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其他國學經典中的養生智慧5
第五章 《菜根譚》:中和閑適的養生之道
談養生首先要談自慎
《菜根譚》是明朝萬曆年間洪應明寫的一本語錄體著作,被後世譽為修身準則和處世大全。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意思是說,為人處世以遇事要盡可能謙和地讓一步為高明,因為謙讓一些恰恰是日後進一步之方便;待人接物抱著寬厚容人的態度最幸福,因為會給別人帶來實惠,也會為給自己帶來利益打下基礎 。
寬容是人類最高的美德之一,是一種博大而深邃的情懷。在日常交往中,處理事情,所持觀念發生碰撞是常有的,當別人觸犯到自己時,寬容、理解,真誠地對待他人,對他人、對自己都是有利的。真正能在實踐中落實退讓之道,化解所遇到的矛盾,眼前的路就寬暢得多了,這是有修養、有智慧、有遠見的人才能真正化為行動的。待人寬厚與嚴於律己是相輔相成的。待人寬厚,為的是給人以自新的機會,律己之所以要嚴,是因為不嚴隻會讓自己一錯再錯。
養生也是同樣的道理。寬容對待他人會讓自己更安樂、更幸福,而嚴於律己會讓人慎重對待自己的生命質量,也就是“自慎”。《呻吟語》有一段名言:“饑寒痛癢,以我獨覺,雖父母不之覺也;衰老病死,以我獨當,雖妻子不能代之。自愛白全之道,不自留心,將誰賴我?”自慎之道貴在“自留心”。生存在現代社會中的人們,不能自慎而能平平安安的,是沒有的。如果養性修身的人不知道自慎這條最基本的原則,就說明他根本不懂得養生之道。因此,談養生首先要談自慎。
慎飲食。孫思邈在《攝養枕中方》中特別指出了“節食”的問題。要求“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多則難消也”。明代著名醫家龔廷賢在《壽世保元》告誡人們:放縱自己的口腹之欲,看似身強體壯,但這種飲食方法會對內髒造成傷害。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暴飲暴食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傷脾胃,脾胃若傷了,整個身體的健康也就岌岌可危了。
慎起居。“起居”,是指日常生活。中醫所謂起居調攝,主要包括作息規律、勞逸適度和節製房事等內容。《黃帝內經》指出,“起居有常”是保持健康長壽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起居無節”,就會影響健康,引起早衰。“起居有常”首先要求作息有規律,順應四季和晝夜的更替規律來調攝起居,是中醫防病保健的一條重要原則。在看待勞逸問題上,華佗認為:“人體常欲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唐代醫家孫思邈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這些見解都說明:有勞有逸,勞逸適度,才能使人體的生理功能保持在良好的狀態之中。在房事上,中醫主張節欲保精,但不讚成禁欲養生。男女相需好比天地相合,是自然界陰陽調和的一種表現,禁欲則違反自然規律和人性,所以《三元參讚延壽書》說:“男女居室,人之大倫,獨陽不生,獨陰不成,人道有不可廢者。”但是,男女同房隻有在雙方身體狀況良好,情歡意洽,配合默契的情況下,從容和緩地進行,才對健康有益。
總之,隻有自慎,才能活得有滋有味,健康而長壽。
養生先養心,心養則壽長
就養生而言,在中醫裏有“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的說法,也就是說,在中醫看來,養心是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生的核心和關鍵。《菜根譚》中,有不少關於養心的箴言,如:“世人為榮利所纏縛,動日塵世苦海。不知雲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鳥笑、穀答樵嘔,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塵苦其心爾。”又如:“耳根似飆穀投音,過而不留,則是非具謝;心靜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則物我兩忘。”這些都是在教導人們要精簡欲望、放下心靈上的包袱來調養心誌。
《內經》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也就是說,要學會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欲望。雖說,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貪婪和欲望,所謂欲望無止境,如果不懂得節製,遲早會被埋葬在欲望之火中。所以,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欲望才是長壽的不二法門。
中醫講究“養心調神”,這與《黃帝內經》中的論述是一致的。但是要做到“養心調神”不是容易的,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緒。人的情感活動和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精神因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更大,甚至超過了生理因素。中醫發現,一些機能性疾病是由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如神經官能症、偏頭痛、消化不良等,可以稱之為心因性疾病。某些器質性疾病,如潰瘍病、高血壓、冠心病的產生和加重,也與心理因素有密切的關係,有時甚至造成危及生命的嚴重後果。
另外,良好的情緒是人體一種有助於健康的力量。現代醫學證實,不良心理因素是一種強烈的“促癌劑”。如果長期處於不良心理因素的影響中,患各種疾病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甚至會導致癌變。
保持良好的情緒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具體該如何做呢?
第一,樹立正確的養生保健觀。古人說:“養生莫若養性,養性莫若養德。”所謂養德就是注重道德修養。隻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心胸開闊,開朗樂觀,生命之樹常青。
第二,培養寬宏大度,襟懷坦白的品格。不要憤世嫉俗,對周圍的一切都看不慣,整天牢騷滿腹,怨天尤人,這些負麵情緒對身體健康都非常有害。
第三,廣交朋友,樂於互相交談。當你遇到困難,受到挫折,甚至遇到不幸時,首先要冷靜下來,控製一下自己的情緒,然後向親朋、同事傾訴,從他們的勸告和開導中得到力量和幫助,這樣,苦悶的情緒會慢慢消失,心情會慢慢變得豁達、輕鬆。
第四,培養廣泛興趣。琴棋書畫,養育魚鳥,種植花木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或者在情緒不佳或緊張的工作之後,觀賞一場相聲或啞劇,欣賞一下優美動聽的音樂,都有利於緩解緊張的情緒、消除心理上的苦悶。尤其是老年人,更應用豐富多彩的愛好,調劑、點綴晚年生活。
儉樸生活,養生之妙藥
《菜根譚》中說:“藜口莧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顏。蓋誌以澹泊明,而節從肥甘喪也。”意思是說,能過藜莧粗食生活的人,往往是冰清玉潔的有修養之士;而很多華衣美食的人,往往奴顏婢膝博取其所求的榮華名利。這就是淡泊使人誌節高潔,肥甘使人喪失氣節的道理。
生活儉樸確實是良好的美德,一個人在境遇不好的時候,儉樸是不難的,如果他在有了比較高的地位或較多財富後仍然保持儉樸的品格,就很確實是難得了。
作為一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這個名字可謂響徹華語世界,他的武俠小說創造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奇跡,一個難解之謎,在華人社會具有無可替代的影響力。“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再加一部《越女劍》,十五部經典武俠作品確立了金庸武俠宗師地位,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 暢銷的書、不斷翻拍的金庸武俠影視劇給金庸帶來了豐厚的版稅收入,他完全可以過上奢靡的生活,但是恰恰相反,生活中的金庸,是一個非常節儉的人。平常穿衣、吃飯都非常簡單。看看他一日三餐的菜單你會非常驚訝的,他每頓飯的餐食,就是一碗米飯、一盤青菜、或一小盤魚或肉,有時,就多炒一個雞蛋。用餐時,不小心,餐桌上掉了一粒米或一片菜,他都要用筷子夾起來吃了。穿亦然,衣料自然是最好的,但款式我行我素,從不受潮流影響,且夠穿就行。正因為如此,金庸先生已經八十多歲高齡了,卻依然十分健康,這和儉樸自然的生活是分不開的。
“食取稱意,衣取適體,即是養生之妙藥。”清代養生家曹庭棟的這句話真正的道出了儉樸對於養生的重要意義。飲食、穿衣是養生的大事,但如果認為隻有購買珍異之物,才對身體有好處,不是更增加煩惱嗎?很多人食物隻求滿足心之所欲,但是如果心裏喜歡淡泊寧靜的生活,那麼食物雖然是肥甘厚味也必然覺得不舒服。衣服舒適合體則可,即使是鮮衣華服,穿起來也並不一定舒服,一行一動也會覺得別扭。因此,吃的東西使自己如意,衣服能合身,就是養生的妙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