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佛教養生:修禪調心,超越生死2(2 / 3)

六祖慧能說:“不離世間的佛法就是不離平常心、與平常心是一非二的世間生活,如果離開世間生活,離開平常心,去求佛道,那就好像尋找兔子有沒有角一樣,毫無可能。”可見,隻有發平常心,行平常事,不染不著,“長空不礙白雲飛”,才能理解生命自在的真諦。那些得道高僧也正是領悟了平常心的真諦,才修成了正果。

對於那些非佛教的人來說,平常心同樣是非常重要的。隻有努力塑造平常心,才能達到精神世界的完整。這樣,我們才能勇敢地麵對自己能力的局限,不因失敗而氣餒,即使失去一切,也能勇敢地麵對生活,以平常心跨越人生的障礙。

要想獲得平常心態,有一個很好的方法,那就是讓心靈一片空白,將憂慮、憎惡、不安、罪惡的情緒徹底消除。

實踐證明,刻意地使心靈空白的確能有效地為人們帶來平和的心態。當人們將壓抑在心頭的煩惱吐露一空,或暫拋腦後時,往往能體驗到解脫的快感。

在心靈呈現空白的同時,立即注入積極、健康的想法。這樣,那些負麵的想法將無法對你造成影響。久而久之,那些注入腦中的新想法將在你的思想中生根,而且能擊退任何負麵的想法,屆時你的心靈將波瀾不驚,你將會懷有平常心。

另外,再教給大家一套情緒保健操,時常練習,就會讓你的心態歸於平靜,永葆快樂心情。

許多人習慣標新立異,對於“怪力亂神”有一種特殊的向往,而不知真正的菩提之果就在我們的平常心田中。六祖大師說這一段頌就是要讓我們自己解脫自己。綜觀大師一生的行第,開禪宗頓悟法門,不管他即心即佛、心外無佛的教導,還是他弘揚的禪門宗風,無不從平常心中來。所以,大師又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所以,學習《六祖壇經》,首先應該領會六祖大師教導的平常心。那麼如果有的人把平常心理解為:我平常怎麼樣,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怎麼辦呢?顯然,平常心不等於這種隨意心。就像莊子書中講的“駢拇”(枝指)一樣。有的人說,枝指也是先天生成,那就是自然。但莊子認為,自然也要符合常然,天下人沒有枝指,就你一個人有,那就違背了常然一樣,大錯而特錯的。所以,遵循人類約定俗成的美好的道德人格規範,尊老愛幼,愛國愛家,謙虛謹慎,認真工作,也就是發平常心,做平常事,看似平淡,其意義極其重大!

隨遇而安才會讓心永遠快樂寧靜

《六祖壇經》雲:“隨所住處皆安樂。”意思是說人世間一切事情隨緣而住、隨遇而安,就會獲得快樂。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是很多的,我們一生很少有幾次真正感到自己的生活一帆風順。人生際遇不是個人力量可左右的,而在詭譎多變,不如意事常八九的環境中,唯一能使我們沒有煩惱的方法就是隨遇而安。

一位青年在高速行駛的火車上一不小心將剛買的新鞋從窗口弄掉了一隻,周圍的人倍感惋惜,不料那青年立即把第二隻鞋也從窗口扔了下去。這一舉動令大家很吃驚,青年解釋道:

“這一隻鞋無論多麼昂貴,對我而言都沒用了,如能有誰撿到一雙鞋子,說不定他還能穿呢!”是的,當我們處於無可改變的境遇的時候,隻有安然麵對才能平息心中的浪濤。

一次,某人從農村搭公家運東西的車子回城裏,車到中途,忽然拋錨,那時正是夏天,午後的天氣,悶熱難耐。在烈日炎炎的公路上無法前行,真是讓人著急。可是,他當時一看情形,就知道急也沒有用,反正得慢慢等車子修好才可以走。於是,他問了問司機,知道車子要三四個小時才可以修好,就獨自步行到附近的一條河裏遊泳去了。河邊清靜涼爽,風景宜人,在河水中暢遊之後,暑氣全消。等他遊泳盡興回來,車子已修好待發,趁著黃昏晚風,直駛城裏。之後,他逢人便說:“那次真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

隨遇而安的妙處由此可見一斑。假如換了別人,在這種情形之下,可能隻好站在烈日之下,一麵抱怨,一麵著急,而那個車子也不會提早一分鍾修好,那次旅行也一定是一次痛苦、煩惱的旅行。

環境和遭遇常有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問題在於一個人怎樣麵對不順,知道人力不能改變的時候,就不如麵對現實,隨遇而安。與其怨天尤人,徒增苦惱,還不如因勢利導,適應環境,在既有的條件中,盡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發掘樂趣。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說過:“隻有那些能安詳忍受命運之泰者,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當我們處於不可改變的境遇中時,隻有勇敢麵對,從容地去開拓前途,才是求得快樂寧靜的最好辦法。

禪坐是修身養性的好方法

比丘每天晚上都要禪坐,禪坐之後,佛陀照例要講解禪定的好處或者禪定的意義,這樣比丘們在修習禪定時,才不致走火入魔,而有助於禪坐的功夫。

這一天,新出家的弟子對於禪坐的法要不能有效地掌握,隻見弟子們苦惱憂悶,有的愁容滿麵,有的坐立不安,有人甚至瞌睡連連,打起盹來。

佛陀在禪定中施展神通,觀察弟子們的禪坐功夫,看到了這些景象,即刻出定。

佛陀說:“打坐猶如農夫種田,下到田地先要犁田,然後才能灌溉耕作,最後終於能夠播種。而後種子發芽成長,開花結果,待果實成熟,農夫才能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