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佛教養生:修禪調心,超越生死2(1 / 3)

第三篇 佛教養生:修禪調心,超越生死2

第二章 慧能《六祖壇經》的隨緣養生開示

修心必先修“忍辱”

“忍辱”,是大乘菩薩所修“六度”之一。所謂“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壇經》說:“讓則尊卑和睦,忍則不惡無喧。”《維摩詰經?佛國品》說:“忍辱是菩薩淨土。”這就是說,修忍辱的人,就是要能夠忍受任何對自己造成心理上的種種痛苦、種種侮辱,包括不發怒、不結怨,心裏沒有惡意。這是一個很難的修持問題。對出家修行者來說,不論是大乘還是小乘,修“忍辱”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斷煩惱。如果修行者對於外來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產生煩惱。這就沒有了生死、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關係到他一生修持的成敗。“忍”也就成了佛教的行為準則。

佛說:“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以愛對恨,恨自然消失。”對待世人多一份寬容,就會多一份坦然,就會得到內心的平靜。

有一天,一位青年無意中來到了大德寺,碰巧聽到一位禪師在說法。他聽完後發誓痛改前非,於是對禪師說:“師父,我以後再也不跟人家打架了,免得人見人煩,就算是別人朝我臉上吐口水,我也隻是忍耐地擦去,默默地承受!”

禪師聽了青年的話,笑著說:“何必呢,就讓口水自己幹了吧,何必擦掉呢?”

青年聽後,有些驚訝,於是問禪師:“那怎麼可能呢?為什麼要這樣忍受呢?”

禪師說:“這沒有什麼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當做蚊蟲之類的停在臉上,不值得與它打架或者罵它,雖然被吐了口水,但並不是什麼侮辱,就微笑著接受吧!”

青年又問:“如果對方不是吐口水,而是用拳頭打過來,那可怎麼辦呢?”

禪師回答:“這不一樣嗎!不要太在意,這隻不過一拳而已。”

青年聽了,終於忍耐不住,忽然舉起拳頭,向禪師的頭打去,並問:“和尚,現在怎麼辦?”

禪師非常關切地說:“我的頭硬得像石頭,並沒有什麼感覺,但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愣在那裏,實在無話可說。

禪師告訴青年的是“忍”,並身體力行地進行了演示,青年由此也會有所醒悟吧。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每個人都處在社會中,免不了要與他人打交道。有時難免會麵對別人的為難與挑釁,若是事事計較、絲毫不讓,隻會讓我們的內心變得很不愉快。古人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在一些小事上沒有必要處處斤斤計較,這是一種對生命的領悟,以及對人生的豁達。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傳道的時候曾遭受到他人的唾罵,但是釋迦牟尼沒有生氣,反而平靜地問對方:“如果有人送你一樣東西,你拒絕了,你說這個東西應當算是你的呢,還是他的呢?”對方被問得不知所措,答道:“當然是他的了。”釋迦牟尼繼續說:“那麼,好吧,你剛才所罵我的話,我也不準備接受。”

佛祖忍耐的智慧值得我們學習,是的,人要獲得某方麵的成就,必須學會忍耐,從某種程度上說,忍耐是成就一項事業的必需。比如孔子,他的克己複禮就是忍耐,所以他的思想至今在人間仍發出理性的光芒,成為眾人提倡的奉行之本。劉邦在取得漢中後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是忍耐,終成一代帝業;項羽急不可待,最終飲恨烏江。

正如《佛遺教經》說:“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但是,忍耐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耐是一種智慧、力量、承擔,真正懂得忍辱的人,才會始終保持從容不迫、波瀾不驚的心態。而這正是修心養生所推崇的至高境界。

平常心是修行之道,亦是養生之道

《六祖壇經》記載六祖慧能大師講經說法的故事,其中描寫的最大的一次道場是韋刺史率領官僚入山請師弘法。當時,參加法會的有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六祖慧能首先講了自己艱苦嚐盡求證成道的經過,又講了一些佛教修行的方法。最後,韋刺史請教如何在家修行,六祖大師當眾說《無相頌》:“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必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隻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次修行,西方隻在眼前。”

六祖讓大家依頌修持,即可修成正果。《無相頌》中所說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瑣事,以及教人如何為人處世,並沒有什麼神奇之處。歸根到底,就是要修行者在生活中時刻保持一顆平常心,以平常心處世,以平常心修道。這裏還有一個小故事可以很好地說明“平常心是道”這一佛理。

有一個學僧到法堂請示禪師道:“禪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早起早睡、心無雜念,自忖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了,為什麼就是無法開悟?”禪師拿了一個葫蘆、一把粗鹽,交給學僧說道:“你去將葫蘆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使它立刻溶化,你就會開悟了!”學僧遵示照辦,沒過多久,跑回來說道:“葫蘆口太小,我把鹽塊裝進去,它不化;伸進筷子,又攪不動,我還是無法開悟。”禪師拿起葫蘆倒掉了一些水,隻搖幾下,鹽塊就溶化了,禪師慈祥地說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裝滿水的葫蘆,搖不動,攪不得,如何化鹽,又如何開悟?”學僧又問:“如此說來,修道還需要用功嗎?”禪師答:“需要。”“如何用功呢?”禪師說:“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學僧不解,便問道:“天下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是不是也都與您一樣在用功修道?”禪師答:“不同。”學僧問:“有何不同?”禪師語重心長地說:“有人吃飯時,不肯吃飯,很多要求;睡覺時,不肯睡覺,胡思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