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忙裏偷閑,就是在為健康儲備能量
現代人的忙碌是有目共睹且有切身體會的,很多人在忙忙碌碌中取得了事業的成功、他人的認同,覺得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了最大的體現。但他們沒有看到自己付出的代價比獲得的成就要多得多。越來越多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卻不自知,直到無情的病魔找上門時才翻然醒悟,卻已經晚了。
正如《菜根譚》中所說:“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日月晝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意思是說,天地看起來沒有什麼變化,但其實它的氣象萬千沒有一息稍停,這就是靜中之動。日月不停地運行、奔馳,而光明永久地存在著,這就是動中之靜。人應該像自然界一樣,在閑暇時,要有吃緊的想法,忙時要有悠閑的享受,這是忙裏偷閑、鬧中取靜。
是的,有張有弛才是真正的生活之道,才是最適宜養生的生活方式。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休息之隸屬於工作,正如眼瞼之隸屬於眼睛。”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隻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才會有更好的生活。如果一味地、盲目地忙,連革命的本錢都搞垮了,那人生也就沒有忙的意義了。我們崇拜陳景潤,但不讚成他那種不顧一切,廢寢忘食,以致英年早逝的生存哲學。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休閑與工作並不矛盾。處理好二者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能拿得起、放得下。工作時就全身心投入,高效運轉。放鬆時就放鬆,把工作完全放在一邊,不要總是牽腸掛肚。去釣魚、去登山、去觀海,完全將工作拋諸腦後。
另外,我們的工作與休閑也應該搭配得當,不能忙時累個半死,閑時又閑得讓人受不了。可以隔三差五地安排一個小節目,比如雨中散步、周末郊遊等。適時地忙裏偷閑,可以讓人適時從煩躁、疲憊中及時解脫,為了更好地工作而積蓄精力。
人體就像“彈簧”,勞累就是“外力”。當勞累超過極限或持續時間過長時,身體這個彈簧就會產生永久形變,導致老化、衰竭、死亡,所以每個人都要小心地保持它的彈性,不要超過它的彈性限度。因此,適當休息和減壓是保持“彈力”的良方。這樣才能提高人體的承受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嬉笑歡樂多添壽,鬱鬱寡歡命不長
“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風光,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菜根譚》中的這句箴言是在告訴我們:在狂風暴雨的日子中,飛禽走獸都會感到憂傷而惶惶不安;天氣平和而澄明的時候,草木也會充滿欣欣向榮的生機。從這些自然現象中可以看出,天地間不能一天沒有祥和安寧之氣,人的心中不能一天沒有愉快喜悅的心情。從養生的角度來講,就是說“好心情是健康的良藥”,事實也的確如此。
1934年抗菌劑發明以前,曾經有個男人出現了腎髒感染。當時這還是一個很嚴重的病症。他平時易怒易躁,時常有不滿情緒發作。他的病情越來越嚴重,而那些不良情緒刺激了他體內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
後來這位患者遇到了一位巫醫。這位巫醫讓他的情緒變得愉悅起來,讓他充滿了熱情、希望和信心。之後,內分泌平衡在這個男人體內形成了最佳保護,體內的自我免疫係統是那個時代唯一的治療手段。後來他逐漸痊愈了。
由此可見,好心情是帶來健康身體的最大法寶。健康的心態,比如平和鎮定、樂天知命、勇敢、堅定以及愉悅,都會刺激腦下垂體分泌激素以達到最佳激素平衡。這種平衡所產生的效力可能比世界上的任何藥物都更加理想。正所謂“一種好心情,勝過十副補藥”。
健康的心態要求我們用樂觀平和的心態看待人生,用和諧心境對待世界。這種心態,是積極而不消極,樂觀而不悲觀,不大喜也不大悲,不大驚也不大恐,它是人生智慧、理性、閱曆和磨煉的捷徑。
在這種健康心態下,人體能把全身各係統、各層次、各方麵的免疫力、抵抗力充分地調動整合起來,形成極為強大的對付各種細菌、病毒、癌細胞的綜合抵抗能力,全身機能穩定、陰陽平衡,疾病也就不會產生了,即便產生疾病也能很快康複。
冥想:放鬆與養生的好方法
現代人的時間壓力大,能有幾分鍾自己的時間,好好放鬆一下,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如果隻有短短的10分鍾,你會選擇躺著放鬆,還是靜坐冥想呢?《菜根譚》給了我們答案,它是這樣說的:“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每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忸。”意思是說,夜深人靜的時候,靜坐下來,深深地體驗自己的內心,慢慢體驗到妄想沒有了,而真如的狀態體現了出來。這是一種無法言狀的美妙感受,然而再進一步體驗時,卻發現這種真如的體現隻是暫時的,妄念還是無法徹底消除,心中頓生慚愧。
可見,靜坐冥想才是放鬆與調理內心的最好方法。我們生活在變化迅速、繁雜紛紜的世界裏,太需要留一些時間給自己。冥想能培養一種滿足平靜的情緒狀態。它促使人的精神放鬆,腦電波平靜,並且能調節血壓。他還能啟動副交感神經係統,從而平息體內的躁動情緒,清除肌肉中不必要的張力,幫助調節呼吸頻率。如果每天練習5~60分鍾冥想,對應付生命中的挑戰和壓力很有幫助。
在精神方麵,注意力集中和大腦活動平靜能把你帶入真正的冥想狀態,這時你拋棄了所有感覺,也不會被任何東西打擾。冥想的最終目的是天人合一的最佳精神狀態,而你將洞悉世事或自覺地感悟自我的本質。
冥想是一種古老的修煉方法。科學研究發現,“沉思冥想”不但有助於修煉,還能大大降低高血壓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
研究人員對202位平均年齡72歲的高血壓患者,進行了長達18年的跟蹤調查後發現,練習“沉思冥想”的患者,動脈壁厚度明顯縮小,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比對照組要低30%。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伯尼?塞格爾認為,“沉思冥想”可以治療心髒病、關節炎等疾病,還可以預防癌症。
那具體應如何冥想呢?有以下幾個方法可供參考:
第一,觀呼吸。把注意力放在我們平穩且深長的呼吸上,且慢慢地縮小注意力的範圍到鼻尖,或是鼻尖外那一小塊吸吐氣的空間上。仔細感覺每個吸吐之間的變化,其他什麼都不想。
第二,觀外物。你也可以半閉著眼睛,把目光集中在眼前約一尺的定點上。可以是一張圖,也可以是一支蠟燭……盡量保持眼前的事物越單純越好,以免分心。你可以在注視它一陣子後,緩緩閉上眼睛,心中仍想著那個影像,仍舊保持平順的呼吸。
第三,內觀。內觀可以看的地方很多,除了之前介紹的觀呼吸外,還能專注在第三眼、喉輪、心輪等多處。若有什麼雜念產生,仍舊回來注視那個頂點,不要讓自己的注意力分散了。
冥想的時間不要太長,尤其是初學者,能很專注且享受5分鍾,就不錯了。然後再慢慢拉長每次冥想的時間。不過,要留意的是,我們雖觀照某處,但身體和心情是絕對放鬆的,不要不自覺地皺著眉頭或握著拳頭。
具體鍛煉步驟:每天花10~20分鍾,最好是早上睡醒或黃昏;坐在一個清靜、溫度適中的位置上;雙手放在大腿或膝蓋上,手掌向下,或手掌朝天,食指輕觸大拇指;放鬆全身肌肉;專注呼吸,將意念集中於兩眉之間或丹田之上,驅除一切雜念。
擁有淡泊的人必定是健康幸福的
《菜根譚》中關於閑適淡泊的名言有很多,其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濃肥辛甘非真味,真味隻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隻是常。”意思是說,美酒佳肴並非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要從粗茶淡飯中體會。一個有完美人格和高尚品德的人,言行看起來平淡無奇,卻有著深厚的修養功底。一個“淡”字,就道出了健康和幸福的真諦。
淡是一種境界,淡是一種哲理,淡是一種本色,淡也是一種功夫。濃烈最終歸於平淡,萬事萬物皆是此理。人生百味中不能沒有淡味,不嘩眾取寵,不媚俗,不沽名釣譽,在名利麵前遲鈍一點,退化一點,淡化一點,是為了尋求精神上的從容與自在。“大味至淡”,一個“淡”字將人生百味最終過濾成寧靜與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