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其他國學經典中的養生智慧1-2(2 / 3)

第二,要調暢情誌。“恐則傷腎。”隻要精神愉快,心情舒暢,則腎氣不傷。腎氣健旺,五髒六腑得以溫煦,身體才能健康。

第三,要愛護脾胃。養腎一定要重視對脾胃的調養,平時應當對食物進行合理調配,烹調有方,飲食有節,食宜清淡,葷素搭配,忌食穢物,食後調養。隻要脾胃不衰,化源有繼,腎精得充,精化腎氣,自然健康長壽。

第四,經常按摩腎經上的穴位,如湧泉穴、太溪穴、三陰交穴等,不但可以調養腎髒,還可以調節血糖。

6膽

《黃帝內經?素問》指出:“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一髒,取決於膽也。”為什麼膽如此重要呢?這是因為膽的好壞影響到膽汁的分泌疏泄,而膽汁的分泌疏泄又會影響到食物的分解,食物分解的好壞影響到食物營養成分的吸收與轉化,而營養成分的吸收轉化又直接影響到人體能量的補充供給,能量的補充供給又影響到其他髒腑的能量需求(五穀、五味、五畜、五禽、五色等入五髒)。所以就有了“凡十一髒,取決於膽”的說法。

要養好膽關鍵就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作息規律,睡眠充足,三餐營養科學,尤其是一定要吃早餐,晚飯後不要躺著看電視,也不要飯後立即睡覺。少吃高膽固醇食物,多吃富含植物纖維、維生素的食物;飲食以溫熱為宜,以利膽管平滑肌鬆弛,膽汁排泄;少量多次喝水可加快血液循環,促進膽汁排出,預防膽汁淤滯,利於消炎排石。

7胃

胃是人體的加油站,人體所需要的能量都來源於胃的攝取。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納腐熟水穀,主通降,以降為和。由於胃在飲食物消化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與脾一起被稱為“後天之本”,故有“五髒六腑皆稟氣於胃”,胃氣強則五髒功能旺盛。因此,曆代醫家都把固護胃氣當做重要的養生和治療原則。

胃以降為順,就是胃在人體中具有肅降的功能。胃氣是應該往下行、往下降的,如果胃氣不往下降,就會影響睡眠,導致失眠,這就叫做“胃不和則臥不安”。

胃有一個重要的功能——生血。“血變於胃”,胃將人體吸納的精華變成血,母親的乳汁其實就是血的變現。血是由食物的精華變成的,在撫養孩子的時候,母親的血又變成了乳汁。

養胃最重要的是從飲食上入手,首先早餐應該吃“熱食”,如熱稀飯、熱燕麥片、熱豆漿、芝麻糊等,這樣才能保護胃氣。因為早晨的時候,身體各個係統還未走出睡眠狀態,這時候你吃喝冰冷的食物,會使體內各個係統出現攣縮、血流不暢的現象。其次,午飯前先喝肉湯,可以很好地調攝胃氣。這是因為從口腔、咽喉、食道到胃,猶如一條通道,是食物必經之路。吃飯前,先喝幾口湯,等於給這段消化道加點“潤滑劑”,使食物能順利下咽,防止幹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

8大腸

大腸居於下腹中,具有“上傳下達”的功能。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傳化糟粕。大腸與肺相表裏。

大腸接受經過小腸泌別清濁後所剩下的食物殘渣,吸收多餘的水分,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大腸的這一功能是胃的降濁功能的延伸,同時與肺的肅降有關。如大腸傳導失常,可出現大便質量以及次數的異常變化,如泄瀉、便秘或便膿血等。

要保養大腸就要在飲食上多加注意。

首先,要多吃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如大米、玉米、小麥等,以及根類蔬菜,如土豆、山藥等,此外還包括各種豆類和香蕉等含澱粉比較多的水果。

其次,多吃高纖維食物。纖維素在腸道中不被消化,可以刺激胃腸道蠕動,增加胃腸道的容積,軟化大便,加快糞便排出;可增加飽腹感,從而防止過量飲食,減輕胃腸道的負擔。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有各種帶皮的穀類、蔬菜、水果和堅果等。

9小腸

小腸為“受盛之官”,受盛就是“承受和興盛”,就是小腸接受由胃傳送下來的水穀,將其解析變化成精微物質,並大量吸收,使體內的精微物質非常富足,故稱“興盛”。這些精微物質就是“精”,精就是能興盛人體髒腑功能和真陽元氣的最基本的物質。

小腸將經過進一步消化後的飲食物,分別為水穀精微和食物殘渣兩部分,並將水穀精微吸收,將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同時,也吸收大量的水液,而無用的水液則通過膀胱排出體外。因而,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還和大便、小便的質量有關。小腸的泌別清濁功能正常,則二便正常;失調,則大便稀薄而小便短少。

大小腸在人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學會保養。按摩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一般選擇在夜間入睡前和起床前進行。排空小便,取仰臥位,雙膝屈曲,全身放鬆,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對著肚臍,右手疊放在左手上。先按順時針方向繞臍揉腹50次,再按逆時針方向按揉50次。

值得注意的是,揉腹不宜在過飽或過饑的情況下進行,如有胃腸穿孔、腹部急性炎症及惡性腫瘤時,最好不要揉腹。揉腹時如出現腹內溫熱感、饑餓感或有便意及腸鳴、排氣等都屬正常現象,無須擔心。揉腹運動必須持之以恒,方可取得健身強體的效果。

10膀胱

膀胱位於小腹中,與尿道相通,主要功能是將多餘的水液、有害物質轉化為尿。人體內的水分以及許多有害物質在腎髒的作用下,進入膀胱轉化為尿,最後再由尿道排出體外。膀胱將多餘的水液、有害物質轉化為尿,離不開腎的大力協助,單靠膀胱“單打獨鬥”,此過程根本無法順利進行。

膀胱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養護,主要方法有:

首先,要養成良好的上廁所習慣。既不要長時間憋尿,也不要去的次數太多。覺得膀胱充盈和必須方便時方去廁所,但睡前例外,以排空膀胱為好。正常情況下每天排尿4~8次,夜裏排尿不多於1次。在排尿時不能匆忙,有利於膀胱的充分排空。如果排尿匆忙,膀胱排空不夠,易患泌尿係統感染。

其次要多飲水。除有醫生的特別囑托,每天至少喝15升(6~8杯)水。因為咖啡因和酒精對膀胱有激惹作用,每天要限製咖啡、酒、茶和可樂的飲量。

最後,要保養好你的盆底肌肉。做規律的盆底肌肉鍛煉有助於增加盆底肌肉的張力。盆底肌肉鍛煉以收縮鍛煉恥尾肌為主。如收縮肛門的動作,每次持續3秒鍾為1次有效收縮,每天可以不定時做做這些鍛煉。

11三焦

三焦就是裝載全部髒腑的大容器,也就是整個人的體腔。分為上焦、中焦和下焦。上焦包括心、肺,主要功能是輸送營養物質;中焦包括脾、胃,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營養物質;下焦為包括腎、膀胱、大小腸、女子胞等,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三焦就像一個工程的總指揮,它使得各個髒腑間能夠相互合作,步調一致,同心同德為身體服務。三焦是調動運化人體元氣的器官。這時它更像是一個財務總管,負責合理分配使用全身的氣血和能量。簡而言之,三焦有兩大主要功用——通調水道和運化水穀。所以,要想身體健康,三焦就一定要保持通暢。如果不暢通,人就會生病。一旦三焦都病了的話,那就很危險了。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人體是一個最無為和最自足的係統。我們如果偏離了無為、自足的本性,是必然要生病的。所以,一定要因循身體本性的原則,這樣身體才是和諧的,也才是健康的。

五味宜五髒,飲食要與五味相匹配

《黃帝內經》關於食性理論以及飲食養生的原則與方法有相當豐富的論述,其中尤其重視食物的性味,《靈樞?九針》中說:“酸走筋,辛走氣,苦走血,鹹走骨,甘走肉。”《靈樞?五味》說:“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鹹先走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