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佛教養生:修禪調心,超越生死1(1 / 3)

第三篇 佛教養生:修禪調心,超越生死1

第三篇 佛教養生:修禪調心,超越生死

第一章 佛教養生思想的精髓

佛理、佛醫與養生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曆史最悠久的宗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很快就被融入中華文化中,其博大精深的養生功效備受曆代僧家推崇,經過兩千多年的不斷完善,形成了其獨到的、卓有成效的養生、健體、護心秘籍。

《大藏經》集佛教經典之大成,據李良鬆、郭洪濤在《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中介紹,《大藏經》中,專論醫理或涉論醫理的經書約400部,既有醫藥衛生、生理病理之記錄,也有心理幻術、修身養性的載述,內容十分豐富。不少佛醫藥書籍,大多托名自乘佛教的龍樹、耆婆兩位宗師,千百年來廣為流傳和運用。

在佛教醫學中,主要從根(生理)、塵(社會環境)、識(心理)三緣和合的整體角度來考察人的存在,認為它們互不相離、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因此,佛醫學把疾病分為“身病”和“心病”兩大部分,共404種、101類。其中,“身病”是指五髒六腑、肌肉、神經、骨骼等生理上的疾病,即所謂的“四大五髒病象”。佛教“禁咒閑邪,藥石針艾”的醫方明就主要是針對身病的治療技藝。藥師佛、藥王、藥上菩薩、龍樹菩薩等都以善施醫藥、治療身病而稱著。在治療身體和五髒失調的疾病時,佛教還有許多對治方法,如藥石、針灸、天然食物、運動和養生(瑜伽、太極拳、武術等)、按摩和拿捏法、修定功、修觀想等。

而“心病”則是指由內心的貪執、恐怖、憂愁、憎恨、愚癡等引起的諸多煩惱,佛經認為,眾生所造的惡業錯綜複雜,所以心病的種類也很多,大致可歸納為八萬四千種,即“八萬四千塵勞”,這些煩惱又可以濃縮為“貪、嗔、癡”三種煩惱。心起煩惱,惡業,不僅僅是“心病”的具體體現,而且還可導致生理失調而致“身病”。因此釋迦牟尼就以醫治眾生心病為己任。佛教的八正道、三學、六度等修持之道,都是行之有效的身心療法。禪宗的經典《壇經》、《心經》、《金剛經》從養生角度看,是佛家養生功理的精髓,是佛家的禪功心法。佛醫的這種對疾病的分類方法與現代醫學把人的健康分為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方法是一致的。

佛教認為,構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有四種,即地、水、火、風,稱為“四大”,這四種物質保持各自的形態,不相紊亂。而人的身體也是由“四大”構成的,四大失調,人體就會患病。《佛醫經》還認為季節變化、飲食、心理狀況、生活習慣等,都會影響人體四大要素的消長,從而使人體內在的機製保持平衡或失去平衡;平衡即健康,失衡即患病。這些理論反映了佛教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基本認識,與中醫學在探討疾病起因上存在著相通之處。

〖TPp10四大構成.TIF,BP〗

佛教醫學在寄生蟲學、人體胚胎學等方麵也有獨特的發現。尤其是在漢末及三國時流行的小乘佛教,直接吸取中醫“元氣說”和“陰陽五行說”的理論,用來解釋疾病的起因,認為元氣配合好,則人心神平和,就不會產生種種欲望和煩惱;如果元氣配合不好,陰陽五行不協調,心神就會失去平和,種種欲望和煩惱就會油然而生。

在疾病的治療上,佛醫認為,同樣的疾病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症候程度不同。因此,必須先正確地診斷病因和病情,根據不同的病症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對治,這樣治愈的可能性才越大。這與中醫的“辨證施治”原理又是不謀而合的。

佛教醫學對中醫的影響還遠不止如此,在許多中醫古籍中還吸收了很多佛教醫學的內容,如孫思邈的《千金方》,書中的醫學內容不僅包含著佛教醫學理論的部分,而且也吸收了一些佛教相關的醫方,像赤眼方、服菖蒲方、浸湯方等。王燾是略晚於孫思邈的唐代醫藥學家,他的《外台秘要》中也介紹了不少佛教傳播所帶來的醫學思想、醫藥學知識及藥方,像酪酥煎丸、耆婆湯等。另外,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介紹了多種外來藥物,並廣征佛書,給其中許多藥物注出梵文譯名,十分難能可貴。因此,《本草綱目》一書,不僅包含有中外文化交流的寶貴史料,而且也載有佛教與中醫藥學密切關係的諸多例證。

佛教認為,人生是充滿痛苦的,故救人先救其“苦”。而疾病又是人類的最“苦”之處,它直接折磨人的身心,所以首先要使人們能夠擺脫疾病之“苦”的糾纏。佛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佛教徒在給眾生治病療疾的過程中普及醫學知識,同時也使佛教醫學在實踐中得到提高、發展和完善。

佛教“三學”中的中醫養生觀

佛教中的許多教理於人的修身養性有益,甚至有辯證法,比如“佛教三學”於修身養性多有啟發。所謂佛教“三學”,就是學佛者必須修持的三種基本學業,即戒、定、慧,它構成了佛學的整體。由戒入定,由定發慧,這就構成了佛學內部的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