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其他國學經典中的養生智慧1-1
第四篇 其他國學經典中的養生智慧
第一章 《黃帝內經》:培本固元,養生有“道”
《黃帝內經》究竟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在中國,黃帝的名字家喻戶曉,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黃帝內經》。那麼,《黃帝內經》究竟是一本什麼書?它到底是不是黃帝寫的?書中隱藏了什麼秘密?它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關係呢?現在,就讓我們一層層揭開它的神秘麵紗。
1《黃帝內經》的由來
在國學經典中,《黃帝內經》是唯一一部以聖王命名的書,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其作者不詳,寫作年代不確定,最後人們決定用“黃帝”來命名。“黃帝”之名彰顯了它在祖國醫學中的地位之重要,這也是古人希望用“黃帝”的權威確保這本書可以永世流傳,惠及祖孫萬代。
《黃帝內經》以生命為中心,記載了天文學、曆算學、生物學、地理學、人類學、心理學,並運用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對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做了比較全麵的闡述,確立了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係,成為中國醫藥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源泉,為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素”就是素質,一個人本來的體質,在這裏就是生命的本質。“靈”是神靈,“樞”是樞紐,是關鍵。靈樞的意思就是神靈的關鍵,生命的樞紐。《黃帝內經》分為162篇,《素問》、《靈樞》各占81篇。古代以陽數為王,而九為陽數之最,“九九八十一”,81表示最大的陽數,也是最大的“王”。
在中華文化裏,很多經典之作都是以“經”命名的,比如《道德經》、《易經》、《神農本草經》等,還有《黃帝內經》。怎麼理解呢?“經”在古代是指絲線,絲線的原始意象是臍帶。我們知道臍帶是連接先天和後天的根本,所以它也是我們人的根本。看過織布,或者是見過地球儀的人,都會知道南北為經的概念。織布時先拉過來的那條線叫經,經線有個特性,就是一旦被拉過來,它就永遠不許再動,所以,經書都是亙古不變的特性。這也說明《黃帝內經》一書的地位之獨特。
那為什麼又叫“內經”,而不叫“外經”呢?有人說內經就是講內科的,講內在人體規律的,其實《黃帝內經》是一部講“內求”的書,要使生命健康長壽,它主張的不是求醫問藥,而是要往裏求、內煉,通過調整氣血、經絡、髒腑來達到健康,達到長壽。
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中國很多經典之作都是以對話的形式記載並流傳的,《黃帝內經》也是如此。它主要采用問答形式,記錄了黃帝與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的對話,以與岐伯的對話為主,也因此,《黃帝內經》又叫“岐黃之書”。
2《黃帝內經》是醫書,更是生活之書
眾所周知,《黃帝內經》是一本醫學巨著。但它不像西醫書籍那樣講數據、談病理,以及普通人看不懂的指稱,恰好相反,《黃帝內經》一開篇即講東南西北、春夏秋冬……這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事物。
《黃帝內經》不僅涉及醫學知識,還涉及一種文化。它所說的大多來源於對天地自然的感悟,它力求讓人們的身體順應自然,把整個身體與大自然相聯係,做到天人合一。與其說《黃帝內經》是一部醫書,倒不如說是一本生活之書。學習《黃帝內經》,可以讓我們更深刻、更輕鬆地領悟和了解世界以及世界上存在的各種事物和現象。
此外“取象思維”的運用,更是《黃帝內經》的聰明之舉。“取象思維”就是打比方,例如,“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沒有直接說出心的形狀、功能,但一個比喻,把心的重要性說得很形象,讀者也會很明白。《黃帝內經》在描述一個概念:一種器官的時候,從不像西醫那樣直接解釋某某是什麼,用大概念來壓人;而是說它像什麼,通過挖掘生活的點滴來映照人們的心靈,留下足夠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感悟。由此可見,《黃帝內經》是一部接近老百姓的書,是一本值得我們反反複複去揣摩閱讀的書。
3領悟《黃帝內經》:養生有“道”,自然長命百歲
古代具有高度智慧的人,對於疾病,不著重於治療,而是著重於預防疾病的發生。正和治理國家一樣,不是國家出了亂子才去整治,而是在平時加以很好的防範。假如已經發生了疾病再去治療、國家出了亂子才去整頓,這樣做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打仗了才去鑄造武器一樣,為時已太晚了。《黃帝內經》恰恰正是提倡這種思想,《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認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黃帝內經》整本書很少涉及什麼病怎麼治,而是在講一個“道”,就是養生之道,如何讓自己的人體更好地適應大自然,達到人體內部的和諧和人體與自然的和諧。隻要領悟了《黃帝內經》的內涵,並且真正運用到生活中去,就能實現天人合一,長命百歲。《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將養生調攝方法歸納為“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也就是說養生應做到:(1)適應周圍環境,避免外邪侵襲。(2)鍛煉身體,強壯體魄。(3)節製飲食,注意起居。(4)保養精神,保持精氣充足。隻有做到這些,才能使精神與形體相稱協調,享受天賦的自然壽命。
《黃帝內經》是一本非常了不起的書,作為祖國傳統醫學的理論思想基礎及精髓,在中華民族近兩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曆史長河中,它的醫學主導作用及貢獻功不可沒。另外,它奠定了我國養生學的理論基礎。沒有《黃帝內經》的中華民族是難以想象的,不遵循《黃帝內經》中的養生之道的人也是難以健康長壽的。
日常養生保健總原則: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在《黃帝內經?素問》中有這樣的記載:
一天,黃帝問岐伯:“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答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知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這八個字就是《黃帝內經》提出的日常養生保健的總原則。所謂“法於陰陽”,就是按照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隨四季的變化而適當增減衣被等。所謂“和於術數”,就是根據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煉,如心理平衡、生活規律、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不過度勞累等。
數千年前所提出的這些原則與方法,講起來通俗易懂,做起來簡單易行,但要真正做到卻並非容易。因為現代人,特別是城市人的生活壓力都很大,要供房供車,即使不買房買車,也要辛苦地工作以避免在激烈的競爭中被淘汰,所以經常要加班、熬夜、應酬。還有,現代人都很喜歡夜生活,很晚了也不睡覺,還在上網、K歌、蹦迪,覺得不這樣就不夠刺激,不這樣就感受不到生活的樂趣。所以說,很多人往往是在失去健康的時候才懂得健康的重要,快要失去生命的時候才知道生命的可貴。老年性疾病的日益年輕化,中青年猝死人數的不斷增加,都為我們敲響了警鍾。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實際上整部《黃帝內經》都在詮釋這八個字,這個養生之“道”不是抽象的、虛空的,它就實實在在地表現在我們每一個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希望那些不注重自身健康的人要學會“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不要等到失去健康再後悔不已。
最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法地道,居處法天道
現代文明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達,使人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那就是與古人相比,現代人似乎變得更容易生病了,甚至還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疑難雜症、不治之症,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通過研究現代人的生活狀態,很容易得出結論:大多數疾病都是由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導致的。與古人相比,現代人少了很多禁忌,沒有不敢去的地方,沒有不敢吃的東西,生活內容也變得豐富多彩,很多人覺得這是一種進步,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實際上是一種倒退。因為人們對於自然、對於天地缺少了應有的敬畏之心,這就為很多疾病的入侵打開了缺口。那麼,怎樣的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呢?《黃帝內經》給出了最樸實也最根本的答案:飲食法地道,居處法天道。
飲食法地道,“地道”就是節氣,也就是說我們平時吃東西要遵照節氣規律去吃,盡量吃應季食品,這才是正確、健康的飲食觀念。可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夏季的食品在寒冷的冬季也能輕易地得到,這使得人們對飲食上的季節觀念越來越淡薄,從而忽略了食物本身的屬性,比如西瓜,西瓜性寒,本應在炎熱的夏季食用,以平衡陰陽、中和暑熱,若在冬季食用,就給本來寒冷的環境更增添了幾分寒意,對身體造成傷害。現在很多女孩有痛經的毛病,很大原因就是飲食上不注意造成的。
居處法天道,“天道”指日夜,是指人的起居應該順應天地運轉的自然規律,天亮就起床,讓人體自身的陽氣與天地的陽氣一起生發。經常賴床的人會有這樣的感覺,雖然早晨比平時多睡了一會兒,但是起床後並沒有精神抖擻,反而不如早起的時候舒服,這就是由於賴床使體內陽氣沒有生發起來的緣故。同樣,天黑了就應該睡覺,不要貪戀夜生活,不要經常熬夜,這樣才能使陽氣潛藏起來,以陰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