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藥王”孫思邈的養生心法
第六章 “藥王”孫思邈的養生心法
走進醫學典故,走近孫思邈
孫思邈是唐代醫藥學家,其擅長陰陽、推步,妙解數術,終生不仕,隱於山林,親自采製藥物,為人治病。他搜集民間驗方、秘方,總結臨床經驗及前代醫學理論,為醫學和藥物學作出了重要貢獻,後世尊其為“藥王”。
說起孫思邈,中醫上的很多典故,比如“抓藥”、“虎撐”都和他有關。
孫思邈經常外出行醫采藥,無論走到哪裏,隻要有好的藥材,他就不畏艱難困苦地去采藥,或進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懸崖絕壁,或穿越河川峽穀。因為采的藥材很多,它們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雜放在一起。為了便於分類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個圍身,在圍身上縫製了許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種藥材,就裝到一個小口袋裏,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
一次,孫思邈行醫采藥來到一個村莊。忽然聽到一陣狗叫,隻見有一婦女躺在地上,嘴裏不斷發出痛苦的喊聲。原來,這位婦女的小腿被狗咬傷了,鮮血直流。他急忙從圍身口袋裏拿出一種藥來,給這位婦女敷上,不大一會兒,這位婦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減輕了許多。她的丈夫趕來,見此情景,十分感激,忙拜謝孫思邈的救治之恩。
孫思邈就是這樣采藥走到哪裏,行醫治病就到哪裏。他給病人診治後,就從口袋裏拿出藥來,因為藥物配伍不需要很多,總是從小袋裏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來,所以人們就把它叫“抓藥”。
還有就是“虎撐”。古時候中醫到處采集並實驗各種藥物的功效時,手裏通常會拿一個鈴鐺,鈴鐺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銅環,人們稱之為“虎撐”。傳說孫思邈一次在去山中采藥的路上,突然被一隻老虎攔住了。老虎就在前麵,想要逃走已是不可能了。孫思邈隨身帶著一根用來挑草藥的長扁擔,但要用這根笨拙的扁擔對付老虎又談何容易。他不知所措,隻是恐懼地盯著老虎。奇怪的是這隻老虎並沒有向他撲來,相反,它張著大嘴蹲在地上,以一種憂傷的眼神注視著孫思邈,似乎是在乞求什麼,並不停地輕輕擺動著腦袋。孫思邈被眼前的情景震驚了,他緩緩地接近眼前這隻龐然大物,看見一塊碩大的動物骨頭深深地紮入了這隻老虎的咽喉。藥王想要幫它,替它除去這塊骨頭,但他擔心的是,眼前這隻老虎要是因為疼痛而突然閉嘴的話,他的胳膊一定會被咬斷。正在這時,他想起扁擔上的一個銅環,他取下銅環並將它放入老虎的口中,將那大口撐開,這樣他就不必再為自己的安全擔心了。他將手從銅環中央穿過,伸入那血盆大口中,迅速地拔出骨頭,並麻利地在傷口抹上藥膏。當孫思邈取走了虎口中的銅環後,老虎不住地點頭,似乎是在答謝這位仁慈的醫生。
從那以後,銅環被改造成一個手搖鈴,成為采藥的標誌,所有的醫生出門采藥時都會帶上它,以顯示他們都是孫思邈的弟子。
這些典故至今仍被人們銘記與傳頌,這也從側麵反映出孫思邈醫術的精湛,現在我們不妨一起看看他治病救人的故事。
一個小夥子的一隻眼睛被什麼東西撞了,眼腫得就像一個熟透的桃子,痛得他直叫。小夥子被人攙扶著來找孫思邈治療。孫思邈一看患處已經發青,充滿淤血。他認為應先排除淤血,然後再用藥。但是傷患的地方在眼部,用針挑吧,一不小心就會把眼球刺壞,太危險,不行。他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隻見他急忙跑到後院去,在水池邊撈了一會兒,捉了幾條蟲拿回來,然後他讓病人躺在炕上,將那蟲放在淤血上邊。旁人一看,原來是幾條螞蟥。用它怎麼治療呢?真是感到稀奇。
眨眼之間,隻見那螞蟥卷曲了幾下,便叮破了紅腫的淤血,吸吮起來。不一會兒,螞蟥的身子越來越粗,病人的淤血越來越少。快要吸完時,孫思邈馬上把螞蟥拿掉,用清水洗淨患處,敷上藥膏,叫病人休息。
不過一個時辰,小夥子就完全不痛了。之後,孫思邈螞蟥吸血腫的神奇妙法一時盛傳,他的名聲也就更大了。
還有一位得了尿閉症的病人找孫思邈治病:“救救我吧,我的肚子脹得太難受,尿脬都快要脹破了。”孫思邈見病人腹部高高隆起,雙手捂著肚子呻吟不止,心想:尿流不出來,大概是排尿的口子不靈。尿脬盛不下那麼多尿,吃藥恐怕來不及了。如果想辦法從尿道插進一根管子,尿也許就能排出來。孫思邈決定試一試。可是,尿道很窄,到哪兒去找這種又細又軟、能插進尿道的管子呢?正為難時,他瞥見鄰居家的孩子拿著一根蔥管吹著玩。孫思邈眼睛一亮,自言自語道:“有了!蔥管細軟而中空,我不妨用它來試試。”於是,他找來一根細蔥管,切下尖頭,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並像那小孩一樣,鼓足兩腮,用勁一吹,果然,病人的尿液從蔥管裏緩緩流了出來。待尿液放得差不多後,他將蔥管拔了出來。病人這時也好受多了,直起身來,連連向孫思邈道謝。因此,在醫學史上,孫思邈可以說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人。
孫思邈在醫學史上為人類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外,在養生保健上也有獨到的見解,對後世的影響意義深遠。
孫思邈的養生十三法
孫思邈不僅是一位醫藥的曠世學奇才,而且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老壽星。有人說他活了104歲,也有人說是131歲,還有的說是141歲,具體活了多少歲我們不必去追問,但他的長壽是確實無疑的。在條件艱苦、科技水平不發達的古代,孫思邈有怎樣的長壽秘訣呢?看看他的養生十三法,也許你會有所頓悟。
1發常梳
將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發熱,然後由前額開始掃上去,經後腦掃回頸部。早晚做10次。可以明目祛風、防止頭痛、耳鳴、白發和脫發。
2.目常運
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然後用力睜開眼,眼珠打圈,望向右、上、左、下四方。重複3次。搓手36下,將發熱的掌心敷上眼部。這套動作可以糾正近視和懶視。
3.齒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齒互叩,無須太用力,但牙齒互叩時須發出聲響。輕輕鬆鬆慢慢做36下。這套動作能加強腸胃吸收,防止蛀牙。
4.漱玉津
玉津即津液、口水。口微微合上,將舌頭伸出牙齒外,由上麵開始,向左慢慢轉動,一共轉12圈,然後將口水吞下去。之後再由上麵開始,反方向做一下。口微微合下,這次舌頭不在牙齒外邊,而在口腔,圍繞上下頜轉動。左轉12圈後吞口水,然後再反方向做一次。吞口水時,盡量想象將口水帶到下丹田。經常做這套動作,可強健腸胃。
5.耳常鼓
手掌掩雙耳,用力向內壓,然後放手。重複做10下。雙掌掩耳,將耳朵反折,雙手食指壓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彈後腦風池穴10下。這套動作每天臨睡前做,可增強記憶和聽覺。
6.麵常擦
搓手36下,暖手後上下掃麵,雙手同時向外打圈。此動作可令臉色紅潤有光澤。
7.頭常搖
雙手叉腰,閉目,垂下頭,緩緩向右扭動,直至恢複原位為一次,共做6次。反方向重複做一遍。此動作可令頭腦靈活,防止頸椎增生。不過,注意要慢慢做,否則會頭暈。
8.腰常擺
身體和雙手有韻律地擺動。當身體扭向左時,右手在前,左手在後,在前的右手輕輕拍打小腹,在後的左手輕輕拍打命門穴位。反方向重複做一遍。最少做50下,做夠100下更好。此動作可強化腸胃、固腎氣,防止消化不良、胃痛、腰痛。
9.腹常揉
搓手36下,手暖後兩手交叉,圍繞肚臍按順時針方向揉。揉的範圍由小到大,做36下。這套動作可幫助消化、吸收,消除腹部鼓脹。
10.攝穀道
即提肛,吸氣時提肛,即將肛門的肌肉收緊。閉氣,維持數秒,直至不能忍受,然後呼氣放鬆。這套動作無論何時都可以練習。最好是每天早晚各做20~30下。
11.膝常扭
雙腳並排,膝部緊貼,人微微下蹲,雙手按膝,向左右扭動,各做20下。這套動作可以強化膝頭關節。
12.常散步
挺胸,輕鬆地散步。最好心無雜念,盡情欣賞沿途景色。
13.腳常搓
右手擦左腳,左手擦右腳。由腳跟向上至腳趾,再向下擦回腳跟為一下,共做36下;兩手大拇指輪流擦腳心湧泉穴,共做100下。常做這套動作,可治失眠、降血壓、消除頭痛。
“十二少”與“十二多”
孫思邈醫術高明,傳遍都城長安,隋文帝請他出任“國子博士”,這是主管教育行政及給王侯公卿的子弟教書的官職。孫思邈不慕高官厚祿,假托有病謝絕,繼續隱姓埋名,鑽研醫學。孫思邈的舉動驗證了他的養生之道。
孫思邈倡導“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好、少惡、少欲、少怒”。同時還提出了他所忌諱的“十二多”,即“多思則神殆,多念則誌散,多欲則誌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虧,多笑則髒傷,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混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他把這“十二多”視為“喪生之本”。按他的養生理論,他所倡導的“十二少”是養生的真諦,而這“十二多”是喪生之本。隻有將兩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達到真正的養生的境界。通俗來說,“十二少”與“十二多”的精華就是“心氣平和”,從心理上、思想上盡量減少對身體不利的意念。
心氣平和,就是保持體內平衡,心順氣暢。這樣,緊張、恐懼、焦慮的情結就沒有“市場”。這樣,就不致過喜傷心、過怒傷肝、過哀傷肺、過樂傷腎。人體的免疫力就能增加,疾病就難上身,自然利於身體健康。
要做到“心氣平和”,還要戒浮躁之心,遇事要善於克製,自我排遣,淡化小恩小怨,處理好人際關係。
心氣平和可平衡陰陽,調和六脈,祛病延年。甲拜袞桑在《西藏醫學》中論述說:“要維護良好的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就必須對身體的活動、言語及思想有所節製。正如一個人不要到有險情的水中遊泳,不要坐有危險的船一樣。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一想再做。”這句話闡明了“心氣平和”,一切要從每一細微處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毋以惡小而為之。為人處世,心中要常存正大光明的意念。浩然正氣常存我心,自然“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元氣充沛,髒腑功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