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控製情緒的四件法寶
七情六欲是人的本性,人們都不可避免地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情緒。但孫思邈認為,任何情感都要發揮有度,以少不為過為原則。如果出現不良情緒要及時調整,以免進一步惡化。
那麼平時我們該怎樣控製情緒呢?
第一,按摩膻中穴。
生氣鬱悶時,人會習慣性地拍打胸脯,其實表麵看是在打胸脯,而實際上打的是膻中穴。膻中穴位於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間點,正中心的心窩處,是心包經上的重要穴位,是主喜樂、主高興的。如果膻中穴不通暢,人就會鬱悶,這對人的身體是不利的。在西醫裏,膻中穴就是胸腺,是人體的免疫係統,從人出生以後它就會慢慢退化,所以我們要經常按摩刺激這個穴位,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力。
第二,雙手合十。
我們知道佛家對人表示問候和尊重時,都會雙手合十。其實,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雙手合十其實就是在收斂心包。雙手合十的動作一般停在膻中這個位置,那麼掌根處正好是對著膻中穴。這樣做,人的心神就會收住,一合十,眼睛自然會閉上,因為心收斂了,眼睛自然也會收斂。
第三,按壓太陽穴。
太陽穴位於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向後一寸許的凹陷處。當人們患感冒或頭痛的時候,用手摸這個地方,會明顯地感覺到血管的跳動。這就說明在這個穴位下邊,有靜脈血管通過。因此,用指按壓這個穴位,對腦部血液循環會產生影響。不光是煩惱,對於頭痛、頭暈、用腦過度造成的神經性疲勞、三叉神經痛,按壓太陽穴都能使症狀有所緩解。
按壓太陽穴時要兩側一起按,兩隻手十指分開,兩個大拇指頂在穴位上,用指腹、關節均可。頂住之後逐漸加力,以局部有酸脹感為佳。產生了這種感覺後,就要減輕力量,或者輕輕揉動,過一會兒再逐漸加力。如此反複,每10次左右可休息較長一段時間,然後再從頭做起。
第四,撥心包經。
腋窩下麵有一根大筋,用手掐住然後撥動它。每天晚上撥10遍,這樣堅持下去就可以排去鬱悶和心包積液,增強心髒的活力,從而增強身心的代謝功能。
另外,對經常處於委靡狀態、有憂鬱傾向的人來說,每天在上午接受半小時日照,每周到郊外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對緩解不良情緒也很有效。
安神之本,必資於食
孫思邈重視食補,認為“安神之本,必資於食”。他在《千金要方》中也提到:“凡欲治病,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孫思邈認為隻有吃得好,吃得科學,才能強身防病。
孫思邈之所以如此重視食補,和下麵這段他的行醫過程是分不開的。
那時,山區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視力正常,一到了晚上,什麼也看不見了,感到奇怪,便去找孫思邈診治。孫思邈經調查發現,患這種病的都是窮苦人,他看到窮苦百姓勞苦終日,解決不了溫飽問題,更缺乏營養食品。他想到醫書中有“肝開竅於目”的說法,又想到五台山區的飛禽和野羊、野豬很多,便讓夜盲症病人吃捕獲動物的肝髒。病人吃上一段時間,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轉了。同時,在當地有幾家富人找他看病,他看到病人身上發腫,肌肉疼痛,渾身沒勁,便診斷為腳氣病。他想:“為啥窮人得的是夜盲症,富人得的是腳氣病呢?這很可能也和飲食有關係。”他比較了窮人和富人的飲食,富人多吃精米白麵、魚蝦蛋肉,而窮人多吃五穀雜糧。他仔細一分析,粗糧內夾雜著不少米糠麩子,精米白麵把這類東西全去掉了。他估計:腳氣病很可能是缺少米糠和麩子這些物質引起的。於是他試著用米糠和麥麩來治療腳氣病,果然很是靈驗,不到半年,周圍幾家富人的腳氣病都陸續治好了。
孫思邈認為飲食養生是人們養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一定要講究方法,孫思邈在總結自己的進食經驗時說道:“清晨一碗粥,晚飯莫教足。飲酒忌大醉,諸疾自不生。食後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在他看來,老年人消化能力逐漸減弱,飲食須有所節製,不可吃得過飽,應該做到少吃多餐,“覺肚空,即需索食,不得忍饑”。孫思邈平時愛吃淡食,較少吃肉,還經常服用蜂蜜、蓮子、山藥、芝麻、牛乳等,無疑對他的長壽都有助益。
此外,孫思邈主張飲食要與天地相應,順應時節。但是如今,蔬菜、水果一年四季都有賣的,本應夏天才有的東西冬天也能吃到,從一定意義上講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但這也讓很多人失去了季節感,斷送了身體與自然之間的那種微妙的聯係。孫思邈告訴我們,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養生要順乎自然應時而變。俗語中的“冬吃蘿卜夏吃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應季的食物往往最能應對那個季節身體的變化。比如,夏天雖然熱,但陽氣在表而陰氣在內,內髒反而是冷的,所以人很容易腹瀉,所以要多吃暖胃的薑。而冬天就不同,冬天陽氣內收,內髒反而容易燥熱,所以要吃蘿卜來清胃火。如果我們不分時節亂吃東西,夏天有的東西冬天吃,這很可能在需要清火時卻吃下了熱得要命的東西。另外,反季節的瓜果蔬菜中大部分都含有化學成分,吃了,化學品的殘餘就會積聚在我們的身體裏,傷害我們的肝腎。
要多吃小小的食物,像小豆子、小芝麻、小魚、小蝦等,因為它們的能量是最完整的。有時候那些被我們扔掉的東西比吃下去的更有用。比如吃玉米,玉米胚芽就是接近玉米芯那裏一個小小的半圓形的東西,裏麵富含維生素E,和我們花大量錢去買小麥胚芽油來吃是一樣的效果。
現在的東西不知道為什麼都長得特別大,好像切一小塊就能吃飽了。而且食物極大豐富,一個果子還要充分利用,吃出幾種花樣來。有些人還專門隻吃食物的一小部分,比如隻吃魚唇、鴨舌。其實一個完整的食物的能量和效用是完整的,分割開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比如一個雞蛋,蛋白是涼性的,蛋黃是溫熱的,加起來吃,雞蛋是性平的,這對身體最好了。橘子吃多了會上火,可是橘皮卻可以清熱化痰。所以,我們一定要多吃完整的食物。
養性之道,常欲小勞
孫思邈認為,養性的方法在於適當活動,但不要過於激烈,應該多做輕微的活動,但要持久。
孫思邈非常重視運動,並且身體力行,每日早起,先在床上做養生氣功,即仰臥在床上,頭與身體平行。雙手放在身體兩側,兩隻腳呈八字形分開,兩腳之間間隔四五寸的距離,兩手微微合攏成拳狀。舌尖頂住上頜,將口中的唾液緩緩咽下。把氣從鼻孔慢慢吸入體內,直至丹田,等到氣吸滿以後,再徐徐由鼻孔呼出。這種練氣的方法,孫思邈每天都要在清晨以及睡前各練一次。這種方法,隻是氣功的一種,屬於靜態一脈。
孫思邈的“床上氣功”有益於人體健康,下麵這套養生保健功法與其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不妨也學習一下。
1.腹式呼吸
平躺在床上,嘴合上,用鼻慢慢地吸氣,這時腹部肌肉盡量放鬆,小腹慢慢地膨大起來。然後用嘴呼氣,腹肌盡量收縮,小腹凹進去。不要求呼吸頻率放慢,不要憋氣,自然地深吸、深呼就可以了。每次5分鍾即可。
人體的腹部有9條經脈通過,它們分別是兩側對稱的胃經、脾經、腎經、肝經、膽經和中央的任脈。做腹式呼吸就是為了激發了這9條經脈。堅持腹式呼吸2個月左右,很多遷延不愈的慢性病像脾虛、燒心、呃逆,腎陰、陽兩虛,肝火旺等,都會明顯減輕。
2.扭腳運動
做完腹式呼吸後,雙腳並攏,腳趾慢慢朝下壓,再慢慢地抬起,盡量向上抬,然後放鬆,做30~50次,這時,你會感覺腳腕及小腿的肌肉酸酸的、脹脹的。然後,兩腳稍分開一些,兩腳腕同時向外、向內做30~50次。然後反過來向內、向外再做30~50次。這樣做下來,你會覺得腳腕及腿酸脹得特別舒服,腿和腳特別暖和。腳和腿上有3條陽經和3條陰經,分別是肝、膽、脾、胃、腎、膀胱經,這樣,就能加速這6條經絡的氣血運行,因腳及腿部的氣血通暢了,濁氣下行,對治療高血壓等病有很好的作用。有高血壓病的人,晚上做過腳部操以後,睡眠狀態很好,血壓也平穩了。早晨做完腳部操再起床,更是血壓穩定,頭腦清晰。堅持半月後,再增加腳部運動的次數,效果更佳。
此法降壓效果明顯,血壓低和身體虛弱的人不適合做。
3.扭手運動
做完腹式呼吸和腳部操後,手臂向上伸直,雙手分別用勁慢慢地張開到盡可能張大的程度,然後再慢慢用勁握拳,再放鬆,如此反複做10~20次,同樣會有手及手臂的酸脹感。然後,兩手腕同時向外、向內、向下各做30~50下,旋轉時速度要慢,要用勁,然後兩手腕再向內、向下、向外各做30~50下。做完後雙手及雙臂都會感到非常熱並有明顯的酸脹感。雙手及雙手臂同樣有6條經絡通過,它們是心、心包、肺、大腸、小腸、三焦經,活動手腕能夠促進這6條經脈的運行。堅持3個月左右,能改善相應髒器的功能。如心腦血管疾病、呼吸係統疾病、便秘、腸胃不舒服等症狀能很快得到改善,效果非常明顯。特別是有失眠現象的人,在晚上睡覺前做一次,可以很快進入夢鄉。
這3項保健方法都是固腎、養腎的,腎暖全身暖,在寒冷的冬季,這是嗬護自己的最好方法。
睡眠養生長壽的要點
孫思邈很注重睡眠,認為一個人要想健康長壽,首先就要保證睡眠。其實關於睡眠,祖國醫學很早就有論述,這裏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人的體表有氣運行,像人體外圍的衛士,名衛氣。衛氣是固攝陽氣的,它在人體體表不斷地運化行走。白天衛氣行在人體的陽分裏,晚上則行到陰分裏,就是行於陰經。陽氣隻要一入陰經,人就想睡覺。衛氣在陰經中行走完,出離陰經的一瞬間,人就會醒來。這就是中醫對睡眠機理的解釋。
此外,祖國傳統醫學還認為,人一定要在晚上11點前睡覺,而且中午也要睡覺。這是因為晚上11點到淩晨1點是膽經最旺的時候,“凡十一髒,取決於膽”,就是說五髒六腑都取決於膽的生發,全身氣血都跟隨膽氣而起。這時人進入睡眠狀態,第二天就會頭腦清醒、麵色紅潤,反之則會頭腦昏沉、麵色蒼白。
而上午11點到下午13點這段時間,是心經當令之時,這也是上下午更替、陽氣與陰氣的轉換點。所以說,中午吃完飯後要午睡一會兒,睡不著即使閉一會兒眼睛也是好的。因為我們的身體不可能擾亂天地陰陽的轉換,最好還是以靜製動、以不變應萬變,這樣對身體才有好處,中醫講究順時養生,不僅是順應四時,也要順應一天裏的十二個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