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佛教養生:修禪調心,超越生死4(2 / 3)

佛教清規戒律很多,尤其忌諱大喜大悲、急躁衝動,而禪茶就能夠幫助參禪者穩定情緒,一心向佛。另外,佛家還講究戒除淫邪之心,而性欲又是人的正常生理需求,所以這裏禪茶還可以有效地控製人的性欲,防止因為性欲旺盛而破了戒,影響自己的修行。作為普通人,常喝禪茶則可以防止因為縱欲過度而損害身體健康。

5禪茶有助於消化

茶有助消化和降低脂肪的重要功效,有助於“減肥”。茶葉中咖啡堿能提高胃液分泌量,幫助消化,增強分解脂肪能力。另外,茶還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可以強心利尿、消除疲勞、消解便秘、消除口臭、清爽口齒及消解宿醉,更可以消毒、殺菌、解毒,可說是功能多多,的確是可以明心養性、益壽健身的“健康飲料”。

但是,過量飲用或者飲茶時不注意身體狀況,則會帶來負麵的作用。特別是脾胃虛寒的人,或有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的人不宜喝濃茶,隻可以在飯後飲些淡茶。空腹也不可以喝濃茶,尤其是不常喝茶的人,有時會產生心悸、頭痛眼花、心煩胃嘔等現象,這即所謂“茶醉”。孕婦不宜多喝茶,以免影響胎兒的發育,小孩子也不宜多喝,隔夜茶和涼茶少喝為宜。

佛教修心健體的動功養生功法

人們在談論氣功流派時總是這樣評價:“儒家執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一個“空”字把佛家功的特點揭示出來了。佛家功強調心性的修煉,功法以禪修為代表。但因佛學流派不同,功法也有所區別。動功與靜坐,是佛家功修養身心的最具代表性的保健養生功法。靜坐我們在前麵已經講過了,這一節主要講佛教的動功養生功法。所謂“動功”,一是指練功時,軀體在空間的位置不斷地發生變化的一類功法;二是將意念活動,各種調整呼吸的方法與肢體運動(包括自我按摩、拍擊)結合起來的一類功法。“動功”雖然從外形上看不斷運動變化,但精神活動卻相對寧靜,即所謂“外動而內靜”、“形動而神靜”。“動功”按練功姿勢可分為臥式動功、坐式動功、站式動功、行走式動功等。還可按有無規定套路分為套路動功和非套路動功兩大類。下麵就為大家介紹幾種最有名的佛教動功功法。

1達摩易筋經

傳說這是達摩老祖的一種養生功法,“易”指移動、活動;“筋”,泛指肌肉、筋骨;“經”,指常道、規範。顧名思義,“易筋經”就是活動肌肉、筋骨,使全身經絡、氣血通暢,從而增進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種傳統健身法。

在古本十二式易筋經中,所設動作都是仿效古代的各種勞動姿勢而演化成的。例如:春穀、載運、進倉、收囤和珍惜穀物等動作,均以勞動的各種動作為基礎形態。活動以形體屈伸、俯仰、扭轉為特點,以達到“伸筋拔骨”的鍛煉效果。因此,對於青少年來說,這種方法可以糾正身體的不良姿態,促進肌肉、骨骼的生長發育;對於年老體弱者來講,經常練此功法,可以防止老年性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循環,調整和加強全身的營養和吸收,對慢性疾病的恢複,以及延緩衰老都很有益處。

易筋經是一種意念、呼吸、動作緊密結合的一種功法,注重動靜結合,一方麵是在練功方式上強調動功與靜功的結合。另一方麵是指在練動功時要“動中靜”,即保持精神寧靜的狀態,全神貫注,呼吸自然;練靜功時要“靜中動”,即在形體外表安靜的姿勢狀態下,保持氣息運動的和諧。隻有動靜結合,意、氣、體三者互相配合,才能煉精化氣氣生神,內養髒腑氣,外壯筋骨皮肉。

2少林氣功內勁一指禪

此功法是我國福建少林寺特有的練功術,經過數百年的提煉、充實,它已經成為武林界推崇的上乘功法。它不同於一般的少林動功和禪林靜功,是一種包括動功、靜功、“競技”、“技擊”等功法的獨特功夫。能疏通經絡,調理人體的氣血,使之達到陰陽平衡,髒腑協調,從而起到防病祛病,健身延年,精、氣、神、力合一的作用。堅持練此功法,功底隨時間而深厚,不僅可以“外氣內收”,積蓄“內勁”,而且可以“內氣外放”,為患者導引治病。 

“內勁一指禪”的“內勁”,是人體活動的能量,是蘊藏在人體內的潛力,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禪”,是梵語,即安定、止息雜慮的意思。“一指”,是指在練功過程中,必須再加上一個特殊的、關鍵性的訓練方法,即十個手指和十個腳趾有係統、有規律地扳動和按動的鍛煉。十指和十趾,分別為人體十二正經的起點或末端,手指的扳動和腳趾的按動,不僅可以積蓄“內勁”,調節釋放“內勁”,而且還簡便易學,可以縮短練功時間,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少林羅漢臥功

幾乎所有功法在飯後半小時內是禁練的,而此功法卻要求在飯後立即練習,以借穀氣而增強內氣,所以能迅速培養內氣,在較短期內打通任脈和督脈,使小周天運轉起來。通過導引行氣,脾胃之氣運轉起來後,帶動肝、肺、腎等髒腑之氣同時運轉,從而調動五髒六腑潛在的健身、防病治病的能力,所以除了能防治消化係統慢性病外,對泌尿生殖係統疾病也有很好的療效。

功法:飯後斜臥床上或躺在沙發上,使上身與地麵成30至45度的斜角,放鬆褲帶,兩腿散盤,舌抵上齶,自然呼吸,兩掌相疊於腹部丹田上,意想腹內有水旋渦轉動。然後用右掌以肚臍為圓心,在肚皮上方約10厘米處順時針方向轉圈180次;再用左掌依法逆時針方向轉圈180次。手掌帶動腹內內氣運轉,是靠意念去指揮的,是靠手掌的感應去引動的,應做到手掌不能太用力,也不能完全不用力,而是稍帶暗力,力與意結合將內氣引動運轉起來。當丹田真氣充實,真氣會循經下行至會陰,會陰即出現跳動、熱、涼、麻等感覺,還會出現性欲感,此時應加以克製,排除雜念。轉圈完畢後,雙腿依然保持盤曲,上身坐正,雙手重疊丹田,內視丹田,靜坐片刻。呼吸要做到慢、勻、細、長。

4少林金剛內壯護體功

此功法采用“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有機結合,使內外達到統一,使體內潛在的內氣在意識的指導下全力集中,產生出較大的爆發衝擊力,從而達到強壯身體、抗暴自衛的作用。一般人隻要按要求苦練20天左右即可承受他人之拳打腳踢,並用於實戰,百日後即可大成,為散打實戰者必修之功法。

5少林童子功

此功是專門的練精化氣的功法,練法非常簡單,每天寢前、早起、午休之時,均可練習。

功法:側身而臥(蜷身),以左右食指塞兩耳孔,以舒適不透氣為度,閉目,閉口,輕合齒,如此,用鼻自然呼吸;待心靜後,由鼻呼氣時,將氣送至兩腳板,吸氣時不要管它,如此兩三次即可。以後仍是自然呼吸,3分鍾內,口內生津,咽下就是,隨之10分鍾內,練至很舒適,覺精管、尿管有收縮感為宜。此功不僅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而且可以治遺精早泄、中氣不足、身體衰弱和控製生理衝動。

6少林秘傳換氣功

此功出自少林寺,亦稱“呼吸術”。原是為僧人強體魄、長氣力而創的一種功法。動作簡單,老幼病弱都可練習,並且效果明顯,祛病強身收效很快。此功的鍛煉方式,通過俯身壓迫肺部,配合呼氣,達到“吐故”目的;通過振臂擴張肺部,配合吸氣,達到“納新”目的。實踐證明,此功可以治療多種肺髒疾病,如自汗、盜汗、咳嗽氣喘、氣促無力、慢性胸膜炎、肺結核。因為肺能輔助心髒,調節人體的血液循環,所以,常練此功又能增強心髒機能,健全神經,煥發精神。因吸煙過量而導致咳嗽痰多者練此功,效果非常明顯,練兩三天痰便明顯減少,其色變淡,堅持月餘上述症狀便可消失。體格壯健者練此功應注意“提放”,吸氣時提小腹、睾丸、肛門,呼氣時放鬆,這樣動作、呼吸、神經控製結合練習,可大長氣力。

佛教音樂也是養生的良藥

佛教音樂是中國佛教寺院和信眾在舉行宗教儀式時所用的音樂。佛教認為,音樂有“供養”、“誦佛”作用。《法華經?方便品》雲:“歌唄誦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佛教作為宗教,音樂作為藝術,佛教的傳播是以音樂為一種媒介手段。佛教傳入東土以後,其音樂風靡天下,而音樂的感染力和傳播功能較之其他藝術更加強烈。佛教音樂有自己的獨特藝術形式,它吸取了民間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的長處,是佛教音樂家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實踐和親身體驗總結出來的。它是中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特征是與佛教的教義息息相關,用四個字來表達就是“靜、淡、虛、遠”。因此,佛教音樂特有的韻味很吻合人們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佛教音樂,旋律優美,婉轉動聽,其寧靜、清淡、脫俗、高雅、獨特風味濃厚,用其表達情感,是其他音樂所不能替代的。唱者身心合一,物我兩忘;聞者,胸襟豁然,神遊情動,使人意念淨化,於嫋嫋音聲中陶冶人們的情操、體味人生的真諦。

佛教音樂各式各樣,大致來說,佛教音樂養生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1梵唄之音

中國漢地佛曲的發展是由梵唄開始的,梵唄是傳自印度的一種帶有吟誦性質的佛教音樂,它包括詠經、歌讚兩個方麵。魏陳思王曹植在東阿縣(今山東)的魚山刪治《瑞應本起經》,製成魚山唄,是為東土梵唄之始。這種音樂形式具有極強的旋律,在韻律方麵也是比較優麗,深受當時文人雅士和名門貴族的喜愛。尤其是在南北朝時期,到處都可以聽到梵唄之音,對於聽者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們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都得到放鬆,從而有益於身心健康。

2流行音樂

是佛教音樂與當時的流行音樂相結合的一種形式,比較接近於人民的生活,容易被理解並得到流傳。尤其是在唐宋時期,佛教盛行,一些娛樂場所就經常演出一些佛教音樂,並舉辦佛教音樂會,吸引很多人來聽。不僅如此,這些佛教音樂對於提高人民的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有不少的幫助,從而有利於人們的養生。

3真言唱誦

真言,俗稱“咒語”。指的是佛家密語,是佛、菩薩從心中流露出的真實想法,是真心真意的表露,有很強的養生功效,它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從養生的角度來看,配以樂譜並以唱誦的形式來表達真言,可以用來治療疾病,幫助修禪者入靜。修習者在唱誦的時候要保持身心一致、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樣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真言還被用來降妖驅魔,在民間廣泛流行。真言唱誦對人們的養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對保持人們的身心健康益處多多。

佛教音樂對於非佛教的人來說,同樣可以欣賞,領略佛教文化深邃的含義,產生淨化心靈的效果。 佛教音樂能夠讓心靈統一調和,從而達到感覺之美,達到佛教所說的“常、樂、我、淨”,享受安詳。一個心靈安詳的人,必定會使自己的身體無窮受益。

現代醫學研究還證明,佛教音樂具有鎮定大腦活動、舒緩脈絡的特殊功能,對於降低人的心率和血壓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對於冠心病、高血壓、神經衰弱患者及孕婦都有著神奇的療效,對恢複心智體力、消除煩惱也很有幫助。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聆聽佛教音樂,對於現代人可以起到調節精神緊張的作用。可見,佛教音樂確實是養生的良藥。

佛門常用的拿捏按摩療法

在佛教的醫學中,治病救人的方法有很多,根據釋迦牟尼的歸納,主要有按摩療法、藥物療法、食療法、針灸療法、坐禪療法等,尤其是按摩療法的基本方法更是經過釋迦牟尼親自研究試驗確定的醫療方法之一。拿捏和按摩能使人體陰陽恢複平衡,從而達到祛病的目的。同時還可以通過推動和激發氣血運行,疏通鬱閉,補養氣血,協調髒腑功能,調節神經係統,對人體健康起到治病保健的雙重作用。

佛教按摩的手法主要有一指禪推法、滾法推拿療法、按壓推拿療法、捏拿法推拿療法、摩擦法推拿療法、搓揉法推拿療法、振動推拿療法、擊打推拿療法、內功推拿療法,等等。每一種按摩療法都是遵循治病必求其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因時、因地、因人製宜的治療原則。 

推拿療法一般來說隻要適用於慢性疾病,但對某些疾病的急性期也有良好的功效,如腰椎間盤突出症、急性腰扭傷、梨狀肌綜合征、急性乳腺炎,小兒消化不良等。推拿療法的適應證很廣,包括內科、外科、骨外科、五官科、婦科、兒科中的多種疾病。下麵就為大家介紹幾種常見病的拿捏按摩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