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道教養生:天人合一,與道同體5
第五章 道教名人養生之道
莊子:超然自得,氣功養生
莊子,名周,字子休,戰國時代的宋國蒙邑(今河南商丘東北)人。他在世時隻做過蒙邑的漆園吏,但為時不久即歸隱,居窮閭陋巷,過著逍遙自在的隱士生活。他著有《莊子》一書,又稱《南華經》,這是中國哲學史和文學史上有重大影響的著作之一。莊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家,是繼老子之後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莊子為人達觀,很善於攝生,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先秦時代裏,他活到83歲,這在當時來說就要算是十分高壽的了。
那麼,莊子是如何養生的呢?他的養生思想主要有哪些呢?
1順應自然
莊子講過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其中就蘊涵了深刻的攝生道理,即養生要像庖丁解牛那樣,“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從而“以無厚入有間”,達到遊刃有餘的境地。莊子強調,養生之要,必須依循自然規律,避開不利於身體的因素。現實中的莊子一生追求自由的生活,“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正如他著名的蝴蝶夢逍遙遊一樣,在世間名利場上看不到他,而是與弟子一起隱居深山,遊山玩水,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莊子認為隻要能順應自然、“依乎天理”,就一定“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心,“可以盡年”。
2少私寡欲
私是萬惡之源,百病之首,少私就是不為物累,不要因貪圖外物而損害自己。這裏的“物”所指範圍是廣泛的,可用名與利來概括。一個不為名利所羈絆的人,他就會獲得健康而永葆青春。欲不可絕,也不可無。但是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欲望的海洋卻浩瀚無邊,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欲望,是危險的。既然如此,還要不停地去追求,那就會陷入更加危險的境地而難以自拔。這實質上是在告訴人們,不要過分積極地去追求身外之物,它不僅是難以如願以償,而且會摧殘身心健康。
3情緒安定
莊子很重視人的思想情誌,認為情誌安定,無驚憂恐懼情緒,自然不易生病。即使遇到摔跌墜落等意外事故,也不易受重傷或發生生命危險。莊子曾以醉漢撞車而不死為例,說明保持情誌安定的必要性。醉漢昏昏沉沉,即使從車上墜落下來,也毫無驚恐情緒,所以傷勢並不重。與此相反,如果懷著驚恐急躁情緒墜落,傷勢就會嚴重得多,甚至有生命危險。這是由於前者“神全”而後者神躁不安之故。
4吐故納新,氣功鍛煉
莊子是將氣功鍛煉納入養生學範疇的最早學者之一。他在書中列舉了許多氣功導引案例,如《齊物論》中談到南郭子綦憑靠幾案而坐,仰麵朝天緩緩吐氣,木然無神,好像精神離開了形體,這是對氣功入靜的生動描述。《大宗師》篇仲尼與顏回討論“坐忘”氣功時,顏回說:練這種功法,可以產生遺忘肢體,拋開聰明,超脫形象,去除智巧,而和同於大道,達到物我兼忘、逍遙自適的境界。莊子在練功方麵,主張像彭祖那樣,動靜結合,吸入暖氣,呼出冷氣,將髒的東西呼出來,將新鮮的東西吸進去,仿效熊攀樹懸吊,仿效鳥在高空中伸展,進行導氣令和、引體令柔的鍛煉,以增強體質,祛病增壽。莊子對氣功導引的論述,促進了後世運動養生學的發展。後漢華佗創立的五禽戲,就可能曾經受到莊子論述的影響。
5以唯物主義的態度看待生命現象
莊子能以十分超然的態度看待人的生死問題,他對人體的生命現象有自己獨特的解釋。對此,它是以人們“吊唁老聃之死”而展開議論的。老聃死後,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聚在一起哭喪呢?這是由於他們把生死看得太重,從而情不自禁地對死者哭訴起來。其實,生與死都是很自然的事,生是應時,死是偶然,有什麼值得悲哀的呢?人們應當認識到,喜生悲死是違反常理的,隻要安於天理和常理,順應自然的變化,解脫生老病死的苦樂,人們就不會感到哀傷和歡樂了。
莊子對生命現象的看法是唯物主義的,他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遠遠高出了同時代的其他人,這在當時來說,真可謂超凡出眾了。
管子:順四時,節情欲,求平正
管子,名夷吾,字仲,安徽潁上縣(潁水之濱)人,春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他治齊40年,對齊國的內政、經濟、軍事進行全麵改革,製定了一係列富國強兵的方略,終使齊桓公成為春秋霸主之一。著有《管子》一書,共86篇,今存76篇,內容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經濟、天文、地理等諸多方麵,也蘊涵了豐富的醫學養生思想,其中有不少很可能為《黃帝內經》所吸取。
《管子》提出的陰陽五行說,也較多地與人體的髒器組織聯係在一起,形成了初步的五行髒腑觀。與此同時,《管子》還在精氣論和陰陽五行說的框架之下,在養生方麵提出了不少合理的觀點,其醫學養生思想有不少內容是與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相一致的。除此之外,他還提出了許多可操作的養生方法。
1“順四時,適寒暑”和“時起居,節飲食”
《管子?形勢篇》中說:“起居時,飲食節,寒暑適,則身利而壽命益;起居不時,飲食不節,寒暑不適,則形累而壽命損。”認為按時起居,飲食有節,有益於健康長壽;否則,起居無規律,飲食或多或少,則身體衰落,壽命受損。《管子?內業》還有一段關於飲食之道的論述,大意是說,吃不可吃得太飽,否則就會傷害身體;也不可吃得太少,否則就會骨骼幹枯而血流不暢;吃得不多不少,才是最合適的。這些都是很實際的養生原則。
2節情欲
《管子》堅持樸素唯物主義的精氣說,認為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由“精”構成的,人亦是由天地之精相合而成。由於精是生命的源泉,因而養生應以保精為首務。精氣受傷的原因,主要是欲望太多,尤其是對財與色的過度追求。節製對財、色的欲望,即可保精而長壽。
3求平正
所謂“平正”,一是指性情平和端正,用適當的方法調節喜怒憂思,使性情保持“平正”;二是指平時言行不能過分,應受一定的理法約束。這樣就能“平正擅胸,論治在心,此以長壽”。主張以詩、樂、禮、敬、靜來調節情誌活動,使人的性情保持平和狀態。
4老則長慮,用腦防衰
道家將“無思無欲”視為養老延年之術,管子則首次提出“老則長慮”的主張,認為若“老不長慮”,大腦因不常用而偏廢,反而會促成衰老死亡。這一年老亦宜多用腦的觀點與現在所提倡的“常用腦,可防老”的養生觀點是一致的。兩千多年前,管仲有如此的認識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彭祖:養神有道,生活有節
彭祖,姓錢,名鏗,傳說中的養生家。他就是民間年畫《福祿壽三星》中的那位童顏銀髯,精神矍鑠,年邁不衰的壽星老兒。據古代典籍記載,彭祖是顓頊的玄孫,相傳他曆經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歲。帝堯的時候,他因為進獻雉羹,堯便把彭城封給他,所以後世稱他為彭祖;舜的時候,他從師尹壽子,學得真道,遂隱居武夷山。
〖PSC011.eps;%70%70,BP〗
彭祖精於養生,到商代末年,已有767歲(或說有800餘歲,古時60天為一歲,即今130歲)。盡管這麼大年紀,可他仍不顯衰老。《莊子?刻意》曾把他作為導引養形之人的代表人物,《楚辭?天問》還說他善於食療。那麼彭祖到底都有哪些養生秘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