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戒
戒,指戒律。即防止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麵的過失。它是佛祖釋迦牟尼為其弟子製定的各種戒規,既是佛門弟子必須遵守的日常行為規範和準則,也是佛教倫理觀的具體體現。但由於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對出家的僧侶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區別。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淨戒、十重四十八輕戒等。
這些戒律與中醫學講求的飲食修養、動靜修養與心性修養三大平衡的目的與效果是一致的,就是讓人們調整身心,使身心都養成好的習慣,亦符合儒家“仁者壽”的道德規範與人生觀。
2定
定,又稱增上心學,指禪定。即摒除一切雜念,專心致誌,觀悟四諦,從而進入正審思慮、入定修持的境界。小乘有四禪,大乘有九種在禪、百八三昧等。佛教認為這是獲得正確認識和智慧的先決條件。“禪”是靜慮、思維修持的意思,其修行方法就屬於“定”的內容,隻有入定達到較高的層次,才能進入禪的境界。由於禪與定有密切聯係,所以中國佛教將二者合稱為“禪定”。
為了得到定,就要調身、調息、調心,也就是調整身體、呼吸與精神,這可說是廣義的戒。定是指精神的安靜統一,但心靜的方法有種種程度之不同,普通人日常心靜的欲界定,並不是真正的精神統一;真正的精神統一稱為根本定,是屬於色界定及無色界定。佛教認為修習禪定是要使心統一,並能以明鏡止水般的心,觀察諸法實相,獲得正確的智慧;使心空明,采取適切的判斷及迅速確實的處置。在養生意義上,這種禪定上的修行與《內經》所倡導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以及“居安思危,未病先防”的醫學養生觀是一致的。
3慧
慧,又稱增上慧學,亦即智慧,當然是宗教意義上的智慧,通過內心體驗和證悟而獲得的佛教智慧,即宇宙的最高和終極真理,也就是有厭、無欲、見真。摒除一切欲望和煩惱,專思四諦、十二因緣等佛教義理,以窺見法,獲得智慧解脫,最終達到徹悟的涅槃境界。
三學概括了全部佛教教義,也包含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全部修行法門。三學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獲得慧的手段。而在中醫學上,明辨是非,去惑存真,止靜明性,也是建立符合自然規律的養生法則的思想基礎。人生在世,不論是生存,還是養生,覺悟才是最重要的。
佛學的仁壽觀——四諦、五蘊、十二因緣
“四諦”,又作四聖諦。諦,意為真理或實在。四諦即:(1)苦諦:指三界六道生死輪回,充滿了生老病死、愛恨離別、得失取予等痛苦和煩惱。(2)集諦:集是集合、積聚、感招之意。集諦,指眾生痛苦的原因。一切眾生,由於貪、嗔、癡等造成種種業因,從而感招未來的生死煩惱之苦果。從根本上來說,眾生痛苦的根源在於無明,即對於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無知;正因為無明,眾生才處於貪、嗔、癡等煩惱之中,由此造下種種惡業;正因為造下種種惡業,又使得眾生未來要遭受種種業報。這樣反複自作自受,輪回不休。(3)滅諦:指痛苦的寂滅,是煩惱解脫的佛教最高境界。(4)道諦:指解脫煩惱的方法和途徑,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認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脫離生死輪回的苦海,到達涅槃寂滅的境界。
我們念佛經時,還會經常聽到五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謂“蘊”就是陰、積聚的意思。五蘊是:(1)色蘊,即物質的積聚,指肉體,包括地、火、水、風四大。(2)受蘊,即是領取納受之意,可分為身受和心受。(3)想蘊,是理性活動、概念作用。(4)行蘊,專指意誌活動。(5)識蘊,是統一前幾種活動的意識。五蘊各個合為一集,都是因緣和合的,它們相續不斷地生滅,故五蘊的意思是五種不同的聚合。
那什麼叫做十二因緣呢?十二因緣是:一“無明”,指人們心中無明煩惱;二“行”,指業障業道;三“識”,托胎一分氣息;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質,指心法與父精母血的色法,和合成為我們的身心;五“六入”,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互相涉入;六“觸”, 三和合是觸,因為有了六根,它就能夠感受和觸對六塵境界;七“受”,指領納前境好惡等事,從“識”至“受”,稱為“現在世五果”;八“愛”,愛男女金銀等事;九“取”,是一切煩惱因的罪魁禍首;十“有”,業已成就,是現在因屬業道,如過去行,愛、取、有三支是於現世造作的未來三支苦因;十一“生”, 根據愛、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又出世投生;十二“老死”,凡有生,一定就會由少而長,由長而壯,由壯而老,步步向前邁進,最後走向死亡,這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