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倦怠,委靡不振,無精打采,工作容易感到疲乏,學習精力不集中,昏昏欲睡。
2.全身無力,腰酸腿軟,懶得動,頭重腳輕,頭昏目眩,兩眼冒金星。
3.麵色蒼白,兩眼無神,神態憔悴,形體消瘦。
4.氣短心跳,時出虛汗,失眠多夢,不易入睡。
5.食欲減退,不思飲食,胃納欠佳,並有輕度惡心感。
《內經》指出:“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這是早衰的重要原因。孫思邈對此更有深刻的論述:“王侯之宮,美女兼千,卿士之家,侍妾數百,晝則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則以房室輸其血氣,耳聽淫聲,目樂邪色,或疾病而媾精,精氣薄惡,血脈不充……胎傷孩病而跪,未及堅剛,複縱情欲……當今少百歲之人者,豈非所習不純正也。”他認為房事太過,不僅會影響本人的身體健康,而且還會影響優生優育,波及下一代的身心發育。所以,孫思邈主張養生必須節欲。
孫思邈的養生思想比較全麵,既繼承和發揚了前人的養生精髓,又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更加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備受曆代養生家和普通百姓的重視和推崇。
司馬承禎:靜心、除欲、樂觀處世
司馬承禎(公元646~735年),字子微,法號道隱,又號白雲子,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唐代著名的道教學者、書畫家。他是陶弘景的四傳弟子,師從潘師正,學到了符篆及辟穀、導引、服餌法,後居住在天台山玉霄峰,成為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著有《坐忘論》1卷、《天隱子口訣》、《天隱子養生書》1卷、《采服鬆葉等法》1卷,享年89歲。
〖TPC012.tif,BP#〗
他的養生專著《天隱子養生書》和《坐忘論》,以老、莊和其他道教經典為依據,並吸收了儒家正心誠意和佛教止觀、禪定等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修煉方法,自稱為“安心坐忘之法”,其中心思想是“守靜去欲”,對後來的道教理論和宋明理學皆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也推動了道教養生思想的發展,並為此後的道教內丹心性論的確立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司馬承禎的養生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靜心為養生第一要務
司馬承禎認為,心神是生命存亡的根本,若心神虛靜至極,意誌平和,心曠神怡,那麼精氣則可內斂充盈,形體強壯,抗邪防病,盡享天年;而若心神躁擾過度,必然會損耗精氣,傷及髒腑,損壽折年。所以,他主張養生就要靜心安神。至於如何做到靜心安神,司馬承禎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方法。首先要安養除病,如果身上總有病,心又怎麼會靜下來呢?其次要對生活中的雜事不想不求,淡泊名利,以超然的心態看待生死。最後要能夠寬容處世,不要計較成敗得失,這樣心才能平靜。
2自然恬淡、少私寡欲有益養生延年
司馬承禎認為修道有七個階段,即信敬、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其中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等五個階段,都強調主靜去欲的重要性。如果整日熱衷於名譽、地位、財富等,患得患失,沉溺聲色,則必會傷德損壽,招致災害。隻有自然恬淡、少私寡欲的生活,保持清淨虛明、無思無慮,最終才能求得生理上的健康長壽。
3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態
司馬承禎充分認識到了心理因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所以,他非常注重心理的治療和精神的修煉,建議在靜心、除欲的同時,要學會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控製情緒波動,不受外界幹擾,靜心滅念,始終保持一種樂觀、豁達的心態,從心理健康入手而達到生理健康。
司馬承禎認為,人在社會上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災難、挫折,應正確看待貧困、疾苦,盡量地減少精神刺激,防止過度的精神變動,保持性格開朗,樂觀愉快。對待生活,對待生死,對待物欲,應豁達大度,知足不爭,心氣平和,以平常心看待一切。
總之,司馬承禎認為,隻要做到靜心、除欲、樂觀處世這三點,就可以達到“形神合一”的境界,實現益壽延年的願望。在當時,他的這一養生思想對道教養生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而在今天看來,同樣也有積極而現實的意義。
丘處機:精於四季養生的“神仙”
丘處機(公元1148~1227年),字通密,號長春子,登州棲霞(今屬山東省)人。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我國道教全真教龍門派創始人,元代著名的道學家、旅行家、養生學家和文學家。長春子博覽群書,熟讀醫籍,明陰陽五行,知髒腑經絡。主要著作有《攝生消息論》、《大丹直指》、《磻溪集》等。成吉思汗見他善於養生,年過古稀時,仍身健體壯,精神矍鑠,尊他為神仙。公元1224年,丘處機返抵燕京,主持白雲觀。清乾隆皇帝為白雲觀丘祖廟所題:“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是對丘處機一生的高度評價。其道家思想和學說對中國及日本、韓國、東南亞的文化有深遠影響。
〖TPC013.tif;%80%80,BP〗
丘處機的養生論,至今仍不失其養生保健指導作用。在《攝生消息論》中,丘處機繼承了老子“順任自然以養生”的思想,提出了順應春、夏、秋、冬四時,陰陽、五行的變化以養生的觀點,他認為,春季起居,要“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行,以使誌生”。夏季要“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季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季要“早臥晚起,以待陽光,祛寒就溫,毋泄皮膚”。
在精神調養方麵,丘處機認為,春季應在美好的環境中,放鬆自己,使身心感到舒暢,以順應春天生發之氣,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夏季應調暢呼吸,靜養心氣,使心中清涼,以適應夏天長養之氣。秋季順秋天收斂,要求情緒安寧,勿使神氣外泄,保持肺氣清新。冬季保持精神愉快,節嗜欲,止聲色,使精、氣、神得以內收,以應冬天蘊藏之氣。
為了適應氣候及環境的變化,丘處機認為,春季寒暖不定,不宜立即脫去棉衣;夏季天氣炎熱,但也不可因為炎熱就在過廊、弄堂等處納涼,認為“此等所在雖涼,賊風中人最暴”;秋季涼燥,秋氣清肅,萬物衰變,須予當令之時漸增衣被,斂陽養陰,以順應秋季收斂之氣;冬季寒冷,要注意住處和身上衣物的保暖,還要調節飲食,老人更不要感染風寒。
丘處機還主張通過練身的方式使身體保持健康,如春季,在睡之前及清晨醒後,叩齒三十六次,可以固腎疏肝,使神清氣爽;夏季,在無風處每日梳頭一二百下,但一定要輕柔和緩;秋季清晨,閉目叩齒二十一下,咽津,以兩手搓熱熨眼數次,可以達到明目的效果,以應秋之收斂及肺髒清肅通調之氣;冬季,則於每日晨起及睡前,堅持按摩兩腳腳心,可益腎陰,壯腎陽,以應冬之蘊藏之氣。
在飲食上,丘處機亦主張要順應四時之需。如春季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夏季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秋季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冬季宜減鹹增苦,以養心氣。
丘處機順應四時的養生原則與現代養生所倡導的方法是非常一致的,具有實用價值,對後世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