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
第四章 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其人,《傷寒論》其書
張仲景,南陽郡涅陽(今河南南陽市)人,生於東漢桓帝元嘉、永興年間,死於建安末年,活了七十歲左右。
張仲景醫術高明,深受百姓好評。漢獻帝建安中期,他被調任長沙太守。當時這裏瘟疫流行,死人很多,他很痛心,工作之餘,就在他的“辦公室”接診病人,自稱“坐堂醫生”。
有位母親帶著生病的兒子來看病,病人20多歲,幾天來,持續發燒,體溫逐漸增高,頭痛,精神疲乏,吃不下飯,大便幹結,肚子脹,還有惡心嘔吐的現象。病人不願說話,病人的母親說:“他的耳朵好像有點背,身上有少量淡紅色的皮疹。”張仲景給病人切脈之後,又看了看他的舌苔,判斷是傷寒。
張仲景對病人的母親說,這種病多發生在夏秋季節,平時要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最後他給病人開了處方,落款就是“坐堂醫生張仲景”。
張仲景受到世人的崇敬,為了紀念張仲景崇高的醫德和高超的醫術,後來許多的藥店和藥鋪都以“堂”冠名,如同仁堂、達仁堂、濟益堂、仙鶴堂……醫生給病人看病叫“坐堂”。這也是現代化醫院的雛形。
張仲景喜好醫學,刻苦學習《黃帝內經》,廣泛收集醫方,最終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那麼為什麼不叫“經”,而叫“論”呢?所有發“侖”聲的,都表次序和次第。比如說我們說話有次序,就叫“言論”;做人的行為有次序,這就是“人倫”;水也有次序,一個個散開的波紋代表水的次序,就是“淪”。《傷寒雜病論》這本書實際上是涉及治療學的一本書。它在講人得病的次序——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所謂太陽,指的是人的表層。如膀胱經和小腸經,都屬於太陽,這是人的表。胃經屬於陽明。比如你感冒發燒,先是體表受寒,如果加深了就會出現陽明的問題,就會吃不下飯,這是胃經的問題。再往下走就會到少陽,就是靠發燒往外趕的勁兒都不足,半表半裏,一會兒冷一會兒熱。這就是得病的次序。在治療時,技術高明的中醫會反著治,就是把病一層一層地往外推。假如陽明得了病,把病推到太陽這兒,病就好了。這是一個人體得病和中醫治病的次序,所以稱之為“論”。
另外,《傷寒雜病論》所確立的辨證論治的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麵,《傷寒雜病論》也作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曆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內養正氣,外慎邪氣
張仲景認為,自然界分布著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之常氣,以運化萬物。人體秉承著五行運化的正常規律,因此才有五髒生理功能。不僅如此,人們必須依賴於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質而生存。所以,人與自然環境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係,自然和人的關係好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一樣,既有有利的方麵,也有不利的方麵。可是,人對自然不是無能為力的,疾病是可以預防的,隻要五髒元真(真氣)充實、營衛通暢(指人的周身內外氣血流暢)、抗病力強,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人即安和健康。
張仲景認為,養生保健的宗旨在於“內養正氣,外慎邪氣”。
“內養正氣”是養生的根本,任何一種養生方法的最終目的都是保養正氣。保養正氣就是保養人體的精、氣、神。人體諸氣得保,精和神自然得到充養,人體髒腑氣血的功能也得到保障,即“五髒元真通暢,人即安和”。
張仲景內養正氣的方法主要是通過調養精神,采用修身養性與立誌修德相結合,使自己的精神安靜、平和、樂觀、愉快,又能對自己的生活充滿信心、希望和樂趣,促使真氣存內,防病益壽。如每日早晨起來之後,以及夜晚睡眠之前,都要做“導引吐納”。所謂“導引”,是以肢體運動、自摩自捏、伸縮手足為特點的一種運動方法;而“吐納”,實際上是調整呼吸的一種養生祛病方法,類似現行的氣功。“導引吐納”就是防病抗老的運動,它簡便易行,可以使髒腑經絡氣血流暢,有養生祛病的作用。
此外,每次用餐之後,應該漱口與按摩腹部。用餐之後將手搓熱放於胃部,按順時針方向,環轉按摩,自下而上,連做二三十次,可以促進腹腔血液循環,加強消化功能,有利於健康;而用餐之後必漱口,可以使口氣清新,保護牙齒。
“外慎邪氣”,就是謹防一切致病的因素,通過有病早治等進行養生。張仲景注意節製生活,起居有常,起臥有時,從不貪睡,每天堅持鍛煉身體,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衣著打扮以舒適為宜,根據氣候的變化而適當增減著裝,但不因天冷喜溫而衣著過暖,或天熱貪涼而過少穿衣。飲食講究五味適中、五穀相配、飲食隨四時變化而調節、忌貪飲暴食偏食等。
另外,張仲景認為,邪氣剛侵入人體的外表層,還沒有進一步擴散,應當即時治療,不可讓病源隨著人體的器官而進入內髒,這樣就可以保證病邪不會由表入裏,病勢也就不會由輕變重而損害正氣,正是由於他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堅持這種做法,因此他在一生中沒有得過什麼危急重症,更沒有因病重而臥床不起。
無病先防,掌控疾病來臨前的征兆
有位叫王仲宣的詩人,與張仲景有較深的交往。張仲景與他接觸幾次後,發現他身上潛伏著一種名叫“癘疾”(麻風病)的病,張仲景便對他說:“你身上有一種病,得早點醫治,要不然到40歲時會脫眉毛,脫眉至半年,將會有生命危險。我勸你還是先服五石湯。”當時王仲宣才二十幾歲,而患有“癘疾”在那時是非常危險的,也被認為是很丟臉的事。所以張仲景不說出病名,隻說出症狀。王仲宣聽懂了他的意思,卻沒有在意。不久二人再次相見,張仲景問王仲宣:“你服過五石湯了嗎?”王仲宣有些反感地說:“服過了。”張仲景仔細觀察了他的氣色說:“不像,看你的氣色,肯定沒有服過。為什麼你不聽從醫生的勸告,而輕視自己的生命呢?我勸你還是趕快服些吧,不然就麻煩了!”可王仲宣還是不信。果然20年後,王仲宣開始脫眉,脫眉到第187天,便不治身亡。
張仲景料事如神,對疾病的判斷如此準確、神奇,讓我們由衷地讚歎。但是,張仲景又是怎樣判斷這一切的呢?
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用望色、聞聲、問症、切脈等4種方法來分析病人所患的是哪種疾病,以陰、陽、表、裏、寒、熱、虛、實8種方法來判斷病症的性質和發生的原因。這種預知疾病的方法對非中醫專業人士來說有些困難,其實,每種疾病都有一種或幾種信息在人的身上表現出來,隻要我們掌握了人體疾病的這些信息,及時采取預防措施,就可以防止疾病的發生了。
1.眉毛可以預示疾病
中醫認為,眉毛能反映五髒六腑的盛衰。眉毛屬於足太陽膀胱經,其盛衰依靠足太陽經的血氣。眉毛長粗、濃密、潤澤,反映了足太陽經血氣旺盛;眉毛稀短、細淡、脫落,則是足太陽經血氣不足的象征。眉又與腎對應,為“腎之外候”,眉毛濃密,則說明腎氣充沛,身強力壯;眉毛稀淡惡少,則說明腎氣虛虧,體弱多病。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老年人的眉毛非常稀疏甚至幾乎沒有,這就是氣血不足、腎氣虛弱的表現;有的老人眉毛比較濃密,這樣的老人一般身體也比較硬朗。如果年輕人眉毛過早地脫落,就說明氣血早衰,是很多病症的反映,其中最為嚴重的要算麻風病了。瘤型麻風病的先兆就是眉毛脫落,開始是雙眉呈對稱型稀疏,最後全部脫落。
2.從印堂可以辨疾病
兩眉之間的部位叫印堂,又稱“闕中”,在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也特別有價值。我們看電視的時候經常看到有算命先生說“你印堂發黑,近日必有大禍”,就是指的這個地方。民間也認為印堂發黑是不好的征兆。中醫學有“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之說,印堂可以反映肺部和咽喉疾病。肺氣不足的病人,印堂部位呈現白色;而氣血鬱滯的人,則會變為青紫色。
3.看麵色知病變
古有“望麵色,審苗竅”之說,從麵相可辨疾病,主要有:
(1)麵色蒼白。麵色蒼白是血氣不足的表現。一般情況下,麵色淡白多是氣虛的表現,如果淡白的臉上缺乏光澤,或者是黃白如雞皮一樣,則是血虛的症狀。另外,體內有寒、手腳冰涼的人也會麵色蒼白,這是陽虛在作怪,這樣的人需要多運動,運動生陽,對改善陽虛很有效果。熱水泡腳和按摩腳底的湧泉穴的效果也不錯,飲食上多食用紅棗、紅糖等。
(2)麵色發青。肝在五行當中屬木,為青色。麵色發青的人,多見於肝膽及經絡病症,多是陰寒內盛或是血行不暢。天氣寒冷的時候,人的臉色會發青,這是生理反應,隻要注意保暖就可以了。如果沒有處在寒冷的環境中,臉色還發青,就是肝腎的病了,經常喝酒的人常會臉色發青。
(3)臉色土黃。臉色土黃的人一般有懶動、偏食、大便不調等症狀,這時應注意健益脾胃,而捏脊可以督一身之氣、調理髒腑、疏通經絡,對於改善脾胃有很好的效果。
4.從鼻子可以觀察疾病
鼻子位於麵部正中,根部主心肺,周圍候六腑,下部應生殖。所以,鼻子及四周的皮膚色澤最能反映五髒六腑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