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知道弟子們對目前的處境都心懷怨氣,便想趁著這個機會教導他們應該如何堅守節操。
孔子先叫過來子路,問道:“你是不是認為我們的學說有什麼不對的地方?要不然我們為什麼會落到如此地步呢?”子路毫不隱諱地說:“我認為我們不夠仁德,所以別人才不信任我們,不重用我們;我們的智謀也很低,以至於被圍困在這個地方。”
孔子反問他:“真是這樣的道理嗎?子路,假如有仁德的人就會受人信任,那麼伯夷、叔齊為什麼還會被餓死呢?假如有智謀的人就能夠暢通無阻,那麼聰明的比幹又怎麼會被剖心呢?”
子路一時不知如何回答。
孔子又問子貢:“你是不是認為我們學說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子貢想了一想說:“先生您的學說博大精深,但正是因為它太精深了,反而使各國都不采納您的學說,您為什麼不降低一點要求使國君都樂於采納它呢?”
孔子說:“子貢啊,好的工匠雖然手藝高超,但他製造出來的器具卻未必能使人人都滿意;好的書並不是人人都喜歡讀,君子能夠不斷完善自己的學說,用法度規範國家,用道德統治百姓,但卻不能保證一定會被君王所采納。現在你不想著如何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完善我們的學說,而是一門心思去迎合當權者的需要,這種誌向太不遠大了。”
孔子又把這個問題向顏回說了一遍。顏回慷慨激昂地對孔子說:“先生,您的學說偉大極了,因此普通人理解不了,但不被理解、不被采納又算得了什麼?正因為如此,才顯示出您作為君子不迎合世俗的高尚情操。我們應該繼續堅持不懈地推行它,總有一天賢明的君主會運用它治理國家,實現我們的主張。”
孔子很受感動地說:“有道理。如果你是個統治者,我願意在你的手下為你服務!”
後來孔子派子貢麵見楚王求救。楚王派兵去接孔子,孔子師徒才擺脫了困境。
孔子又先後到了楚國、衛國,直到68歲才回到魯國,結束了14年的遊曆生活。雖然遊訪各國,備嚐艱辛,一事無成,但孔子仍壯心不已。
孔子編修六經
孔子的學說強調推行“仁政”,以仁治國,因此在考訂古代“仁人”的文獻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搜集散失在民間的《夏書》、《商書》、《周書》等篇章,這些都是我國上古曆史文件和部分追求古代事跡的典籍,把它們彙集成編,這就是後人看到的《尚書》,它包含了商周時期大量的曆史文獻。
孔子對古代流傳下來的詩進行整理。他收集了很多詩的抄本,把較好的305篇保留下來,編成書。其中包括了從歌頌商朝始祖契到記錄周厲王禮崩的各個時期的詩篇。孔子按照樂曲的音調,調整編排為《國風》、《大雅》、《小雅》、《頌》4個部分。這就是今天我們所見到的《詩經》。
孔子晚年喜研究《周易》,寫了很多解釋《周易》的文章。孔子在71歲這一年,根據魯國的曆史,按照時間先後順序,編寫了一部《春秋》,提綱挈領地記錄了從魯隱公到魯哀公200多年的天下大事。在編寫過程中,孔子把自己的主張滲透到字裏行間,形成了一種寫作風格,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
孔子整理編訂的《詩》、《書》、《禮》、《樂》、《易》、《春秋》,被稱為“六經”。它不僅是我國儒家最基本的經典作品,而且也是世界上富有學術價值的古代文化瑰寶,它的整理和保存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政治、社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