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道教養生:天人合一,與道同體4(3 / 3)

傳統的叩齒法包括叩齒、攪津、漱津和鼓漱等步驟。每晨起床及臨睡前各叩一次。每次先叩臼齒,其次是叩門牙,再叩左右犬齒。其所以要分開叩齒,是因為牙都不在一個平麵上,不可能同一次叩齒時都叩上。每次叩後,再用舌頭沿兩側牙齦來回摩擦,有助於牙齦的血流暢通。隨後又咬緊牙,來回鼓動腮幫子,口中也會津液不斷,分次咽下。這樣的健齒法,可在10分鍾內完成,次數多少不拘,但太少了可能獲益較少,一般起碼得四五十次,多則數百次。

不少長壽老人還有在解大小便時咬緊牙根的固齒法。的確,當你咬牙時,牙根部位受到按摩,血運通暢,營養充足,牙齒當然堅固。而牙齒是人體“後勤”部門營養補給第一關,長年牙堅齒固,全身受益,這就是堅持叩齒得以長壽的“秘密”。

陶弘景還認為,在洗漱時叩齒160次,若口中有津液即咽之;然後以水漱口,以鹽末擦齒,口含淡醋半口,不斷鼓漱;再以淡鹽湯洗雙眼,閉目以冷水洗麵,注意不得使冷水進入眼內。持之以恒可使齒淨堅固,目明無淚,永無齲齒。

叩齒法並不僅限於早上,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候做都會起到很好的健齒、護齒作用,叩齒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以不同的力度叩齒。但必須持之以恒,這樣才可見成效。

幹浴法:活血通脈,強身健體

在《養性延命錄》中,陶弘景將醫家養生與道家養生密切結合在一起,第一次把道教的養生術進行了全麵總結,也把“上自黃、農以來,下及魏晉之際”的醫家養生理論和養生方法加以繼承發揚,並引入道教的養生術之中,其中融會醫家養生的導引、按摩術,發展為道教的幹浴,即“摩手令熱,揩摩身體,從上至下,名曰幹浴。令人勝風寒,時氣、熱、頭痛,百病皆除”。“夜欲臥時,常以兩手揩摩身體,名曰幹浴。辟風邪。”

從這些文字看,當時道教的幹浴養生術還處在一個不很成熟的階段,基本上沿襲醫家的按摩術,還是注重祛病。雖名“幹浴”,實質上還是按摩法。就是用兩手洗浴全身,也就是進行全身按摩,通常從開始按摩到最後結束,從整體中分出若幹節來進行。既可分用,也可合用。操作順序由下而上,即從足趾到頭部,老年人則可從上到下。

具體方法如下:

1搓手。用兩手掌用力相對搓動,由慢而快,到手心發熱。手是三陽經和三陰經必經之處,摩擦能調和手上氣血,使經絡暢通,十指靈敏。

2梳頭。十指微屈,以指尖接觸頭皮,從額前到枕後,從顳顬到頭頂進行“梳頭”二十次左右。

3揉按太陽穴。用兩手食指指端分別壓在雙側太陽穴上旋轉運動,按時針方向順、逆各十次左右。

4揉胸脯。用兩手掌按在兩乳上方,旋轉揉動,順逆時針各十次左右。

5抓肩肌。用手掌與手指配合抓、捏、提左右肩肌,邊抓邊扭肩,各進行十次左右。

6豁胸廓。兩手五指微張,分別置於胸壁上,手指端沿肋間隙從內向外滑動,各重複十次左右。

7揉腹。以一手五指張開指端向下,從胃脘部起經臍右揉到下腹部,然後向右、向上、向左、向下,沿大腸走向擦揉。可以牽拉腹內髒器,使腸胃蠕動加快,促進胃液、膽汁、胰腺和小腸液的分泌,加強消化吸收作用。

8搓腰。用手按緊腰部,用力向下搓到尾間部,左右手一上一下,兩側同時搓二十次左右。

9擦大腿。兩手抱緊一大腿部,用力下擦到膝蓋,然後擦回大腿根,往來二十次左右。

10揉小腿。以兩手掌挾緊一側小腿腿肚,旋轉揉動,左右各二十次左右。腿是擔負人上體重負的骨幹,是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的必經要路,浴腿可使膝關節靈活,腿肌增強,防止肌肉萎縮,有助於減少各種腿疾。

11旋揉兩膝。兩手掌心各緊按兩膝,先一起向左旋揉十次,再同時向右旋揉十次。膝關節處多橫紋肌和軟性韌帶組織,惡溫怕冷,經常浴膝,可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增高膝部溫度,驅逐風寒,從而增強膝部功能,有助防止膝關節炎等難治之症。

12按摩腳心。兩手摩熱搓湧泉穴,搓至腳心發熱,先左後右分別進行。

依上各法進行全身按摩可祛風邪,活血通脈,解除腰背病。如果能夠長期堅持,就可收到強身健體之功效。

戒飽食,護脾胃,防早衰

飲食習慣與健康的關係,很多人心裏都清楚,可是當麵對佳肴美食時,絕大多數的人都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在大吃大喝之後,各種疾病就接踵而至了,如脾胃虛弱、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痛風、冠心病、腦動脈硬化和肥胖等,這些疾病都和飲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之壽夭莫不與之有密切的關係,脾胃強則氣血旺而壽延,脾胃弱則氣血衰而命促,所以陶弘景十分注意通過調理飲食來護養脾胃以求延年。他在《養生延命錄》教誡篇中說:“百病橫夭,多由飲食。”雖然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原料,一日三餐必不可少,但如不注意節製,其對脾胃的損傷就是經常性的。所以,陶弘景提倡力戒飽食,並說:“厚味脯臘,醉飽厭飫,以致聚結之病。所食愈少,心愈開,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損焉。雜食者,百病妖邪所鍾。”所謂雜食,是指膏粱厚味過多過雜,必然大傷脾胃,又使營養過剩,徒然成為致病的階梯。他在食誡篇中又指出:“飲食即臥生百病,食不消化成積聚;食欲少而數,不欲頓多難消。”善於益壽的人,從來不等餓了再吃、渴了再喝,而是少食多餐,使脾胃始終保持一種不饑不飽的狀態。在飯後,還要散散步,如果吃飽了馬上就躺著睡覺,就會使人生病。另外,飽食之後也不宜立即洗澡、洗頭發,否則就會引發頭風等症,對健康非常不利。總之,要力戒過於飽食多飲,防止損傷脾胃,避免營養過剩。

除此之外,現代醫學研究還表明,經常飽食還會導致大腦早衰。這是因為,飽食後,胃腸道循環血容量增加,造成大腦血液供應相對不足,使腦細胞正常生理代謝受到影響,加快腦細胞的衰老速度。有關學者還證實:飽食能誘發人腦內一種叫做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的物質,飽腹後,它在大腦中的含量要比吃飯前增加數萬倍,而且其數量的增長與食量成正比。這種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被證實是促使腦動脈硬化的元凶,腦動脈硬化與老年癡呆密切相關。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必須養成“食不過飽”的飲食習慣,通過節製飲食來推遲人體的衰老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