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禪也要如同農夫耕田,循序漸進,不疾不徐,功夫用上了,自然神力漸增,如此必能長久持續。”佛陀繼續說著。
弟子們對於坐禪的法門終於了然於心。這時,有一個弟子站起來,恭敬合掌說:“佛陀,我們如果能於今日、明日,乃至後日,日日都如此精進不懈地修行,必定能夠不退道心,得到大解脫。”
“是啊,比丘們!精進禪坐就像農夫照顧他的田地,要時時灌溉正知正見的法水,除去邪知邪見的雜草,並且要持續不斷地耕耘,才能有豐碩的收成。”佛陀無限期許地對弟子們殷囑。
這是一個佛陀教授弟子們如何禪坐的故事。對於禪坐,《六祖壇經》中是這樣說的:“道由心焐,豈在坐也……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由此可見,在佛學中,禪坐可以澄清思慮,增進健康,是佛家修養身心的一個重要的方法。很多得道的高僧都把禪坐當成每日的必修課,並在禪坐中領悟佛法,修養身心。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沉重的生活壓力,激烈的職場競爭,讓現代社會的人們都像一個個上緊了發條的鍾,每天從早到晚不停地轉動,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如果長期如此,必然會損傷機體,對身心健康非常不利。因此,我們在一天中要安排一定時間鬆弛一下,因為有張有弛才是真正的生活之道,更是養生之道。而禪坐就是鬆弛身體、調整五髒六腑機能的有效辦法。通過禪坐,能夠使人體陰陽平衡,經絡疏通,氣血順暢,從而達到益壽延年之目的。
現代科學研究也已證實,禪坐可以增強肺功能,提高心肌功能,調節神經係統功能,協調整體機能,並對多種疾病均有良好的防治作用,比如神經官能症、頭痛、失眠、高血壓和冠心病等。此外,靜坐能有效地排除心理障礙,治療現代極易多發的心身性疾病。靜坐尤其適合腦力勞動者,能夠緩解他們因用腦過度而造成的神經衰弱、心悸、健忘、少寐、頭昏、乏力等症狀。
禪坐養生,要注意以下幾點:
1端正坐姿
端坐於椅子上、床上或沙發上,麵朝前、眼微閉、唇略合、牙不咬、舌抵上齶;前胸不張,後背微圓,兩肩下垂,兩手放於下腹部,兩拇指按於肚臍上,手掌交疊捂於臍下;上腹內凹,臀部後凸;兩膝不並(相距10厘米),腳位分離,全身放鬆,去掉雜念(初學盤坐的人往往心靜不下來,慢慢就會習慣的),似守非守下丹田(肚臍眼下方),慢慢進入忘我、無為狀態,步入空虛境界。這時候你就感覺沒有任何壓力,沒有任何煩惱,全身非常輕鬆舒適。
2選擇清幽的環境
選擇無噪聲幹擾,無穢濁雜物,而且空氣清新流通的清靜場所。在禪坐期間也要少人打擾。
3選擇最佳時間
禪坐的最佳時間是晨起或睡前,時間以半小時為宜。不過工作繁重的上班族可以不拘泥於此,上班間隙,感到身體疲憊,可以默坐養神。
4禪坐後調試
禪坐結束後,禪坐者可將兩手搓熱,按摩麵頰雙眼以活動氣血。此時會頓感神清氣爽,身體輕盈。
知足常樂——養生的最高境界
《六祖壇經》中說:“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意思是說修行者如果能夠不生邪惡的念頭,節製欲望,知足常樂,淡薄錢財和色欲,就能使智慧與福德圓滿無缺。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如果能夠做到節製欲望、知足常樂,同樣能夠養生延年,實現人生的圓滿。
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比快樂更可貴。而快樂和幸福又都是建立在知足的基礎上的。在白俄羅斯有位壽高116歲的老太太,很多人都很好奇她是如何長壽的。而她卻認為長壽很簡單,隻要知足就夠了。她家很窮,但她卻感覺生活得很幸福。她說:“我這輩子從沒有到飯店或餐廳吃過飯,沒去過大城市,隻到過鄰近的村子,現在除了去藥店拿藥,幾乎寸步不離家門。我從不相信天堂和地獄,航天員滿天飛,他們在天上沒有看到任何人。人們把地球幾乎挖了幾遍,也沒有發現地獄。其實天堂、地獄都在每個人的心裏。”她長壽的秘密就是淡泊一切功名利祿,知足常樂,平平安安活到老,輕輕鬆鬆過一生。知足者身貧而心富,知足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最幸福的人。這位老太太的心態多麼美好,她悟出了養生的最高境界。
是的,知足是一種境界,知足的人總是微笑著麵對生活,在知足的人眼裏,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沒有過不去的河,他們會為自己尋找合適的台階,而絕不會庸人自擾;知足是一種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者的眼裏,一切紛爭和索取都顯得多餘,在他們的天平上,沒有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知足是一種寬容,對他人寬容,對社會寬容,對自己寬容,這樣才會得到一個相對寬鬆的生存環境,這難道不值得慶賀。
人應該知足,承認和滿足現狀不失為一種自我解脫的方式。知足者想問題、做事情能夠順其自然,保持淡然的心境,並樂在其中。這並不是削弱人的鬥誌和進取精神,在知足的樂觀和平靜中,認真洞察取得的成功,總結經驗,而後樂於進取,樂於開拓,為將來取得更大的成功鼓足信心,做好充分的準備。知足常樂,是一個人永遠的精神追求。
在人生的道路上,當我們取得一些成績的時候,如果我們都能知足,就能夠保持樂觀的心態,在對待生活中的困難時,也會泰然處之。知足常樂,會讓你在浮躁喧囂的社會中,過濾掉壓抑與沉悶,沉澱出一種快樂與健康、幸福與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