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走筋”,酸類的食物是走筋、走肝的,如果你患了肝病就要吃酸,因為算具有收斂的作用,太收斂則肝氣就不能生發,病就會加重。對於多汗、尿頻、腹瀉、流涕不止等病症有很好的效果。
“辛走氣”,辛類的食物是走氣的。肺主氣,如果肺出現了問題,就不能吃辛味食物。但是辛味具有發散風寒、行氣止痛等作用,例如蔥薑善散風寒、治感冒,胡椒能祛寒止痛,茴香能理氣。
“苦走血”,苦味的東西是走血的,即走心。如果病在心上,就少吃苦味食物,讓心生發一下。但苦味食物可以清熱、瀉火。例如蓮子心能清心瀉火、安神,可以治療心火旺的失眠、煩躁之症。
“鹹走骨”,鹹類食物是走骨的,走骨就是走腎。如果病在骨上,就要少吃鹹,這樣才能把骨養好,把腎養好。鹹味食物具有軟堅散結、滋陰潛降等作用。例如早晚喝一碗淡鹽湯,對與治療習慣性便秘有很好的作用。
“甘走肉”,甜味的食物是走肉的,走脾胃。孩子如果特別喜歡吃糖,說明他脾虛。如果病在脾胃,就要少吃甜味的食物和油膩的食物,因為這樣的食物會讓脾增加代謝負擔,使脾更加疲勞。甜味食物具有滋養、強壯身體,緩和疼痛的作用。疲勞和胃痛時可以試一試。
張仲景的四季飲食養生法
張仲景認為,一年分四季,在不同的季節,飲食也要隨之發生改變,這樣才能達到養生的效果。
1春季飲食
春天,天氣逐漸變暖,氣候溫和,人體陽氣開始升發,新陳代謝逐漸旺盛起來,這時候要多用辛甘食品,以助陽氣,利於代謝。具體來說,在主食的選擇上要以味甘性涼的小麥加工成各種麵食為主,再配用一些米粥,這樣可防陽氣太過。副食主要選用辛甘之品,如蔥、荽(香菜)、韭菜、胡蘿卜、花生、圓白菜、雞肉、豬肉等。
2夏季飲食
夏天熱,陽氣都生發到了體表,體內沒有多餘的氣血來消化吸收食物,所以這時要少吃,而且在食物的選擇上要選用性味寒涼、甘酸、清潤之品,可清熱祛暑;甘酸又可化陰而保護陰氣,切忌辛辣之品,免傷陽氣。主食用甘寒性味的小米,配用麵食、稀粥常加些綠豆;副食主選甘酸清潤之品,如青菜、西紅柿、冬瓜、絲瓜之類,以及雞蛋、鴨肉、牛肉等。夏天的時候常吃大蒜、生薑,可防傷脾胃之陽。
3秋季飲食
主食、副食均用甘潤之品,主食以大米、糯米等穀物為主,配以麵食、白薯等,稀粥中常放些芝麻、核桃仁。副食除各種蔬菜外,要多吃各種水果,肉類食品用些豬肉、兔肉、河魚等。秋季氣候涼燥,多吃甘潤之品可生津潤燥。忌辛辣(生蔥、辣椒之類),少用苦瓜、黃瓜、荽等苦寒、甘寒與發散之品。烹調味道以清淡為主。
4冬季飲食
主食用甘溫性味之品,如玉米、高粱米麵食,搭配些米麵,稀粥中放些芸豆、赤小豆。副食應具有滋陽或潛陽、理氣功效的蔬菜(大白菜、青蘿卜、白蘿卜、豆芽菜、木耳等),肉類品選用甘溫助陽之品(羊肉、狗肉、雞肉等),可以溫補陽氣,又避免化火而陰陽失調。烹製的食品,味道應五味相配,略濃些,禁忌偏食或多食。
津液養生的簡單法則:多咽口水
張仲景認為要使身體不得病,就必須重視體內的津液。他認為,津液功能主要有三:一是津液有固守機體、防禦病邪入侵的功能。津液是人體的陽明經的主要正氣,津液充足則陽明固,外邪無法侵入。張仲景在他的著述中多次提到了津液對人體的保護作用。比如,在談到太陽病轉入陽明的機理時,就重點強調津液發病與否的重要性:“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幹燥,因轉屬陽明。”二是在病邪侵入人體後,津液能驅逐病邪,阻攔病邪的侵入勢頭。三是津液可以修複由病邪造成的損傷,調和失衡的陰陽二氣。
張仲景的津液抗病思想,對人們養生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人要想使身體不得病,就必須重視體內的津液。津液是體內各種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和分泌物,如胃液、腸液、唾液、關節液等,習慣上也包括代謝產物中的尿、汗、淚等。津液以水分為主體,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之一。各種津液因性質、分布和功能不同,又分為津和液兩類。中醫將存在於氣血之中,散布於皮膚、肌肉、孔竅並滲入血脈,清而稀薄,流動性較大,具有濕潤作用的稱為津;將灌注於關節、髒腑、腦髓、孔竅等組織,稠而濃濁,流動性較小,具有滋養作用的稱為液。津與液二者本質相同,均來源於飲食水穀,二者相互影響,相互轉化,故往往津液並稱。
津液都屬於陰性,臨床上熱性的病邪最容易傷耗津液,所以張仲景告誡發熱病人要多飲水,在治療熱病時,張仲景也把防止傷津、傷陰液當做一條重要原則。
津液為人養生之寶,如果人體內的津液不足,則筋枯髓減、皮槁毛脆、腑髒虛弱,病邪就會趁虛而入,所以張仲景十分重視津液養生。
津液養生,具體該怎樣做呢?
咽口水是最簡單的方法。我們習慣上把唾液稱為口水,其實中醫認為唾和液是兩個不同的東西,“脾為涎,腎為唾”。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唾液來自於人的這兩個根本,對人體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經常吞咽口水可以防病祛病。
八仙中的那個風度翩翩的呂洞賓將唾液喻為長生酒:“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經常咽咽口水不僅可以治病,還可以延年益壽。具體方法如下:用舌頭在口腔內攪動,等到唾液滿口時,分三次咽下,並用意念將其送到丹田。別小看了這個簡單的養生法,隻要你堅持下去,就會受益匪淺。
張仲景巧治便秘
如今,便秘困擾著很多人,雖說病不是很大,卻對生活帶來了不便。於是,很多人想法設法治愈便秘,但結果卻不是那麼令人滿意。
便秘是指大便幹燥,難以排出,或數日不行,或欲排不暢。張仲景根據便秘的不同特征,描述為大便難、大便硬、不易大便、大便初硬後溏、穀氣不行等,在《金匱要略》和《傷寒論》中有60餘處論述,治法也是多種多樣。下麵我們就一起看看這則例子:
有個病人大便幹結,排不出,吃不下飯,很虛弱,便去求助張仲景。張仲景仔細做了檢查,確認是高熱引起的一種便秘症。當時碰到便秘,一般是讓病人服用瀉火的藥。但張仲景卻沒有用藥,而是把蜂蜜煎幹捏成細細的長條,慢慢地塞進病人的肛門。煎幹的蜂蜜進入腸道後,很快溶化,幹結的大便被溶開,一會兒就排了下來。大便暢通,熱邪排出體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轉。
便秘的形成有多種原因,比如心情抑鬱、飲食不當、壓力太大,等等,我們一定要找到便秘產生的原因,然後對症治療。
張仲景治療便秘的方法有很多,這裏再給大家傳授幾個:
第一,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不管能不能排出來,養成每天蹲廁所的習慣,讓腸道也有自己的“生物鍾”;而且排便的時候,要專心,不要三心二意,不專心和有了便意堅持不去廁所一樣有害。中醫認為,用心排便,緊閉口齒,不講話,可使精氣不隨大小便而外泄,有補腎健齒的作用。
第二招,按摩腹部。每天晚上入睡前,平躺在床上,把雙手搓熱後,以肚臍為中心,按摩腹部,包括兩側的小腹部每天三百次以上。按摩有兩個好處,一是大家平時運動少,自我按摩權當是做適量的運動了。每次按摩完之後,身上都會熱乎乎、濕漉漉的,有種全身通透的感覺,這就是氣血活絡的表現。同時,按摩腹部還可以增加腸胃蠕動,達到消除便秘的目的。
第三,吞咽唾液。通過前麵的講述,我們知道咽口水就是養生,此外,它還是治療便麵的有效方法。這是因為有的人便秘是因為上火、肺火旺盛、熱耗津液,而大腸與肺相表裏,缺少津液滋潤的大腸就像缺少潤滑油的傳送帶,傳導功能失常,也就產生了便秘,這時候吞咽唾液就像給大腸上了潤滑油,使大便能順暢地滑出腸道。還有的人是因為體質虛、肝腎不足、血虛津虧、傳導力不足導致便秘,這種情況下,吞咽唾液可以補充津液,增強排便動力,緩解便秘。
第四,飲食調理。飲食法治便秘就要多喝水,多吃水果。但是吃水果的時候要注意,大家都認為香蕉是通便的,那一定是自然成熟的香蕉才可以,生的香蕉很澀,含有鞣酸,有很強的收斂作用,反而會造成便秘。蘋果也有一定的收縮作用,帶皮吃蘋果才能幫助通便。另外,獼猴桃、梨子等能起到潤滑腸道的作用。
另外每天早晚喝一杯蜂蜜水可以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而且還有保健效果。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痔瘡,它多伴隨著便秘而發生。痔瘡最主要的症狀是便血和脫出,大便時反複多次的出血,會使體內丟失大量的鐵,引起缺鐵性貧血。而用腳尖走路可以減輕痔瘡的困擾,讓身體進入健康的“良性軌道”。具體做法如下:走路時,雙腳後跟抬起,隻用雙腳尖走路。在家中早晚2次,每次各走100米左右。長期堅持下去有利於提肛收氣,又能讓肛門靜脈淤血難以形成痔瘡。
另外,冷敷也是個不錯的方法。具體操作方法是:每天大便後,用毛巾或手指,沾冷水敷或清洗肛門。因為冷水洗不但能清潔肛門,還能使肛門收縮,防止由於大便引起的肛門發脹和下垂。隻要堅持這一種簡單的方法,就能不得痔瘡,得了痔瘡的人堅持這個方法也能減輕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