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第九章 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曆盡千辛萬苦終成《本草綱目》
李時珍,明朝著名的醫藥學家。早年的李時珍走的是仕途之路,並未從醫。後來有一年,蘄州一帶發大水,引發了很嚴重的疫情,腸胃病到處流行。李時珍的父親救了很多人,病人們都對他非常感激。這對李時珍產生了很大的觸動。加上20歲的時候,李時珍不幸身患肺結核(當時叫做“骨蒸病”),持續地咳嗽和發燒,父親為他精心診治,用一味黃芩湯把他的病治好了。自此以後,李時珍便放棄科舉,立誌學醫。
踏上學醫之路後,李時珍白天跟父親出去看病,晚上則研讀《皇帝內經》、《本草經》、《傷寒雜病論》、《脈經》等古典醫學著作,非常刻苦,“讀書十年,不出戶庭,博學無所弗腳”。他曾用“延胡索”治愈了荊穆王妃胡氏的胃痛,又用殺蟲藥治愈了富順王之孫的嗜食燈花病,後來又以附子和氣湯治愈富顧王適於的病症,被聘為楚王奉伺正。
在實踐中,李時珍越來越覺得,做一個醫生,不僅要懂醫理,也要懂藥理,這都是人命關天的大事。於是,他在閱讀《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又仔細地閱讀了南朝齊梁時期陶弘景著的《本草經集注》、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開寶本草》、《嘉佑本草》、《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本草衍義》等。在閱讀過程中,李時珍發現古代的本草書中存在不少問題,比如:在藥物分類上是“草木不分,蟲魚互混”,如將原本應列入菜部的“生薑”和“薯蕷”列入草部,原本是兩種藥材的“萎蕤”與“女萎”說成是一種;將隻能觀賞的“蘭花”當做藥用的“蘭草”;甚至將有毒的“鉤藤”當做補益的“黃精”等。李時珍認為這些錯誤主要是對藥物缺乏實地調查的結果,於是,李時珍開始專心修訂本草書。
修改本草書的過程中,李時珍為了對各種醫書上的不同記載進行研究,糾正古書記載的混亂,親自跑到很多地方采集樣品,然後耐心觀察比較。他每到一處,都虛心向當地人請教,其中有采藥的、種田、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他們都幫助他了解各種各樣的藥物。
據記載,為了搞清白花蛇的形態,李時珍來到了蘄州城北的龍蜂山捕蛇,恰巧遇到捕蛇人。李時珍目睹了捕蛇的全過程,仔細觀察了白花蛇的形態,隻見蛇頭大似三角形,嘴裏長著4隻長牙,背上有24塊斜方格,腹部還有斑紋。李時珍記錄了捕蛇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補充了本草書,也為後來編寫《白花蛇傳》提供了重要材料。幾年後,李時珍又根據白花蛇的祛風特性,製成了專治半身不遂和中風的“白花蛇酒”。據現代藥理分析,證明白花蛇的提取物具有鎮靜、鎮痛、擴張血管和降壓作用。
為尋找曼陀羅花,李時珍來到北方,發現了獨莖直上高有四五尺,葉像茄子葉,花像牽牛花,早開夜合他經過親自嚐試,記下了曼陀羅“割瘡灸火,宜先服此,則不覺苦也”的性能。據現代藥理分析,蔓陀羅花含有東莨菪堿,有興奮大腦和延髓作用,以及對抗或麻痹副交感神經作用。
……
為了完成修改本草書的艱巨任務,李時珍幾乎走遍了湖北省、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的名川大山,行程不下萬裏。同時,他又參閱了800多家書籍,經過3次修改稿,終於在60歲(公元1578年)那年,編成了《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李時珍對人類的偉大貢獻,全書52卷,共190多萬字,記載了1892種藥物,分成60類,其中374種是李時珍新增加的藥物,另有繪圖1100多幅,並附有11000多個藥方。此書集我國16世紀以前藥學成就之大成,在訓詁、語言文字、曆史、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冶金等方麵均有突出成就,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對人類近代科學影響很大,對世界自然科學也有舉世公認的卓越貢獻。這本藥典,不論從它嚴密的科學分類來看,或是從它包含藥物的數目之多和流暢生動的文筆來看,都遠遠超過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
食物就是藥——《本草綱目》中的食療妙方
李時珍推崇飲食養生。有一次他到深山去采藥,遇到一位鶴發童顏的老人,李時珍就和老人攀談起來。原來,此人是隱居這深山裏的老隱士,雖年過百歲,卻眼不花、耳不聾,身體非常健康。當李時珍問他的養身延壽之道時,老人指了指竹簍裏的木耳和胡蘿卜說:“喏,就是常常吃這胡蘿卜燴木耳。”
老隱士的話更讓李時珍認識到食療的重要性,於是,每次采藥回來之後,李時珍都要仔細琢磨,研究出其功效,然後分門別類。因此,我們能在《本草綱目》中看到諸如此類的記載:“某某食物性ⅹ,味ⅹ,經常食用有具有健脾、養胃、補氣血之效。”
李時珍非常重視食療養生,他認為食物皆有藥性,人類的某些小病小災完全可以通過合理的飲食來解決。下麵就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腎虛腰痛。用茴香炒過,研細,切開豬腎,摻末入內,裹濕紙中煨熟,空心服,鹽酒送下。
(2)脾胃虛冷,吃不下飯。和白幹薑在漿水中煮透,取出焙幹,搗為末,加陳米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白開水送下。其效極驗。
(3)補肝明日。用蕪菁子(淘過)一斤、黃精二斤,和勻,九蒸九曬,研為末。每服二錢,空心服。米湯送下。一天服兩次。又方:蕪菁子二升、決肯子一升,和勻,以酒五升煮幹,曬為末。每服二錢,溫水調下,一天服兩次。
(4)長年心痛。用小蒜煮成濃汁,勿沾鹽,飽食,有效。
(5)目生頑翳。用真珠一兩、地榆二兩,加水二大碗煎幹。取真珠放醋中浸五日,熱水淘去醋氣,研為細末。每取少許點眼,至愈為止。
(6)病後常流鼻血。用牡蠣十分、石膏五分共研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亦可加蜜做丸子吃,一天三次。
(7)小兒疾。用鱉甲炙過,研為末。每服一錢,乳汁送下。一天服兩次,亦可加蜜做成丸子服用。
(8)五勞七傷。用烏鴉一隻,於其腹中裝入栝樓瓤一枚和白礬少許,紮緊煮熟,分四次服下。
(9)腎虛耳聾。用雄雞一隻,治淨,加酒三升煮熟,趁熱吃。食地視而不見,五隻,可以見效。
(10)婦女孤瘕(月經來時,因驚恐、悲傷或經受疾風暴雨而得此病,病狀是精神恍惚,月經不通,胸、脅、腰、背等處感到疼痛,小便困難,喜食欲嘔,像懷孕的樣子,宜早治)。用鼠一隻,裹新絮中,泥封火煆,一日夜後取出,去絮,加桂心末二錢半。每服一匙,酒送下。不過兩服可愈。
(11)老人虛秘。用阿膠(炒)二錢、蔥白三根,水煎化,加蜜兩匙,溫服。
(12)耳鳴耳聾(突然耳聾,為腎虛,耳內如有風水鍾鼓聲)。用穿山甲一大片,以蛤粉炒赤。加蠍梢七個、麝香少許,共研為末,另以麻油化蠟,調末做成挺子。棉裹塞耳內。
(13)飲酒過度。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裏這樣記載:唯此豆芽白美獨異,食後清心養身,具有“解酒毒、熱毒,利三焦”之功。此外,他還說:“凡飲酒,先食鹽一匕,則後飲必倍。”
正月蔥、二月韭的養生之道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正月蔥,二月韭”。為什麼李時珍告訴我們正月裏要吃蔥,二月要吃韭菜呢?
按大自然的規律,順著時令吃菜,是傳統的養生之道。蔥發表通陽、解毒調味,韭菜理氣降逆、溫腎壯陽,都是春季健康美食,李時珍的“正月蔥,二月韭”正符合這個養生之道。下麵我們就具體介紹一下。
《本草綱目》裏說,大蔥味辛,性微溫,具有發表通陽、解毒調味的作用,可用於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陰寒腹痛,痢疾泄瀉,蟲積內阻等。而春天是萬物複蘇的季節,各種害蟲細菌也跟著活躍起來,而身體此時處在陽氣剛要生發之際,抵抗力較弱,稍不留神就會感冒生病,而大蔥有殺菌、發汗的作用,切上數段蔥白,加上幾片薑片,以水熬成湯汁服用,再穿上保暖的衣物或是加蓋棉被,就可以讓身體發汗,達到祛寒散熱、治療傷風感冒的效果。
再說這“二月韭”。《本草綱目》中記載,韭菜性溫,味甘辛,具有補腎壯陽、溫中開胃、散淤活血之功效。春天氣候漸暖,人體內的陽氣開始生發,這時候陽氣還比較微弱,需要保護,而韭菜性溫,可祛陰散寒,是養陽的佳蔬良藥,所以春天一定要多吃韭菜。此外,春天人體肝氣易偏旺,從而影響到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此時多吃韭菜可增強人體的脾胃之氣,對肝功能也有益處。
另外,春天是生長的季節,身體也會跟著生長,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補鈣,而韭菜含鈣高,最能補我們的骨架子。
五穀雜糧是人體生命力的來源
我們知道,維持人生命的除了脂肪、蛋白質外,最主要的還是無數具有生命力的種子,也就是五穀雜糧,相信沒有一個民族是不吃糧食就能生存的。其實中醫所講的吃五穀,就是各種各樣的種子。
不僅吃飯需要種子,維持人的生命也需要種子。中醫裏麵也有很多種子入藥,比如車前子、枸杞子……那些補腎的藥全是種子。《本草綱目》中也有很多關於種子的記載,比如“韭籽補肝及命門,治小便頻數,遺尿”、“地瓜蒸、切、曬、收充作糧食,稱為薯糧,使人長壽少病”、“小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等等。
種子,即五穀,是生命的延續,是生命力量的源泉。那麼,五穀中最好的是什麼呢?小米。
小米在中國古代叫做“稷”,江山社稷的“稷”字,就是小米。國家的代稱叫做社稷,社是什麼?社就是我們對祖先表示一種祭祀。稷是什麼?是小米。“社稷”的意思就是我們祖先用最好的糧食來供奉祖先。
我們可以想象,一碗小米種在地上是一大片,這一碗小米有多少粒?一粒小米就是一粒生命。而且小米幾乎在任何貧瘠的土地上都能生長,你隻要撒下去,它就能長起來,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所以我們的祖先把小米作為五穀之首,是有道理的。你看一碗老玉米,一共才幾十顆,可一碗小米,可是上百顆、上千顆,它所具有的生命能力,是不一樣的。
對人來講,小米也是補益中的上佳之品。革命戰爭時期,我們的八路軍傷員靠什麼養好傷的?靠的是山西老大娘的小米湯。現在女人生完孩子,從南到北為什麼都要喝小米粥?就是因為它有著極強的生命力。當女人生完孩子以後,體質是衰弱的,老中醫說“糜粥自養”,其實就是指的小米粥。所以,在五穀雜糧中,小米是最具生命力的。
我們熬小米粥,千萬別把上麵那層粥油撇掉。粥油就是上麵那層皮,是小米最精華的部分,主要作用是益氣健脾。小孩脾胃生發力最弱,常常會腹瀉,喝了粥油以後,很快就會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