錄》中指出:“房中之事,能生人,能殺人。譬如水火,知用之者,可以養生,不能用之者,立可死矣。”這就說明,房室生活有兩重性,既可以補益身體,又可招致損傷,乃至短命,關鍵在於合理而有節製地安排房事。他認為房室生活也應該順應四時,如“春三日一施精,夏及秋一月再(二次)施精,冬當閑精勿施”。他還提出了很多房事禁忌,比如行房時如果強忍小便,就容易患淋病或小便困難等病;天氣不好,如大寒、大熱、大風、大雨、大雪等惡劣天氣,不宜行房;醉酒、飽食、情緒不穩時也不宜行房,等等。用現在的醫學及房事養生觀來看,陶弘景的論述大多比較正確,很有實際參考價值,值得人們重視。

3調節情誌以養神

神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與情誌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陶弘景也提倡人們要調節情誌以養神,他在《養性延命錄》中勸誡人們不要大怒大喜,指出:“憂恚悲哀傷人,喜樂過差傷人,忿怒不解傷人,汲汲所願傷人,戚戚所患傷人。”又說:“大樂氣飛揚,大愁氣不通。”“憂恚”即憂愁憤恨,“汲汲所願”即孜孜汲汲地追逐名利,“戚戚”即憂患不已。喜樂本來有益於人,但過度的喜樂則可使人心理失去平衡,所謂大喜傷心,會造成情誌內傷,耗損元神而不利於益壽延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