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佛教養生:修禪調心,超越生死4(3 / 3)

1頭痛

用雙手拇指分推印堂前額至太陽穴,然後用雙手拇指揉眉弓。用雙手大魚際揉太陽穴,然後以拇指相對用力按於兩側太陽穴。用掌根揉百會穴,推按頭維。用中指、食指撥揉後頸部兩側,並拿兩側風池穴,再用雙手根自兩側太陽穴至耳後做推法,可稍用力。能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增強腦組織血液供應,對各種疾病引起的頭痛都有比較好的療效。

2感冒

用左手中指在右手掌心,即勞宮穴用勁摩擦,直到自己覺得發燙,就把中指按在左邊鼻翼的下方,即下迎香穴,反複3~4次。然後再用右手中指在左手勞宮穴摩擦發燙後,按在右邊鼻翼的下方,同樣次數。如患重感冒,用上述方法療效欠佳,可按摩腳心即湧泉穴,兩三天即可治愈。

3失眠

雙手握拳,用拇指關節沿脊柱旁兩橫指處,自上而下慢慢推按。用右手中間三指摩擦左足心湧泉穴;然後換成右足心。再用兩手食指第二節內側緣從兩眉內側推向外側;用兩手中指端輕輕揉按太陽穴;用兩手拇指羅紋麵,沿兩側顳部由前向後推摩;用手掌根部輕輕拍擊頭頂囟門處;用兩手拇指端揉按風池穴;將兩手疊放在腹部,然後用手掌大魚際輕輕揉按中脘穴;將兩手移至下腹部,然後用手掌大魚際徐徐揉按丹田。

4便秘

仰臥在床上,先用右手五指並攏,以肚臍為中心,麵積由小到大,手由輕到重、由慢到快,順時針方向繞肚臍旋轉摩腹100圈。再改用左手反方向摩腹100圈,兩手輪換交替摩腹15至20分鍾,以肚皮發紅,有熱感即可。早上摩腹前最好先喝一杯溫開水,摩腹時間增加一倍為佳。另外,每天飯後按揉兩側天樞穴可以改善胃腸蠕動,每次3分鍾。在便秘狀況有所改善後,敲打頭頂的百會穴2~5分鍾,或者按壓拇指與食指之間的合穀穴,可以較好地鞏固治療效果。

5牙疼

如果是風熱侵襲造成的牙疼,可選擇按揉迎香、人中、下關、頰車、大迎等穴。以指切壓,用力由輕逐漸加重,施壓15~20分鍾。如果是胃炎上蒸引起的牙疼,可選擇按揉二間、內庭,症狀立刻就會減輕很多。如果是虛火上炎引起的牙疼,可選擇按揉雙側合穀、手三裏、太溪穴。其中,太溪宜在每天晚上泡腳後按揉,每次5分鍾,不定時地按揉合穀和手三裏可以幫助減輕疼痛。

6高血壓

用雙手掌自肩背部向足跟方向做推法,再用雙手掌揉背部及揉拿下肢後側,同時重點拿揉肝腧、心腧、腎腧、湧泉穴。用雙手掌自太陽穴至風池穴做推法,然後一手拇指和中指相對捏住太陽穴,另一手拿揉頭部兩側,重點按揉百會,拿揉風池穴。用雙手揉拿上肢及下肢,並提拿腹部。重點揉拿曲池、內關、足三裏穴。

7半身不遂

對上肢半身不遂的患者,穴位按摩以點揉法最好,用力拉其患肢,抖其臂,並做輪轉活動其肩關節、肘及腕後,再捏合穀穴十餘下。然後用手托患肢,用一隻手撥動腋窩下大筋,使其有麻木感,可傳到手指部,再揉搓十指,使血貫通到指尖。最後用雙手搓其臂百餘下,至皮膚發熱為止。每天上下午各施治一次,健肢及患肢一同進行。在施治中對患肢要根據病情做適度的按摩。

對於下肢患者,其操作次序基本相同。但仍先施治穴位,後進行拉、抖及轉動屈伸其上中下關節。但著重於血脈及膝眼四脈的按摩。

血根四脈的按摩采用扣法。用兩手大拇指按住血根二脈(在膝肌內前麵皮膚上麵,左右距離約一寸多),並在腿後側用食指或中指對準上血根二脈位置扣緊,和下血根二脈兩筋正中的穴位,迫使血液在筋脈血管中得到逐步流暢,促使患肢血液循環暢通無阻。每一穴位點揉輕重各6次,共36次,可以加至108次。應以患者體質好壞來增減活動次數,每天上下午各施治一次為宜。同時可輕輕拍打患肢,使萎縮塌陷的肌肉興奮膨脹發育。

8胃下垂

每天要堅持按揉足三裏至少兩次,每次不少於3分鍾,兩側都要進行,力量由輕到重,一定要按到有酸、脹、疼的感覺才行。兩側脾腧、胃腧則用拔罐的方法,每天晚飯後半小時給脾腧和胃腧同時拔罐,每次不少於10分鍾。這樣三穴齊攻,堅持三個月,胃下垂就能有根本性的好轉。

9糖尿病

抱腹顫動法:雙手抱成球狀,兩個小拇指向下,兩個大拇指向上,兩掌根向裏放在大橫穴上(位於肚臍兩側一橫掌處);小拇指放在關元穴上(位於肚臍下4個手指寬處);大拇指放在中脘穴上(位於肚臍上方一橫掌處)。手掌微微往下壓,然後上下快速地顫動,每分鍾至少做150次。此手法應在飯後30分鍾,或者睡前30分鍾做,一般做3~5分鍾。

叩擊左側肋部法:輕輕地叩擊肋骨和上腹部左側這一部位,約2分鍾,右側不做。

按摩三陰交法:三陰交穴位於腳腕內踝上3寸處,用拇指按揉,左右側分別約做2~3分鍾。

10遺精

用雙手手指分別依順時針與逆時針方向反複輕輕按摩丹田穴和腎腧穴,通過按摩這兩個穴位,可以幫助調整和改善性功能。

11痛經

當痛經發作比較劇烈,疼痛難忍時,可按壓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這三個穴位對於痛經都有抑製作用。待疼痛感有所緩解後,可按如下方法進行腹部按揉:自上腹部至下腹部,又從下腹部至上腹部來回撫摸。當將腹壁撫摸得有明顯的鬆弛度時,再從右下腹開始向上、向左,再向下順時針方向按摩,如此反複按摩。在進行上述按摩的同時,或在此之後,可以拳或掌有節奏地敲擊骶部,使震動力傳至骨盆區內的髒器。

除上述病症外,拿捏按摩還可以治療內外婦兒各科病症(指推拿適宜的病症),如心絞痛、三叉神經痛、支氣管炎、慢性胃炎,等等。在按摩時,還有幾點需要特別注意:

1 按摩者必須熟悉穴位及按摩手法,以及各種手法的適宜及輕重程度。

2 在按摩時要選擇好體位,以使全身盡量放鬆。常用的體位有:仰臥、俯臥、側臥、正坐(端坐)、站位、蹲位等。

3 對局部有破損或潰瘍、感染等皮膚部位,切忌按摩。

佛門常用的方藥養生法

在佛教經典著作中,蘊藏著大量醫學資料和診療經驗,僅以一部《大藏經》來說,其中論及醫藥經驗就有400多處。佛醫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提高和完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方藥養生體係,包括跌打損傷、外用、內服、食療等多個方麵。下麵為大家介紹幾種具有代表性的養生方藥:

藥 方

用 途

用 法

治療跌打損傷的方藥

少林活血丹 紅花30克、桃仁21克、乳香(醋製)15克、沒藥(醋製)15克、血竭15克、蘇木15克、兒茶30克、當歸尾30克、赤芍60克、元胡30克、麝香30克、冰片60克、朱砂30克、白芷30克、製南星21克、生甘草27克、大頭三七9克。將麝香、朱砂、冰片三味取出單研,其餘諸藥共碾碎,細羅過後,將前三味藥粉加入摻勻,取黃米粉75克,打糊製丸,如豌豆大,晾幹裝瓶備用。

用於治療拳、棍、錘、棒等一切武傷所致的紅腫、疼痛,跌打損傷,金瘡出血,閃腰岔氣,血淤作痛。

成人每服3~5粒,黃酒送下,每日服兩次;小孩酌情減之。在未製成丸前,也可取出部分藥粉密藏備用,用生芝麻油調之敷於患處立效。

順氣散 柴胡12克、廣木香3克、炒枳殼15克、陳皮6克、青皮6克、檀香15克、當歸6克、赤芍9克、香附15克、川楝子9克、元胡45克,共研成細末。

拳械擊傷所致的氣滯、氣逆、氣厥、噯氣。 立服45~9克,用黃酒衝服甚效。

壯筋續骨丹 當歸60克、川芎30克、白芍30克、熟地120克、杜仲30克、川斷60克、五加皮60克、骨碎補6 0克、桂枝30克、三七30克、黃芪30克、虎骨30克、破故紙60克、菟絲子60克、黨參60克、木瓜30克、劉寄奴60克、地鱉蟲90克。共研為細末,砂糖水泛丸,每服12克,黃酒引服。

用於治療拳械擊傷,跌仆摔傷,淤血青腫,疼痛難忍,折骨斷筋,腰腿疼痛,步履艱困。

筋骨受傷,非洗藥所能治者,服此藥可見效。可祛瘀生新,消腫活絡,接骨續筋。

食療養生方藥

練武浴身水 取何首錢、熟地黃、紅茶各30克,山楂片35克,煉蜜250克。

有補血健脾、烏發提神的功效。長期飲用,還可治療血虛、脾胃虛弱等症,有助消化和養顏的功效。

先將前4味藥放入沙鍋中煮40分鍾,濾汁,再在藥渣中加水繼續熬,反複3次。取3次藥汁大約500毫升,倒入煉蜜攪勻,貯瓶密封備用,每日飯後,取1湯匙加開水衝服半壞。一年四季均可飲用。 少林壯筋活血湯 取木瓜、續斷、紫石英、草烏、乳香、骨碎補、延胡索、沒藥、紅花、川烏、大曲、虎骨、當歸、秦九、赤芍、牛膝、威靈仙、絲瓜絡各6克,落得打、地荔子各3克,桑寄生2克。 可活血祛風、消腫止痛、舒筋壯骨。主要用於練習少林臂腿功,還可用於治療四肢風濕痹痛,或勞損引起的酸疼。

水煎湯,練功結束時,先溫洗雙腿、雙臂部,然後再行洗法,洗後忌風吹。

內服強力的養生方藥

少林運氣妙丹 取海縮砂、廣木香各30克,靈芝草、紅花、益智仁、柏籽仁、陳皮各6克,赤降香、人參、三七、黃芪、大熟地、小茴香、甘草各3克,全當歸15克,全瓜蔞1枚,共研細粉用老陳醋和勻,製成綠豆大丸,晾幹密閉置幹燥處備用。

用於聯係內功之運氣,能增強體力,也可用於陽氣虛弱者。

每次運氣前取20克丸用黃酒一兩送服。可溝通氣血,調和陰陽,統攝三氣,氣隨意行。

劍仙十八羅漢練功藥酒 取人參、石蘭花、淫羊藿、陽起石、三七、故紙、杞果、海馬、碎蛇各15克,白芍、桃仁、金櫻子、菟絲子、杜仲各12克,青皮6克,沉香3克。置入瓷瓶內,倒入上等白酒620克,將口密封,浸泡100天,濾出酒汁即成。

可調活氣血,振神舒筋,增力壯膽。

直接飲用。

外用擦洗的養生方藥

練武浴身水 取紅花、皂角刺、千頭子、蘇木各30克,益母草、老鶴草、蒼耳子各60克,木香、蛇床子、鬆節、鳳仙花各12克,檀香木15克。往鍋內倒入清水15升,白酒250毫升,把上述藥物放入攪勻封浸7天。

主要用於練功後的保健,長期堅持洗浴,可以起到強身益壽的作用。

每次用2升,加溫水300毫升,洗全身約15~30分鍾,每日早晚各一次。可活血祛風、舒筋通絡、潤膚健身、消癬除癢。

少林八寶飯 取小米1500克,大米500克,冰糖500克,花生仁250克,胡桃仁150克,山楂100克,鬆子仁50克,豇豆30克,苦杏仁(浸泡7天,去皮、尖)15克,大棗10枚。米淘洗幹淨,鍋中加水5千克,放入豇豆、果仁等(大棗、山楂、冰糖外的其餘原料)煮40分鍾,然後將米放入國內,改用文火熬成粥,再加冰糖溶化,放入大棗(去核)、山楂煮3分鍾後即可。

有補脾健胃、益腎的功效,可治療食少、乏力、腰膝酸軟、脾虛腎弱等症。

每天中午服用,年老者半碗,年輕力壯者可吃一碗半,春、秋、冬三季吃最適宜。

佛醫博大精深,方藥養生法也很多,以上這些隻是其中的幾種,僅供大家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