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讓很多人過著一種恒溫的生活,夏天熱了可以開空調,冬天冷了有暖氣,鮮有機會出汗或感受寒冷,違背了自然規律的我們必然會受到懲罰,於是,一些所謂的富貴病接踵而至,讓人們在享受高質量生活的同時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一些人也意識到了生活中的這些問題,於是開始想方設法加以改變和彌補,如很多都市人開始利用節假日去郊外享受大自然,到農莊從事一些體力勞動,以緩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帶給自己的危害。從本質上說,這其實就是人們在長期遠離自然以後的一種本能。
毫無疑問,《黃帝內經》是一部濟世的經典之作,它所倡導的一些養生思想都是最基本、最樸實的,無論你的生活條件好與壞,貧窮還是富有,它都提倡人們過最簡單的、清淨自足的生活,按照天地自然的規律去生活,這就是養生之道的真諦。
《黃帝內經》核心思想:不治已病治未病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的最後有一句話:“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大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說,聰明的人不會在生病了再想著去治療,而是未雨綢繆,預防在先,防病於未然,這在中醫上叫做“治未病”。
“治未病”,就是當疾病尚未發生時,能提前預測到疾病的發展趨勢,並采取相應的防治方法,以杜絕或減少疾病的發生。《黃帝內經》的核心思想不是教我們去治病,而是怎麼不得病,怎樣防患於未然,對於健康我們要“治未病”。通俗一點說,“治未病”就是養生,注意預防,防治疾病入侵,這是《黃帝內經》的理論精髓。
《黃帝內經》有通經絡、順四時的養生方法,比如,春季,萬物生長,人也要保養生機,所以《黃帝內經》提出“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誌生”。夏季天氣炎熱,發生中暑的可能性相對就大,《黃帝內經》就強調“夜臥早起,無厭於日”養生方法,使中暑的發生減少。秋季氣候幹燥,咳嗽一類疾病的發病率相對較高,《黃帝內經》強調秋季以“養肺除燥”為主,多吃梨以生津解渴,從而使一些時令病的發生降到最低限度。冬季要“收藏”,注意保暖,早臥晚起,好好休息,等等。
“治未病”還體現在一個方麵,就是在疾病的潛伏期及時發現,並扼殺它的滋長,使人體恢複真正的健康。相對而言,如今的醫療水平卻隻停留在應付“已病”的人群。可以用這樣的比喻來說明“治未病”和“治已病”的區別,治未病就像是洪水暴發之前築堤壩、泄洪的各項防護措施,而治已病就像在洪水泛濫以後再去堵窟窿一樣,按下葫蘆浮起瓢,根本無更多精力談預防。很多人就是由於不注意預防導致疾病纏身,疲於奔命,因此,隻有我們提早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人生才會充滿自信與快樂。這也是中醫治未病的最大意義。
用情誌治療情誌,不用吃藥的治病良方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喜怒哀樂,都有七情六欲。有不良情緒並不可怕,關鍵是要善於控製它、調節它,要及時地排解它,而不能讓它任意發展,否則就會受不良情緒的刺激和危害,而產生身體上的各種疾病。
《黃帝內經》就把我們通常說的七情六欲做了一個分類。將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歸結為五類,即怒、喜、思、憂、恐,取名為五誌。這五誌分別對應的是五行,分別影響著人的五髒,即肝、心、脾、肺、腎,簡單地說,就是“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在此基礎上,《黃帝內經》又用了大量的篇幅,告訴我們治療情誌病的方法,但這些方法並不是吃藥,而是用情誌來治療情誌,用一種情誌來治療另一種不正常的情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病還需心藥治”。具體方法如下:
〖PSC43.eps,BP〗
“喜勝憂”,快樂就能戰勝悲傷。喜是火,憂是金。用五行的說法就是火克金,火是可以把金屬熔化的。火又是散,氣又是氣結、凝聚,因此憂要用散法,在什麼情況下會喜勝憂呢?比如說我們白天工作非常疲憊,又受到領導的批評,心裏很憋悶。有的人就會去喝酒,認為一醉解千愁,其實不然,喝酒隻是讓你暫時把煩惱忘記,你可以去聽聽相聲,看看搞笑的電視劇或東北二人轉,這都可以讓你開懷一笑,調節了心情,這就是喜勝憂。
“憂勝怒”,就是用憂傷來戰勝大怒,就是金克木,肝主怒,大怒則肝火不能收斂,因此用肺金收斂的方法來降肝火。在一個人大怒的時候,告訴他一個很壞的消息,讓他突然悲傷,這樣就可以把他的怒火熄滅。
“恐勝喜”是怎麼回事呢?就是恐懼可以戰勝過喜過散的心,範進中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範進好多年沒考上,一天終於考上了,就高興地滿街跑,心神全散了,他的嶽父過來一巴掌就把他扇清醒了,這就是“恐勝喜”。
“怒勝思”就是憤怒可以戰勝思慮。《華佗傳》裏記載著這樣的一個病例:有一個郡守因為思慮過度,造成身體裏有淤血。華佗收了這個郡守很多禮,但不是給他治病還寫了一封信罵他,說他不仁不義,其實,這就是華佗的治療方法。那個郡守是因為思慮太多而得了病,華佗把他激怒了,怒則氣上,這樣就把他胃中的淤血一下子全倒出來,他吐了幾口血,之後病就痊愈了,這就是“怒勝思”。
“思勝恐”,思慮是可以戰勝恐懼的,也就是說你把問題想清楚了,也就不害怕了,這就是土克木,因為恐屬水,土是脾,而脾主思。古代張子合就治過這樣一個病人。有家人半夜突然出現了一夥強盜搶東西,從此以後,這家主人夜裏一聽到一點輕微的響聲就非常害怕,整夜整夜睡不著,張子合怎麼給他治這樣的病呢?就是他在屋裏的時候,張子合就用木棍敲他家的窗戶。第一次他害怕,然後就反複地敲,十幾次之後他慢慢習慣了,就不再恐懼了,覺也睡得安穩了。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現代人完全可以通過情誌生克法來治情誌病,當你產生某種不良情緒時,試著用上麵的方法來調節自己,相信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四季養生總宗旨:內養正氣,外慎邪氣
自然界分布著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之常氣,以運化萬物。人體秉承著五行運化的正常規律,因此才有五髒生理功能。不僅如此,人們必須依賴於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而生存。所以,人與自然環境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係,自然和人的關係好比“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一樣,既有有利的方麵,也有不利的方麵。
可是,人對自然不是無能為力的,疾病是可以預防的,隻要五髒元真(真氣)充實、營衛通暢(指人的周身內外氣血流暢)、抗病力強,人即安和健康。也就是《黃帝內經》中所說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幹”。的確,當人體處於非常平和的狀態的時,是可以和所有的細菌、病毒和平共處的。而如果身體狀況變差,那麼細菌病毒這些邪氣就有了可乘之機,會壓過身體裏的正氣,正氣不如邪氣,那人就會得病。所以,我們要健康無疾,就要內養正氣,外避邪氣。
“內養正氣”是養生的根本,任何一種養生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保養正氣。那具體要怎樣養呢?首先重視精神調養。人的精神情誌活動與髒腑功能、氣血運行等有著密切的關係。突然、強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導致髒腑氣機紊亂,氣血陰陽失調而引發疾病。因此平時要重視精神調養,做到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安定,少私而不貪欲,喜怒而不妄發,修德養性,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同時要盡量避免外界環境對人體的不良刺激,如營造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睦的人際關係、幸福的家庭氛圍等。這樣則人體的氣機調暢,氣血平和,正氣充沛,抗邪乞力,可預防疾病的發生。
其次,注意飲食起居。保持身體健康,就要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等,如在飲食方麵要注意饑飽適宜,五味調和,切忌偏嗜,講究衛生,並控製肥甘厚味的攝入,以免損傷脾胃,導致氣血生化乏源,抗病能力下降。在起居方麵要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來安排作息時間,培養有規律的起居習慣,如定時睡眠、定時起床、定時工作學習、定時鍛煉身體等,提高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在勞逸方麵,既要注意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交替,又要注意勞作與休息相結合,做到量力而行,勞逸適度。
第三,加強身體鍛煉。運動是健康之本,經常鍛煉身體,能夠促使經脈通利,血液暢行,增強體質,從而防病祛病,延年益壽。
“外慎邪氣”則是警惕外界一切可能致病的因子,主要是從有病要早治、生活要節製等方麵來調攝養生。
中醫認為,邪氣剛入於人體之表,應當及時治之,“勿使九竅閉塞,如此則營衛調和”,這樣病邪就不會由表入裏,病勢也就不會由輕變重而損害正氣,是養生祛病益壽之妙法。
外慎邪氣的另一個方麵是指對自己的生活注重節製,忌“貪”字。比如:起居有常,起臥有時,從不貪睡,每天堅持鍛煉身體,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衣著打扮應當以舒適為宜,根據氣候的變化而適當增減著裝,但不要因天氣寒冷就穿著過暖,也不要因為天熱貪涼而過少穿衣;飲食方麵則要講究五味適中,五穀相配,飲食隨四時變化而調節,忌貪飲暴食偏食;在心理健康方麵,應當注重陶冶情操,坦然怡然地待人接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良好的心態自然能夠改善身體狀況,減少乃至避免機體發生病患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