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佛教養生:修禪調心,超越生死4(1 / 3)

第三篇 佛教養生:修禪調心,超越生死4

第四章 佛教日常養生保健法

粗茶淡飯營養生

素食,是佛家的飲食特色,佛教徒的素食製度,是根據佛教不殺生、六趣輪回等教義而規定的。這一製度有其自我超越、自我保健方麵的積極因素。中醫學在飲食養生方麵,是提倡飲食清淡,多食素,少食肥甘厚味,而非禁止肉食。但其飲食療法的基本思想,即飲食清淡,與佛教中的素食製度頗有近似之處。從前的高僧大德生活儉樸,粗茶淡飯而怡然自得,健康長壽。到了現代,粗茶淡飯也發展成了一種養生觀念。

有人說,粗茶淡飯養生可延年益壽。孫中山先生說過:“中國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食料,為今日衛生家所考得最為有益於養生者也。故中國窮鄉僻壤之人,飲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壽。”由此可見,孫先生也認為粗茶淡飯是利於養生延壽的。但又有專家站出來說粗茶淡飯養生是行不通的,而是要吃肉、魚和雞蛋等食品。各種說法似乎都有道理,那麼粗茶淡飯到底對養生有沒有益處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粗茶淡飯到底指的是什麼。通常人們理解的粗茶淡飯就是吃素,就是每天饅頭鹹菜,這樣的飲食身體得不到充足的營養,自然不利於養生。其實,“粗茶”是指較粗老的茶葉,和新茶相對。粗茶中的茶多酚、茶丹寧等物質,對身體很有益處。茶多酚是一種天然抗氧化劑,能抑製自由基在人體內造成傷害,有抗衰老作用,還能阻止香腸、火腿中亞硝胺等致癌物對身體的侵害;茶丹寧則能降低血脂,防止血管硬化,保持血流暢通,維護心、腦血管的正常功能。茶多糖能緩解和減輕糖尿病症狀,有降低血脂、血壓等作用。所以,從健康角度看,粗茶的營養價值比新鮮茶葉更高。

“淡飯”是指富含充足蛋白質的天然食物,是相對於精致加工的食物而言的,既包含豐富的穀類食物和蔬菜,也包括脂肪含量低的雞肉、鴨肉、魚肉、牛肉等。蔬菜中含有人體需要的纖維素、維生素、礦物質等,能防止便秘和消化道疾病,幫助吸收蛋白質、脂肪和糖類,促使體內排出多餘膽固醇,防止高血脂,保護心腦血管的正常功能。蛋白質則是構成一切細胞和組織的重要成分,是生命中的重要能量。

“淡飯”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就是飲食不能太鹹。飲食過鹹容易引發骨質疏鬆,甚至導致骨折,還使人易患高血壓,長時間可導致中風和心髒病。

由此可見,粗茶淡飯養生是以蔬菜等植物性食物為主,注意糧豆混食、米麵混食,適當輔以包括肉類在內的各種動物性食品,常喝粗茶,這樣既能為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又不至於增加腸胃的負擔,對養生有益無害。

拜佛:在修行中使身心得到滋養

拜佛是佛教徒每天應修的定課,如果進入寺院,也應禮拜佛菩薩。拜佛的動作,是心誠意敬地將雙手合掌,低頭彎腰,五體投地——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完成頭麵接觸佛足的最高的敬禮,又稱為頂禮。每次至少三拜,或為三的倍數。拜佛是佛教徒向佛菩薩表示虔誠的一種方式,但它同樣是佛教徒鍛煉身心、養生保健的好方法。

〖TPp12五體投地.TIF,BP〗

首先,我們要懂得的是拜佛的真正意義是修平等心,消除傲慢的習氣。以我們最尊貴的頭頂禮佛最卑下的足,稱作“接足禮”。修行的拜佛,就在於斷除我們驕慢(驕傲、怠慢)的習氣。在生活中,不論我們見到什麼人、什麼事,都要像對佛一樣謙虛、卑下、尊重,以尊重佛的心去尊重一切眾生,乃至尊重一切惡業眾生,不分貧富貴賤,一律平等對待,這才能成就平等心。犯了錯誤,以禮佛來懺悔;心緒煩躁,以禮佛來定心;得到了利益,以拜佛來感恩。拜佛的動作,實在是提升人格、修養內心的好方法。

其次,拜佛可增加肺活量,延緩人體衰老。拜佛時,兩邊的腋下要盡量張開,有利於增加肺活量,也就是增加肺部交換空氣的量(增加帶氧量)。在拜起的過程中,要進行彎腰伸背、手掌雙膝觸地,作叩拜狀,既而撐掌起身等一係列運動方法。這都屬於古代導引術的一部分。借磕頭起拜為健身者,在宋代已有人行之。陸遊在《老學庵筆記》中雲:“張廷老名琪,唐安江原人,年七十餘,步趨拜起健甚,自言夙興必拜起數十,老人氣血多滯,拜則肢體屈伸,氣血流暢,可終身無手足之疾。”意思是說老年人血氣多滯,筋脈多失養,容易出現四肢關節活動不靈,腰肌強直,有的還會出現脊椎變形等情況。采用“拜佛”運動,有助於氣血周流通暢,增強肌肉係統老年性病變的抵抗力,從而達到推遲衰老的目的。

第三,拜佛也是一種很好的“氣功”,引發徹底呼吸,吐盡陳積廢氣,吸入清淨佛氣。大多數人,平日都是很淺的呼吸,故肺部中有不少“死腔”,沒有做氣體交換,累積著很多廢氣廢物。而細胞缺乏氧氣就容易發生癌病變,所以容易得癌症,我們拜佛可以調整呼吸,使呼吸更徹底又完全,所以拜佛也是很好的“氣功”。我們拜佛拜下去的動作會使得我們徹底“吐氣”,使全身及肺部汙濁的空氣都吐得幹淨,而五體投地的時候,因為全身放鬆,肌肉放鬆就沒有阻力,在沒有阻力的狀況下自然就會有很深很完全的“吸氣”。根據“血液動力學”原理,血流也因為深吸氣的吸引作用,很順利地流回心髒再打出去。這樣我們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能在拜佛中得到豐富的滋養和氧氣。當拜好要站起來的時候,必須趁著吸氣的時候運用吸氣的力量站起來,就會很輕不必費力。

更重要的是,拜佛的時候,最好能配合佛號的唱念,佛號是佛的萬德洪名,融合佛修行成就的一切功德在裏麵。佛名音波震動對我們都有提升開發佛性的功能,當然有祛病養生的效果。隻要您願意實行,都可以親自去體會不可思議的效果。

雙手合十也能養生

佛家對人表示問候和尊重時,都會雙手合十,這是佛教常用的禮儀,亦稱和南、合掌。在佛教信仰中,雙手合十包含著重要的意義,代表著一個人的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稱之為五根五力,亦有加強力量之意,以達到專心一致、一心一意向佛而修行的境界。我國最早的佛經《四十二章經》序中就提到:“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釋迦牟尼的諄諄教誨,使千千萬萬的人皈依了佛教,我們向偉大的佛陀合十敬諾,一定遵循您的教導)。

其實,在生活中,雙手合十更是一種養生方式。一個美國的醫學院教授就曾指出,人在雙手十指相貼、掌心相對時,可以身心放鬆,最大限度地進入一種全身心徹底鬆弛的狀態,使人達到一種忘我的境界。如果一個人每天能利用30分鍾至1小時做這個簡單的動作,久而久之就會對身體大有裨益。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雙手合十其實就是在收斂心包經。通常我們在緊張、害怕、生氣或者剛做完劇烈運動的時候,心跳會加快,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很自然地去拍胸脯,其實這就是在拍膻中穴。膻中穴是心包經上的重要穴位,位於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間點,正中心的心窩處。因為心髒上的毛病多反映在心包經上,所以,拍打心包經上的膻中穴就可以緩解心跳加快帶來的不適。另外,雙手合十,同大臂帶動小臂和手腕的慣性彈打膻中穴,並伴隨下蹲動作,堅持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3~5分鍾,對感冒、哮喘、氣短、心悸等肺經、心髒疾病都有很好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佛教認為雙手合十有四種方式:

(1)堅實合掌——將兩手手指伸直並攏,兩掌貼合。它可以產生莊嚴肅然的奇妙效應。

(2)虛心合掌——將堅實合掌的掌心虛空。它可以使人瞬間變得心平氣和,雜念全無。

(3)蓮華(花)合掌——將堅實合掌的中指與食指作“V”形,狀如蓮花蓓蕾。它可以使人忘掉憂愁和痛苦,逐漸變得開朗愉悅起來。

(4)金剛合掌——將兩掌並攏,手指插合,拇指交叉。它可以使人增強自信心,抑製住傲氣和憤怒。

以上四種合十姿勢中,堅實合掌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見的。從養生的角度來說,選擇適合自己的合十姿勢,可以調整人體內的血液循環,會讓人感到全身通泰,心境澄明,對健康非常有利。

念佛讀經:去除煩惱,助益身心健康

誦經念佛是佛教徒都要會的一門功課。但念佛與念經不同,念佛隻念“南無阿彌陀佛”,而念經是念《阿彌陀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等佛教經典經文。佛門弟子一生粗茶淡飯,營養並不豐富,卻能健身延年,那些得道高僧更是能活到八九十歲,甚至百歲以上,毋庸置疑,誦經念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所以在當今競爭激烈的時代,人們麵臨的心理問題對自身的威脅,遠遠大於疾病的威脅。欲望讓人亢奮與緊張,諸多的煩惱又讓人困惑與無奈;物質日漸豐富,而精神日見貧乏,人們從未像今天這樣真切地感受到精神上的失落與迷茫。善於調適心理的人,如同善於增減衣服以適應氣候的變化一樣,能獲得舒適的生活;而不善調適者,卻長久走不出煩惱的怪圈,極容易產生消極的心態。 

佛說:離苦得樂,目的就是要人們解脫自己,永得安樂。誦經念佛就能幫助你去除煩惱,使你的心靈獲得解脫。當然,這不在於你向佛心誠而感動阿彌陀佛,從而得到阿彌陀佛和十方諸佛的相助,而是念佛能使人入定,進入解離,達到“一心不論”,雜念全無,不受煩惱幹擾的境界。這其實與調心養生的道理是一樣的。用這種方法把一切煩惱都拋開,自然就達到了養身的目的。

而誦經首先在於滿足心意識的需求,誦經對於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讓人體在無意中發生好的變化。當你真正理解經文的內涵時,你便會感到自己有一種心靈的淨化,在讚歎佛祖及諸菩薩的同時,沐浴著他們所給的智慧與寧靜。不用苛求自己,用平靜的心去感悟佛法,這才是誦經的本然,亦是養生的真諦。

禪茶:意境高妙,養生助道

茶在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於佛教寺院多在名山大川,這些地方一般適於種茶、飲茶,而茶本性又清淡淳雅,具有鎮靜清心、醒腦寧神的功效。故種茶不僅成為僧人們體力勞動、調節日常單調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成了培養他們對自然、生命熱愛之情的重要手段,而飲茶則成為曆代僧侶漫漫青燈下麵壁參禪、悟心見性的重要方式。

禪茶是僧人在齋戒沐浴、虔心誦佛後,經過一整套嚴謹而神聖的茶道儀式來泡製茶的全過程,共有18道程序。禪茶屬於宗教茶藝。自古有“茶禪一味”之說。禪茶中有禪機,禪茶的每道程序都源自佛典、啟迪佛性、昭示佛理。禪茶更多的是品味茶與佛教在思想上的“同味”,在品“苦”味的同時,品味煩苦人生,參破“苦”諦;在品“靜”味的同時,品味遇事靜坐靜慮,保持平淡心態;在品“凡”味的同時,品味從平凡小事中感悟大道。

那麼,禪茶到底都有哪些養生保健作用呢?

1禪茶有助於悟禪,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佛門弟子在靜坐參禪之前,必先要品一杯茶,借由茶來進入禪定、修止觀。茶能防止昏沉散亂,有類似暢脈通經的效果,特別有助於“製心一處”的修行功夫。飲茶後的身體會特別舒暢,仿佛一股清氣已先周遍全身,再加上觀想或默持咒語,很容易“坐忘”,較快達到“心氣合一”的覺受。體內有茶氣,在念經修法時,因散發上品清光茶香,往往能感召較多的天人護法來護持修行人用功。

2禪茶可以提神醒腦

出家僧眾要打坐用功,因五戒之一就是不準飲酒,二來夜裏不能用點心,三者打坐不可打盹,於是祖師們就提倡以喝茶來代替。茶能提神少睡、避免昏沉、除煩益思,有利修行人靜坐修法、養身修性。

3禪茶可以幫助平衡人的心態

喜歡喝茶的朋友都知道,茶的味道是平淡中帶有幽香,經常品茶就會使人的心境變得和茶一樣,平靜、灑脫、不帶一絲雜念,這樣有助於人們保持心態的平衡。心理決定生理,當心態平衡了,身體的各個係統和器官都會處於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這樣的身體必然是健康的。

4禪茶可以幫助人們控製情緒,節製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