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重保養精神
傳記中說彭祖性情怡靜,對世事抱達觀態度,注重保神養生。他認為:“神強者長生,氣強者易滅。”他認為保神是養生的根本,一再告誡人們切不可傷神、散神、煩神、敗神。他指出:“積憂不已則魂神傷矣,憤怒不已魂神散也,喜怒過多,神不歸室;憎愛無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則煩;切切所思,神則敗。”隻有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才能身強體健。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彭祖堅持順乎自然的養生原則,不傷害身體,冬天注意保暖,夏季時常納涼,順應四時節氣,使身體舒適安康,重視勞逸結合,用腦切忌過度,衣著求適不求華髦,男女生活飲食合理調節,並說:“凡此之類,譬猶之水,用之過當反為害也。”告誡人們不能縱欲過度,要重視生活的節製,這是“活身之本要”。
3樂於淡泊
彭祖認為,善攝生者要靠平時修身養性,樂於淡泊。他從不追求名譽,不汲汲於世事,也不刻意打扮自己,終日以養生修身為事。商王請他做大夫,他推托不了,隻好應諾,卻常常以有病為由,不上朝聽政。平日沉默寡言,從不誇耀自己有道,也從不做一些詭惑變化鬼怪之事,以博取名譽。
4膳食養生
彭祖精通補導之術,常常服用水桂、雲母粉、麋角散等補藥。彭祖還將飲食調治放在中老年養生的第一位。年輕力壯的人,真元氣壯,飽一點,餓一點,生一點,冷一點,固本體強盛,也不容易生病。年歲大一點的人就不同了,真氣耗竭,五髒衰弱,全靠飲食來補養氣血,如果生冷失節,饑飽失宜,調停無度,則導致疾患。因此,膳食養生於年歲大一點的人尤其重要。
5注意鍛煉身體
彭祖常常四處周遊,從不乘車馬,即使要出外周遊百日、數十日,也不帶幹糧,回來之後,衣食與平常也沒什麼兩樣。他還善於導引行氣,每日淩晨即起、端坐、揉目、按摩、抵唇咽液、意守丹田、吸氣數十遍;然後起身、熊徑鳥伸、運氣發功等,他是氣功的最早創始人,這套健身法,被後人寫成《彭祖引導法》。有時身體疲乏不適,他就導引閉氣,攻治患處,便其九竅、五髒、四肢以至毛發都氣流通暢,身體又舒服如初。
〖PSC33.eps,BP〗
〖PSC33A.eps,BP〗
曆代托名彭祖而傳世的養生術很多,他的養生方法也被後世很多養生家借鑒、充實和發揚,有很好的養生指導作用。
鬼穀子:養德安神,仿生養生
鬼穀子,姓王名詡,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中國曆史上戰國時代的顯赫人物,是“諸子百家”之一,縱橫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另有孫臏與龐涓亦為其弟子之說。他常入雲夢山(在河南鶴壁市淇縣境內)采藥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穀,故自稱鬼穀子,民間稱其為王禪老祖。他著有《鬼穀子》及《本經陰符七術》。《鬼穀子》側重於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本經陰符七術》則集中於養神蓄銳之道。
鬼穀子既有政治家的六韜三略,又擅長外交家的縱橫之術,更兼有陰陽家的祖宗衣缽、預言家的江湖神算,所以世人稱鬼穀子是一位奇才、全才。道教認為鬼穀先生為“古之真仙”,曾在人間活了百餘歲,而後不知去向。《鬼穀子》一書完整地保留在道家的經典《道藏》中。
曆來談養生者,無不言老子、莊子,而很少有人提及鬼穀子。然而,鬼穀學派的養生學說無論係統性,還是實用性,都不在老、莊之下。
鬼穀子養生以精神為宗,主張養生要寓於人的精神活動之中,強調靜態養生以調理養護精神,安定心誌為主,動態養生則借想象,動作為引導精神與身體,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鬼穀子養生說是中國最早的養生理論之一,尊奉鬼穀養生說的門徒是中國仙家的一個重要流派。鬼穀子的養生理論概括起來主要有:
1養德安神,調攝心態
鬼穀子將道德修養放在養生的首位,認為道德是養人心、肝、脾、肺、腎等五種髒器的根源,也就是追求養生的根源,一個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心境高遠,不謀私利,則精神內守,五髒安和,自然身體健康長壽;反之,如果欲求過多,思慮過甚,造成神不守舍,日不得食,夜不得寐,導致精神和軀體功能失調,因而發生疾病。這與道家提倡返璞歸真,清靜無為的養生方法是一致的。
人有七情六欲,是有思想、有意識、有情感的生物體,有著非常豐富而又極為複雜的心理活動。若情欲過度,則可導致內髒功能失常,氣血不調而發生疾病,唯有心誌平和,性淡平易,才可以免憂慮,避外邪,才可以懷天心,施德養。鬼穀子在漫長的修煉和洞察世事中總結出“人動我靜,人言我聽,知性則寡累,知命則不憂,心平則仁義著矣”的養生法則。這種清靜無為、忘我無欲、恬淡虛無的養生觀,這種注重修養,保持樂觀的養生之道,對後世養生學說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2守時保身
鬼穀子《陰符經》說:“天、地、人三者之間是互相侵害的關係。飲食可以治療百病,但飲食不當就會生百病;運動可以平複萬物,但運動不當就可以傷害萬物。所以把握時機是最關鍵的,不能有一點差錯,早了會太過,晚了又不及。所以賢能明達之士善於把握時機,不肖者隻會保命。”
3仿生養生,動靜相宜
仿生養生是我國古代人們為追求軀體上的健康圓滿,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及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總結流傳下來的一種讓肢體運動和呼吸運動相結合的養生方法。即通過吸進新鮮空氣,吐出濁氣的調息法和模仿自然界禽獸動作的方法調心、調氣、調形,從而促進精神和軀體的健康。比較著名的有“華佗五禽戲”。其實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中已有了類似的養生方法,如“盛神法五龍”、“養誌法靈龜”、“實意法螣蛇”、“散勢法鷙鳥”、“轉圓法猛獸”、“損兌法靈蓍”等。
鬼穀子《本經陰符七術》盡管內容複雜,不盡言仿生之術,其方法也不盡具體完善,但從總體上仍可給人以某些啟示,不失為中國傳統仿生理論的一個源頭。
孫思邈:精於養性,節欲保精
孫思邈,唐代偉大的醫藥學家,傑出的養生學專家,被後世尊稱為“藥王”。其著作《千金方》、《千金翼方》為我國古代醫藥學的經典,其中《千金方》專辟食療篇,是現存的最早的營養學專論。
修身養性之道是孫思邈在中國醫學中最傑出的貢獻。他非常重視精神調養,認為一個人應盡量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勿使悲歡過極,以免出現“悲能傷肺”、“大喜傷心”的局麵。他還指出,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麵。所以生活起居一定要有規律,要注意節製飲食,保持膳食平衡;特別要防止夜間大吃大喝甚至酒醉,以免引起停食、消化不良或傷胃、傷肝等不良後果。在生活習慣上,要注意少吃刺激性食物,更不可偏食。
孫思邈認為節欲保精對養生尤為重要,他說“常固精養氣不耗,可以不老”。現代的一些研究也表明,性愛時的刺激和運動會導致腎上腺素產生。這些荷爾蒙還能提高皮膚的透明度,使整個人看起來容光煥發。此外,性愛對心和血液循環係統有裨益,還可減少壓力,消除緊張,舒緩經痛,幫助延壽,促進男女生殖係統的健康,等等。
不過,性愛雖然有益健康,但縱欲過度卻會適得其反。衡量性生活頻度是否適當的客觀標準是,第二天早上是否精神飽滿、身心愉快。如果在性交後第二日或幾日之內,出現以下情況,又查不出其他原因,就可認為是過度了,就應當有所節製,適當延長性生活的間隔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