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緣是一個連環鉤鎖,相互牽連的關係。十二因緣歸總起來,不外乎三世因果——過去世二因、現在世五果與三因、未來世二果;更不出兩重因果——過去現在一重因果、現在未來一重因果。
佛教的四諦、五蘊與十二因緣之說,反映了佛家反對貪欲等惡行的思想,也體現了佛家對人生的特殊看法。與此相比,中醫同樣倡導恬淡虛無、多行仁愛的養生觀念,反對利欲熏心、貪贓枉法等惡行,這與佛教的積極因素有相吻合的一麵。但是,中醫的養生觀是建立在中正和諧的人生觀基礎上的,既不是虛幻的,也不是癡妄執迷的,它倡導積極的態度與平衡的心態,鼓勵人們盡人事而聽天命,行仁道而益仁壽,順應自然規律,達到天人和諧、身心健康的境界。
修心——佛家養生的核心
人們在談論養生流派時總是這樣評價:“儒家執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一個“空”字把佛家養生的特點揭示出來了。佛家養生注重在思想和精神上下工夫,強調心性的修煉,功法以禪修為代表,追求的是解脫自在、超越生死輪回的涅槃境界,是出世的哲學。雖然佛家並不刻意企求養生的功效,但佛教養生祛病延年的功效還是很顯著的。如果功夫高深,還可以開發出許多像“六通”一樣的人體潛能。但在佛家看來,這些都不過是禪修的副產品,其最終目的和最高境界是脫煩惱,超生死,度眾生。途徑則主要有去除煩惱心態、與人為善、入靜、糾正不良行為等。下麵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每種方法和途徑的特點:
1去除煩惱心態
佛說:“一切凡夫所有身心不得自在,或心隨身,或身隨心。”就是說人們的身心是相互影響的,身病必然導致心病,心理因病痛而產生七情異常,如苦執、抑鬱、悲觀等情緒變化,使得意誌消沉,導致身體羸弱,氣血兩衰等情況。前麵我們也不止一次說過不良心態對健康的影響,所以,為了保持身心健康,必須要杜絕各種不良心態。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就是專門對治煩惱的良藥,比如暴戾的人,教他學慈悲;患了貪嗔癡的煩惱,可以用戒定慧來對治,等等。
2清心靜性,靜以養生
“靜”能使人心潔意純,能夠淨化人的靈魂,涵養人的道德。佛教講禪定,就是在講靜,提倡摒除雜念,專心致誌。《圓覺經》說:“由靜力故,永斷煩惱”,“對境無心,八風不能動”。故佛家修煉精神,重在守意明心,認為心是極其微妙的,若被塵世汙垢蒙蔽則失去明亮與清澈,不能獲取智慧而進入“涅槃境界”。故也就成為佛門中明心見性的主要方法。
3崇尚“善”,與人為善
佛教崇尚“善”。佛教最開始產生時,是一種道德說教。以善為本、以善待眾生是佛陀說教的中心,雖然佛教在傳承中衍生出了眾多派別及各種學說,但仍沒有脫離其“以善製惡”的主脈。佛教認為,養生最大的是養心,而養心就必須去惡,心一旦存有惡,那身體就危險了。《涅槃經》中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此生空過,後悔莫追!”因而,佛家把“善”當做是修身養性的根本。
4克己修身,以德養心
佛教認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應該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而疾病的發生也往往與不良的道德行為有密切的關係。所以許多佛教徒,遠避塵世,長伴青燈,木魚為侶,生活清談,修身養性。即便是佛祖佛陀本人,也是沿街乞討,托缽化緣,過著刻苦克己的煉淨生活。守“五戒”、“四大皆空”奠定了佛教徒不戀塵世,向往來生幸福的美好期望。“克己修身,以德養心”,目的隻有一個,修成正果,涅槃成佛。佛教在人間教化的根本目的就在於去惡行善,淨化人生,改善社會。而提倡以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為內容的佛教,使佛教與人們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這有利於提高人們的道德品質,也有利於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是做人的準則,是完善人格的基礎。
十善:不殺生而行放生、救生、護生,不偷盜而行施舍,不邪淫而修梵(清淨)行,不妄言而說老實話,不綺語而說質直語,不兩舌而說調解語,不惡口而說柔軟語,不貪而修不淨觀,不嗔而修慈悲觀,不癡而修因緣觀。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是佛家的處世原則,指給人以有形或無形的幫助,待人接物要處處站在關心他人的立場,用暖如春風的愛語,關懷和感化對方,並給別人方便讓他順利達到目標,和大家一切共同做事共同生活,同甘共苦。
這些佛教道德的基本內容,都是旨在通過修養道德來幫助人們解除煩惱、淨化身心及改善人際關係,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而獲得身體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