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藥王”孫思邈的養生心法(3 / 3)

古人就很注重午時練功以達到心腎相交。所謂心腎相交就是要讓心火與腎水相交,陰陽調和。但是心在上,為火,容易往上飄,而腎在下,為水,容易向下走,這樣心腎不相交,心火會讓人一直很精神,處於興奮狀態,睡不著,這就是失眠。現代人不練功,午睡就是讓心腎相交的一個方法。

關於如何睡眠才能健康長壽的問題,孫思邈認為,首先要注意睡眠方向。現代科學證明,地球是一個大磁場,人和一切生命都在這個大磁場中生活著。候鳥之所以按季遷徙;信鴿之所以能準確歸巢;人之所以善於思考各種複雜的問題,辨別各種不同的方位,都是與大腦中存在大量的含鐵化合物有關,它構成了生物體內的“指南針”,能夠按照地球的南北極磁場來辨別和調整方向。我國處於北半球,因此人們睡眠時的最佳方向是使身體和地球磁場的磁力線保持平行。地球磁力線的方向從南至北,人們的睡眠方向最好也是南北向。具體說來,就是睡眠時應按南北方向躺下,頭朝北,腳朝南,這樣睡眠質量會更好些。因為人與地球磁場的方向一致,人體內某些含鐵組織受到地球磁場幹擾最小,因而有益於正常調整人體組織。

其次是睡眠姿勢。孫思邈認為最好的睡眠姿勢就是屈膝側臥,這與現代的醫學家提出的睡眠姿勢不謀而合。

另外,孫思邈說睡覺時不宜蒙頭。“冬夜勿覆其頭,得長壽”。說長壽有點誇張,但睡覺蒙頭確實會影響健康。頭部是全身陽經的彙聚地,蒙頭睡覺容易使體內的熱壅積在頭部,造成神誌不清。其實隻要仔細想想就會明白:被窩裏的空氣本來就不流通,蒙著頭睡覺,氧氣含量勢必會越來越少,而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又不能及時排出。如果不能吸入新鮮空氣,就會覺得胸悶、氣短、頭痛、頭昏、全身酸軟。而且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血液裏的二氧化碳濃度會逐漸增高。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對人體有毒害作用,會使人產生頭疼、氣急、全身無力等症狀。長時間吸進含高濃度二氧化碳的空氣,對大腦危害極大。

出現這種情況,人們往往因感到不舒服而掙紮翻滾,直到把被子蹬開;有的人還會做噩夢,從夢中驚醒或大喊大叫。長期這樣會損害身體健康。天氣寒冷時蹬開被子,可能使人患上感冒、氣管炎、肺炎等疾病。所以睡眠養生,就不能蒙頭睡覺。

身體的很多疾病可以在夢裏反映出來

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談到,夢境與自己的身體健康有著直接的關係,很多身體的疾病會在夢裏反映出來,有的甚至是自己感覺不到、醫生都看不出來的疾病。孫思邈說,一個人如果能熟知造成夢境的原因,對“治未病”和養生都大有好處。

夢,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被稱作“五髒的附體”,能夠反映髒器的虛實盛衰。《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夢對健康的預兆意義的論述,大意是:如果肺氣虛,就會夢見白色怪物,見人就殺;如果腎氣虛,就會夢見船沉,人浮水中,心生恐懼;如果肝氣虛,則會夢見草木陰森,人伏在樹下不敢起來;如果心氣虛,多會夢見被火燒灼;如果脾氣虛,則會夢見吃不飽飯……如果陰氣盛,就會夢見在大水中驚恐逃竄;如果陽氣盛,則會夢見大火燒身;如果陰陽都盛,則會夢見刀光之災。如果上麵氣血過盛,則夢見飛翔;下麵盛則夢見墜落。饑餓時,會夢見食物;吃太飽,就會夢見扔東西等。

孫思邈認為七情分屬於五髒,怒為肝誌,思為脾誌,悲(憂)為肺誌,恐(驚)為腎誌。因此,夢怒即為肝氣盛,夢恐為腎氣虛,夢哭為肺氣虛,夢笑為心氣盛,夢歌為脾氣盛。西方醫學在夢對健康的預兆意義方麵也有研究,認為:夢是大腦部分高級神經活動在睡眠狀態下的持續,可分為生理性(良性夢)及病理性(噩夢)兩大類。良性夢是白天的所思所想在大腦皮層上留下的痕跡,可起到平衡心理、緩解壓力的作用。噩夢往往是體內潛伏性病灶產生的信息,是疾病向大腦發出的信號,對人體的健康有一定的預報意義。

研究表明:心絞痛發作前,病人會噩夢不斷,還伴有呼吸加快、心率增速、血壓升高及情緒激動等反應;心血管疾病(諸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發作前,病人也多做噩夢,並伴有驚恐症狀;有消化係統疾病的患者則常常夢見大快朵頤;精神疾病患者則經常在夢中哭泣,還會夢遊,等等。

夢對健康的預兆是有科學依據的。早晨醒來,如果對晚上的夢還有印象,不妨對應做身體相關髒腑的檢查或自測,可能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由此可見,身體是多麼富有靈性,它對自己的變化了如指掌,即使我們個體無法及時了解這些變化,它也會通過疲勞、疼痛等感覺來提醒我們,而且對於一些不易察覺的疾病,它還會在夢中與我們交流,用一種近似幻覺的形式告訴我們,哪個部位需要你的關注。

失眠的原因與應對法

提到多夢,我們自然會想到失眠。孫思邈認為失眠從總體上講都是因為陽不交陰,但又可具體分為四種:

一是胃不和安。中醫有“胃不和則臥不安”一說,白天是人體陽氣生發的時候,吃的東西會被體內的陽氣消化掉,而到了晚上,體內會呈現陰霾之氣,任何東西都是不容易被消化掉的,所以古人有“過午不食”的說法。我們雖不主張大家不吃晚飯,但一定要少吃,否則會“胃不和安”,導致失眠。

二是精不凝神。精為陰,神為陽,精不凝神就是指陰陽不能和諧統一。腎主藏精,精不凝神那就說明腎出現了問題,治療時要從腎經入手。

三是思慮過度。思慮傷脾,一個人如果想事情太多,脾胃就會不和,由上知脾胃不和人就會失眠。因此我們可以在晚上的時候喝些小米粥,這可以健脾和胃,有助於睡眠。

四是心火過旺。中醫把心火太盛叫“離宮內燃”,離為南方,屬心火。心火太盛的人不僅會失眠,還會出現舌頭發紅、小便發黃等症狀。

此外,心腎不交、肝火亢旺、膽熱心煩等也會導致失眠,所以我們一定要分清原因,不可擅自服藥。對於失眠不太嚴重的人,可以試試下麵的方法,進行自我治療。

1.按摩法

每天睡覺前按摩安眠穴5分鍾可以幫助睡眠。安眠穴在耳後乳突後方的凹陷處,具有安眠鎮靜的作用。

2.泡腳法

每晚臨睡前用溫水泡腳,可以幫助人進入睡眠狀態,尤其適合腦力工作者。其做法如下:先用溫水浸泡(對手女性水要淹到小腿2/3處近三陰交穴;對於男性,到腳踝即可),再慢慢加熱水,泡到腳熱、微微出汗就可以休息。

3.食療法

取龍眼肉25克,冰糖10克。把龍眼肉洗淨,同冰糖放入茶杯中,衝沸水加蓋悶一會兒即可飲用。每日1劑,隨衝隨飲,最後吃龍眼肉。此茶有補益心脾、安神益智的功用。可治思慮過度、精神不振、失眠多夢、心悸健忘等。

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遵循人體生物鍾的規律,養成好的睡眠習慣對防治失眠也是很有幫助的。

愛氣養氣,益壽延年

孫思邈是“藥王”,亦是氣功養生的實踐家。孫思邈的養生非常推崇“愛氣”。孫思邈援引抱樸子的一個比喻,把人的整體看做一個國家,神就像這個國家的君主,氣就是這個國家的人民。氣是人身三寶之一。氣和精同為神的物質基礎。神是人生命活動的表現,氣是生命活動的動力。要想健康長壽,不可不謹養其氣。治國一定要愛民,養生一定要愛氣。氣既然是人生命活動的動力,那麼,氣也就必然會隨著生命的進程而不斷消耗。因此,人的衰老也就是氣的衰弱引起的。

《黃帝內經》曾指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起居衰也。年五十體重,身目不聰明也。年六十陰痿,氣力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淚俱虛矣。”說明人到中年,其氣已衰,隨著年齡的增長,氣衰的程度越來越重,人的衰老現象就越來越明顯了。養生的目的就是防止衰老、延緩衰老,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愛氣、養氣。

孫思邈強調人們養生必須懂得這個道理:“知之則強,不知則老。”他指出,善於養生的人能夠使氣有餘,氣有餘就能“耳聰目明,身體輕強,老者複壯,壯者益強”。通過掌握和實踐正確的養生方法,要達到上述效果是完全可能的。孫思邈本人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他在百餘歲高齡時依然“容顏甚少”、耳聰目明、動作不衰、思維敏捷,為人治病療疾,揮筆著書立說,就是因為他長年修身養性,善於保養真元之氣,有效延緩了衰老的緣故。

那麼,孫思邈所實行的愛氣養氣之法是怎樣的呢?

首先,必須懂得人身精氣神是不可分割的。精能化氣,氣能生精,精、氣又是神的物質基礎,過用神思必定耗氣傷精。所以愛氣和嗇神以及後麵所說的養形都是緊密相連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必須掌握得恰到好處,事無巨細,皆勿令太過,言行坐立,皆從四正,能知“撙節”之義,便為愛氣之術。

其次,行愛氣養氣之術者須通曉“依時攝養”法。在不同的季節裏,應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以養其氣,這就叫做“依時攝養”。孫思邈一生隱居山林,依四時變化而實踐古老的養生術,終得盡其天年,其主要方法是:

春三月是推陳出新之季,天地萬物充滿了生機,人體之氣在春季也是主升發向上的。因此春季的養生應著意於養“生之氣”,調節生活規律,入夜方睡,清晨即起,在晨曦中散步漫遊,注意放鬆身體的各部分,使自我感覺心曠神怡。為人處世應以誠相見,這就是春三月的養生之道。

夏三月,天地氣交,萬物蕃秀華實,一派興旺景象,人體之氣應夏而旺盛。因此夏季的養生應養“長之氣”。入夜即睡,清早即起。要做到心平氣和,不要無故生氣,對於外界的一切,都要用一種愛心去對待,這樣就能使夏長之氣得到保養。

秋三月,是收獲的季節,秋高氣爽,萬物趨向收斂,人體之氣應秋而收。人在秋三月應注意養“收之氣”,早睡早起,最好和雞的活動相一致。注意使心誌安寧,收斂神氣,保護肺氣不受邪侵。這就是應秋氣的養收之道。

冬三月,是閉藏之季,天寒地凍,萬物伏藏,人體之氣應冬而深藏於內。因此,冬季應養“藏之氣”。不要過度活動,以免擾動陽氣,作息宜早睡早起,注意保暖,勿令汗出,防止感冒。心誌宜平靜,保持一種知足常樂的心理狀態。這是應冬的養藏之道。

總之,其宗旨就是使人的身體適應四季的氣候變化,以保氣和充沛,有強身延年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