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很多人隻知道眉毛對外貌的影響非常大,不同的眉形會讓一個人的氣質發生很大變化,卻很少有人知道眉毛對於健康的意義。中醫認為,眉毛能反映五髒六腑的盛衰。《黃帝內經》中有這樣的記載:“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血氣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這就是說,眉毛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其盛衰依靠足太陽經的血氣。眉毛長粗、濃密、潤澤,反映了足太陽經血氣旺盛;眉毛稀短、細淡、脫落,則是足太陽經血氣不足的象征。眉又與腎對應,為“腎之外候”,眉毛濃密,則說明腎氣充沛,身強力壯;眉毛稀淡惡少,則說明腎氣虛虧,體弱多病。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老年人的眉毛非常稀疏甚至沒有,這就是氣血不足、腎氣虛弱的表現,也有的老人眉毛比較濃密,這樣的老人一般身體比較硬朗。如果年輕人眉毛過早的脫落,就說明氣血早衰,是很多病症的反應,其中最為嚴重的要算麻風病。瘤型麻風病的先兆就是眉毛脫落,開始是雙眉呈對稱型稀疏,最後全部脫落。
很多醫生就是通過觀察患者的眉毛來確定病症的,如眉毛經常脫落,特別是眉毛外側脫落,是患有甲狀腺功能減退和腦下垂體功能減退症;有白癜風的人,眉毛的根毛首先變白;有的斑禿患者眉毛會在一夜之間突然脫落;眉毛不時緊蹙,則是疼痛的表現;眉根皮膚若出現一些小粒,可能是糖尿病或心絞痛發作的表現;有營養缺乏症的患者,還會出現倒眉與脫眉。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妨經常觀察自己的眉毛,以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
探秘劉備的大耳朵
劉備,字玄德,號漢昭烈帝,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為三國蜀漢開國君王。東漢靈帝末年,與關羽、張飛一道討黃巾賊有功,遂為安喜寨縣尉。密誅曹操不成,潛逃。三顧茅廬始得諸葛亮輔佐。後與孫權聯合大勝曹操於赤壁,取得益州與漢中,自立為漢中王。二二一年,於成都即位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諡號昭烈帝,史稱劉先主。
《三國演義》中對劉備首次出場的描述是這樣的: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麵如冠玉,唇若塗朱。意思是劉備身高七尺五,兩耳的耳垂能碰到肩膀,兩手垂下來能摸到膝蓋,眼睛能看到自己的耳朵,臉皮像帽子上的美玉,嘴巴像塗了油脂一樣。當時劉備28歲,在中國傳統的相術中,劉備是標準的帝王之相。但是他這副長相,曾被劉璋時官吏張裕取笑,被呂布罵成“大耳兒”,更被他的政治敵人稱為“大耳賊”。可見,劉備的耳朵確實很大。
在人的麵部五官中,耳朵是最缺乏表情的器官了,但是耳朵本身會說話,我們可以通過耳朵的變化來發現人體健康的秘密。
中醫認為,“耳主貫聰而通心竅,為心之司,為腎之候也”。《內經》中也有“視耳好惡,以知其性”的記載,並認為耳與經脈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十二經脈都直接或間接地經過耳朵,所以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的說法。清代張振鋆的《厘正按摩要術》中也有“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的說法。現代生物全息理論也發現了耳朵與人體器官的對應關係,並確認了八十多種內外科疾病與耳朵的變化有關係,所以人體有病時,耳朵會有反應。耳朵的形態、色澤和紋路的變化都能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
關於具體的耳診,很多中醫書籍中都有記載,我們在這裏隻說一點,就是“冠脈溝”。冠脈溝是耳垂上的一條紋路,是判斷冠心病的有效指標。如果誰的耳垂上出現了這條紋路,就說明有患冠心病的可能,紋路越清晰說明問題越嚴重。
所以,好好保養耳朵對健康非常重要。下麵介紹一些耳朵養生法:
1提拉耳朵
現代醫學認為,提拉耳朵能刺激耳郭的末梢神經及微血管,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並通過神經、體液的作用,對全身的生理活動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同時還能改善神經內分泌功能。特別是耳與腎髒有密切的關係,常提拉耳朵能使“腎精以充”。
其方法是食指放在耳屏內側,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耳垂,自內向外提拉,手法由輕到重,牽拉的力量以不感疼痛為宜,每次3~5分鍾。此法可治頭痛、頭昏、神經衰弱、耳鳴等疾病。
2搓耳
握住雙耳郭,先從前向後搓49次,再從後向前搓49次,以耳郭皮膚略有潮紅、局部稍有烘熱感為宜。每天早晚各1次。搓過雙耳後,會有一種神誌清爽、容光煥發的感覺。
3雙手掃耳
用雙手由後向前掃耳朵,這時會聽到“嚓嚓”的聲音。每次20~30下,每天數次。
4搓彈雙耳法
雙手輕捏兩耳垂,再搓摩至發紅發熱。然後揪住耳往下拉,再放手讓耳垂彈回。每天2~3次,每次20下為宜。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要注意耳部的清潔,尤其是女性朋友。很多人隻重“麵子”,而忽視了耳朵,洗臉時也沒有“洗耳”的習慣。其實不單要洗耳朵外部,耳內也要擦淨,否則髒髒的耳垢會使形象打折扣。
張飛“鼾聲如雷”後的致命因
張飛,字益德,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早年與關羽隨劉備起兵,桃園結義,親如兄弟。一生追隨劉備,曆任別部司馬、中郎將、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公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後,拜張飛為右將軍。劉備稱帝後,改任車騎將軍,兼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同年,劉備率軍東征吳國,張飛在轄地閬中準備出兵與主力會師前夕,被麾下將領張達﹑範疆謀殺,諡桓侯。
張飛雖然是被手下殺死的,但是也有其自身原因,這就是酗酒與“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首先,我們看看張飛的外貌,《三國演義》中是這樣描述的:“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所謂“豹頭”,就是頭大,“環眼”就是眼睛大、眼球略微外突,“燕頷”就是頸短,小下頜。這不正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OSAS)病人的典型特征嗎?
我們再看看張飛睡覺時的狀況,書中說“張飛須豎目張,鼻息如雷”,可見,張飛睜著眼睡覺,鼾聲響亮,像打雷一樣。根據張飛鼾聲的響度、外貌,及他死時的年齡(55歲),可以推測,張飛可能患有嚴重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另外,加重他病情的還有一個罪魁禍首,那就是酒。因為酒精對呼吸中樞有抑製作用,另外使氣道肌肉鬆弛,外周血管擴張,從而使氣道阻力增加,呼吸暫停的次數更頻,暫停時間更長,低氧狀態更嚴重,對心肺功能的損害也加劇。此時的鼾聲也往往更響、更沉悶,這就是人們常形容的“鼾聲如雷”。在《三國演義》中,張飛每次出場,都與酒有關。如張飛以“賣酒屠豬”為業,醉打督郵等,可見張飛嗜酒成性,醉酒如家常便飯。
張飛原本睡覺愛打呼嚕,睡眠質量就不好,加上在死前的一段時間裏思念二哥雲長心悲。事發當天,更是借酒澆愁縱酒無度,大醉於帳中,正是張飛的“鼾聲如雷”,致使範疆、張達“方敢近前”,令“百萬軍中取人首級易如反掌”的一代猛將死於小人之手。
那麼,“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是什麼呢?這是指某些睡覺打鼾者(約占1/4的人),可發生睡眠時呼吸暫停,表現為在鼾聲後突然發生憋氣而寂靜聽不到聲音。倘若這一間隙維持在10秒鍾以上,醫生們則稱之為“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假使在一夜長達7小時的睡眠中,這種呼吸暫停的次數超過30次,或者在每小時的睡眠中,這呼吸暫停的次數超過5次,則在醫學上稱為“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